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班固緣何說,位極人臣的霍光不學無術?


《漢書》班固緣何說,位極人臣的霍光不學無術?

不學無術:現在多用來指沒有學問、本領、技藝。西漢時候,漢武帝作"太學"有五經,治儒術(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新的'太學'的學術氛圍和制度因此流傳下來。那麼,東漢之初,太學繁盛,大儒繁多,班彪自身大儒,和兒子班固修史書,再來看'不學無術',其中的'學'、'術'二字不似現在的單純。作為治學嚴謹的班彪、班固父子,對於史書的著述,相當謹慎,畢竟可能對於後世深遠影響,本著不能貽誤後人的負責態度著述。那麼,"不學無術"的原本意思當為"不通經學、不通儒術(權術)"。我們可以根據霍光的生平,去理解,這樣也是班固採用的角度和表達的、希望被後人理解的。

霍光者,何人也。其父,乃平陽縣小吏霍仲孺,在平陽侯(平陽公主——漢武帝劉徹姐姐)家裡辦事的時候,和侍女衛少兒私通,生了個兒子——去病,後來霍仲孺回家又生了個兒子——霍光。

霍光有個哥哥叫霍去病,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和歌姬衛子夫是姊妹。後來,漢武帝劉徹去看姐姐的時候,看上了衛子夫,霍去病(屬於皇親貴胄)的地位身份一下子升上去了,後來知道了自己的親生父親,行軍途中拜訪了下親爹霍仲孺,氣氛搞得尷尬而緊張。後來,霍去病就把年少(十幾歲)的霍光,帶到了長安、皇城,二十餘年間,出入之間很受漢武帝的信賴,甚至最後成為漢武帝的託孤大臣。

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訓,不知學問之大也!"可以知道,帝王眼光、學識、權術、韜略不可小覷,何況是文治武功顯著的傑出帝王漢武帝會看不出霍光'不學無術'嗎?

"聰明莫過於帝王!"漢武帝劉徹當然能看出霍光的'不學無術',更重要的是看透了霍光的品性——忠誠,或者說"不善權術的耿忠""死忠"!沒有什麼比這一點更重要了——於未來年幼的"漢昭帝"來說,年富力強的霍光擔任"大將軍",統御國家的軍事力量,維持休養生息的政策方針,與各個大臣相互制衡,絕對的力量絕對地保障了"漢昭帝"的順利成長。

《漢書》班固緣何說,位極人臣的霍光不學無術?

歷史證明,漢昭帝確實不孚眾望,霍光也不負眾望,遺憾的是"漢昭帝"體弱多病,早早駕崩。

一時間,霍光和群臣都是有些難受。等到迎立新帝的時候,群臣就有了各自的想法。霍光也有了自己的考量,政治風雲中,霍光力挽狂瀾,立皇帝、廢皇帝,迎立新皇帝,一時間,霍光不知覺間,站在了權力的巔峰。不必任何的權謀,單憑是不二的威勢,就令帝王將相生畏(宣帝和他同乘一車都覺得緊張,如芒刺在背),各種的利益也有形無形中湧向霍家。

而霍光還是簡單和單純,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沒有'異樣的心思',只是一心一意地輔佐漢室、周全自己。可是,他不知道,無形中的權力的漩渦已經席捲整個霍家,而他,才能和權術並不能和他相匹配。輔佐漢室已經夠忙不應暇啦,霍家的管教、群臣的來往交集,他疏忽了太多。

兩漢民風剽悍,而霍家驕橫跋扈也不足為慮。但是,霍家人插手宮闈,把毒手插進了皇宮內院皇后的身上,雖然霍光當時以權勢壓了下來。終究為了後來滅族埋下了禍根。

霍光,治國、守國、守成,至於大漢的"昭宣中興"有著不可磨滅、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因為不能治家,導致禍亂,最後族滅也是事實。所以,大概才有"不學無術,暗於大理"的評價吧?

說其"不學無術"也合乎情理,試想一下,漢昭帝年幼時候,託孤大臣中的上官桀就已經迷失,幾次構陷霍光,被漢昭帝明察,坦言霍光"忠臣",上官桀父子甚至意圖謀反,被霍光主持鎮殺。從此之後霍光始終位極人臣,倘有二心,漢室豈不崩亂?

後來立皇帝、廢皇帝時候、迎立新帝的時候,《漢書》也體現了霍光'不通五經、儒術'的證據和事實,策稿、例證乃是屬官借鑑古史而來。

可霍光始終守住了漢室的傳承、穩定和繁榮,雖然失了自己的家教造成了遺禍,一家一族沒有守住底線,相比於一個國家皇權的混亂而言,或許是最好的結果。而漢武帝調教的、看重的,或許就是霍光這種'耿忠的品性',雖然最後可能有些迷失、偏頗,但對於大漢江山而言,無疑是更有利的。最後宣帝麒麟閣十一臣中把霍光放在首位,以此記載、表彰其功勳和貢獻!

《漢書》班固緣何說,位極人臣的霍光不學無術?

"或許漢武帝看重霍光的,是其能夠忠誠地延續自己的意志,帶著看重的'漢昭帝'完成皇權的交接!雖然生了意外,結果總是好的,畢竟,那個跟了自己二十餘年的霍光,已經被深深地打上了漢室的烙印。而霍光的不學無術之於貫徹自己思路的大局,反而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