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开篇语

早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在漫长的中华医药发展中形成了众多流派,当中岭南中医药尤为耀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岭南大医传》,讲述“南粤杏林第一家”与祖国共成长过程的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故事。2019年6月起,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开播,广东省中医院官微、花城FM等平台同期推送,敬请关注!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她,向国医大师颜德馨学习膏方制作技艺,并带回广东发扬光大,成就医学界的一段佳话。

【同期声】我们不要单纯说获取这些知识,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去掌握这个技术。所以我们每年都会有膏方的培训班,希望更多的医生能够在这方面去驾驭跟运用这个技术。

2003年“非典”期间,应香港医管局的邀请和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的委派,广东省中医院派出她和另一位同事以香港医院管理局荣誉顾问的身份,到港做非典型肺炎的中西医合作临床研究,协助抗击非典,开创了中医药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先河。

【同期声】我们走之前,公立医院正在筹建中医科研门诊,所以我们走了之后,科研门诊也逐步建立起来了。通过我们的学术交流,也可以把这些经验跟他们分享,后期是可以让康复病人逐步找到当地的中医院去治。

她,还致力于养生保健知识传播工作,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中医内科)巡讲成员。

【同期声】培养了一群注重自己健康、注重治未病的粉丝、朋友跟病友,让更多人不要等大病的时候,才去关注自己的健康。

很多人认识她,是从广东省中医院“每日一膳”微信科普栏目开始的。她就是 ——杨志敏。

❖ 杨志敏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人物简介

杨志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健康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志敏,她出生于佛山南海西樵镇的中医世家,家里有一间过百年历史的祖传医药铺,名为“保愈堂”。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各种瘟疫流行猖獗,霍乱、天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时有发生,每当疫病袭来、贫苦求诊,杨氏先人都是全力救护、赠医施药。百余年来,“保愈堂”成了乡亲们生命健康庇护之所。“西樵有保愈,誉名满云津”,是乡亲邻里们对保愈堂及杨氏先人的赞许。杨志敏的父亲,杨兆庆先生,是远近闻名的西樵名医,是治疗疑难杂病、危急重症的高手,治妇儿科病也同样了得,他是“保愈堂”的第八代传人。

❖ 杨志敏与父亲杨兆庆合照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同期声】很小的时候就住在医院宿舍里面,看见的都是父亲早早出门为那些患者诊治。特别是在农忙的时间,他为了方便那些农民早点去下地干活,别的医生七点半或八点上班,他可能七点就到了,或者中午延长开诊的时间去方便大家。当地人称他为“杨先生”,能够被称为“先生”就是一种尊称。我父亲靠的是家传跟自学去读了专科的进修学校,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他虽然没有什么很高的学历,但是他在这种工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能够帮助别人比任何东西都觉得会快乐,觉得你做在这个事情是有价值的,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德艺双馨的父亲不管去到哪里,都备受群众的欢迎和敬重,这使杨志敏自小便感到了医者的力量可以给人带来欢乐,从而埋下做医生的种子。18岁那年填报高考志愿,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即现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就成了她的唯一志愿。

杨志敏不负父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有家学的优势,加上院校的系统教育,这一切都为她的中医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杨志敏1988年在首届毕业师生座谈会上合照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由于学业优秀,1988年大学毕业时,杨志敏有了开心的烦恼,是选择留校任教还是到附属医院从医,这是一个棘手的抉择。缘于祖辈的事迹,父辈的期许,个人的选择,杨志敏毫不犹豫地作出到广东省中医院当医生的决定。

1999年国家第一届名老中医师承讲习班在长春举办,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和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的吕玉波写了邀请函,让杨志敏和她的同事们带着诚意,邀请与会专家到南粤授徒。

【同期声】你看远到黑龙江哈尔滨,高龄到一百岁以上的。后期他们不是有国医大师的名称吗?当年他们带我们那批老师,15位里面有12位是最后成为国医大师。那是不是当年的他们就属于已经是国宝级的人物了,但是他是为了广东中医做出一个全国的示范性,所以他们是不辞辛苦,年事已高,全心付出,就很害怕你们不学,就害怕你们不去努力,学不到。他们不是把一个中医个人的学术作为自己的私有的东西,而是他们要从整个国家中医药的传承,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是否有人才,是否能够保证中药的疗效,所以他们一路就是让我们怎么去提升临床的能力跟疗效。

2000年,邓老进一步落实这种“集体带、带集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将广东省中医院发展、打造成培养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并亲自向全国名老中医发出邀请,号召大家来南粤带徒。经过两年的部署,成功邀请到了15位全国名老中医到广东省中医院带徒授课。杨志敏被颜老的医术医德所折服,成功拜了颜老为师。对此,邓老无不欣慰,叮嘱道:“颜老是中医大家,衡法与膏方是他的“成名武器”,是我们岭南所没有的。你以跟颜老学习为主,姑且算作我的编外弟子吧”。

❖ 2005年颜德馨国医大师传授杨志敏教授经验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颜德馨简介

颜德馨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亲颜亦鲁是江南孟河学派传人;他行医近80年,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之一,在传统中医“八法”之外创立“衡法”;他运用中医疗法治疗非典患者,有效解决了激素治疗引发的纤维肺问题;他指导广东弟子抗击非典,将膏方绝学倾囊相授,让这一传统中医保健妙方造福岭南百姓。

