寶慶碼頭文化,邵陽人知道麼

資江是湖南四大河流之一,是邵陽人的母親河。它全長713公里,流域面積28142平方公里。資江干支流在今邵陽市境內就有407條,流域面積14789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71%。自明末清初開始,隨著商品經濟的萌芽和發展,敢闖敢冒的寶慶人,在那個交通運輸主要以水運為主的時代,藉資江之利之便,開啟了建碼頭、經營碼頭,建會館、組織商邦的艱苦卓絕的歷程。

寶慶碼頭文化,邵陽人知道麼

多達幾萬人的武漢寶慶碼頭,蕩氣迴腸的《資水灘歌》,天下獨一無二的毛板船,作為邵陽碼頭文化(商邦文化)的形象代表,曾經名滿江(長江)湖(洞庭湖)。江南各地大大小小的寶慶碼頭、遠在北京等地的寶慶會館和上海等地的寶慶路、一系列不斷完善傳承的行規條約,都記錄著過去年代寶慶碼頭的輝煌。以漢口寶慶碼頭的規模之大、力量之強和歷史之久,以打碼頭、守碼頭的智勇團結,至今仍有口頭禪流傳於民間:“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三個湖北佬,奈不何一個寶古佬”。

寶慶碼頭文化,邵陽人知道麼

邵商三百年,難忘毛板船。毛板船是寶慶人在水上運輸中不斷探索、創造發明的資江獨有的運輸工具。這種船與普通船外形一致,由敞口船艙、四根橈櫓、桅帆等組成,船艙由四個擋板分開五格,很簡陋。只是造船用剛鋸開的松樹毛木板,木料粗大,用馬釘釘好粗木板後不加整修,在板與板的縫隙處抹些桐油石灰漿防漏,船表不上桐油,船體很毛糙,所以叫“毛板船”。船不結實,一旦不慎碰上礁石即碎裂。但漫山松樹,材源較廣,製作簡易,造船時間短,造價低,裝運量大。一隻船小的可裝載六十噸,多的可達二百噸,主要由邵陽(寶慶)行走漢口。毛板船要發大水才能起航,風險大,回報也高,一船煤運到漢口,可獲成本五倍以上利潤。每十條毛板船,在江上打爛七條,剩下三條到漢口,還有賺頭。資江河上的毛板船,極盛時每年有兩千艘以上。每當資江漲水時,毛板船便蔽江而下,《資水灘歌》有唱詞曰:“毛山毛樹鋸毛板,毛釘毛貨毛板船,河水一發人上勁,四根橈櫓闖江天。”凝聚著邵陽人勇敢與智慧的毛板船,啟動了資江流域商人的巨大商機,形成了深厚的商邦文化積澱與資金積累,在湘商史上寫下了得意而輝煌的一筆。

除邵陽古城寶慶碼頭外,能見證邵陽開放發達的商業文化發展歷史的重要遺蹟還有,資江上游的新寧白沙古鎮,洞口高沙古鎮,隆回灘頭古鎮,沅江上游巫水流域的城步儒林古鎮,綏寧寨市古鎮、長鋪鎮,湘江上游蒸水流域的邵東蔭家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