【同期声】他一年四季,根据我们中医的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我们现在人往往就是冬藏藏不够,所以你的储备,你的状态就不足够,到了春天夏天你就容易不是情绪抑郁就是感冒鼻炎发作就是各种的骨节疼痛就出来了。因为广东的冬天时间相对比较短,冷的时间不是太冷,所以就没有北方藏得好,南方就说地卑土薄,就是地气本来也不够,然后冬天又不够长,以前就通过浓汤那种慢慢滋养,现在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方式,通过膏方调养方式,它符合现代人要求便捷的需求,然后你拿回去每天吃一汤匙,就一个冬天大概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全一年下来的状态就得到了改变。

自2001年起的数年间,杨志敏多次到上海跟随颜老出诊,学习颜师的法度方药,并将研习的重心放在膏滋技艺的移植南粤这件工程上。有着“膏方圣手”雅号的颜老不但将膏方绝学倾囊相授,更帮杨志敏四处联络,让她和她的团队可以跟随有经验的老药工学习制膏技艺。

❖ 2005年杨志敏教授跟随国医大师颜德馨门诊学习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系统学习后,2002年杨志敏开始把膏方带回广东,试用膏方,彼时,开具的处方需要先寄到上海,在上海熬制完成后再邮寄回来,过程非常非常麻烦。第二年,在颜老的帮助下,她被允许进入老字号药店看老药工如何“收膏”。

❖ 2005年杨志敏教授实地学习膏方制作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熬制膏方最重要的步骤是“收膏”,“收膏”一般由资深的老药工完成,其技艺不轻易外传。起初杨志敏不敢直接拿出纸、笔记录、更别说使用影音设备拍摄,只能把老药工的每一个动作记在心里,有疑惑的地方便主动问一两句。时间长了,老药工为她的执着所打动,从愿意和她“多说几句”,到后来默许她用摄像机拍下“收膏”的全过程。

从脉案书写到遣方用药,从膏滋方略到制备技艺,制膏、服膏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在颜师的关怀下,在杨志敏膏方团队的努力下,膏方技艺终得以首次、整体、全面移植到南粤大地。

杨志敏因地制宜,根据岭南地域的气候特点,对膏方的贮藏方法做了改进,把保质期从三个月延长到一年。她不仅传承了膏方这个中华文化之瑰宝,还使其在南粤大地发扬光大,更使之作为防病治病的技艺移植到南粤。

颜德馨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提出“衡法”治则,指出“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基本机制”,为诊治疑难病症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杨志敏结合岭南气候天热地湿、温高湿重而导致外热内虚的人群体质特点,提出“和态健康观”,全方位改进制膏技艺。

❖ 2005年国医大师颜德馨指导杨志敏教授膏方处方心法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杨志敏曾经带领团队对广东的人群体质进行调研,辨识统计后发现气虚体质和痰湿体质占比最高,分别是40.38%和31.10%;以年龄在18~45岁,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居多。

针对调研结果,杨志敏带领大家研制并推出了两类膏方,一类是个性化膏方,一人一方一膏,量身定制加工制成;另一类是协定膏方,结合地区人群体质的特点,做出成膏,如养肺化痰膏适合感冒后期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稳定期等人群,健脑颐神膏适合职场高压、长期精神疲惫、老年性健忘等症状者。

【同期声】老师经常说膏方好不好,只要能够坚持,吃完功效就会慢慢出现了。所以他有一句就是说“以喜为补”,假如膏方吃下去都不喜欢的,不是让你胀胃就是让你反胃,不是让你上火就是让你不舒服,能坚持吗?他说平淡中就会见到你的功夫,你不要追求快的疗效,而是在细微处,慢慢你就会感觉到。

经过改良后的膏方,在内外妇儿各科患者及偏颇体质状态调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和成绩。如今,广东省中医院每年与立冬前后都会举办“膏方节”,前往参观、体验者络绎不绝、摩肩接踵,可见,这一寿世良方早已进入岭南百姓家。

【同期声】非典是致命性的传染病,所以说老专家去当然是比较放心比较稳当,但是他们的年龄跟身体对风险的抗御能力相对会弱一些。希望能够找一些更加年轻一点的专家去,但年轻又存在着经验的不足,因为你只有两个人,在外面更别说其他的支撑体系。刚好我们那时候已经跟全国名老中医跟师了,有一些徒弟,然后还有邓老在。派一些弟子过去打前站,老师可以在后面做指导做帮助,而且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来联系。

恩师们对于杨志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局限于具体的中医方药技艺。2003年5月“非典”肆虐期间,应香港医管局的邀请和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的委派,广东省中医院派出杨志敏教授等两位专家以香港医院管理局荣誉顾问的身份,到香港作非典型肺炎的中西医合作临床研究,协助抗击非典。在离开广州之前,邓老跟杨志敏等人一起讨论将来可能面临的困难,他说疾病是在变化的,要杨志敏等人注意个体差异,辨证论治,明晰脏腑虚实的不同,不要只盯着肺的问题,注意五脏相关、脏腑间的联系,涉及到他脏的病变。

❖ 2016年教师节杨志敏教授探望国医大师邓铁涛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虽然有老师作为强大的后盾,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高强度的会诊工作,年轻的杨志敏免不了经常晚上打电话向颜老和邓老等大师们求助,在杨志敏陷入迷茫时,颜老总是鼓励她:“有老师在,你怕什么!”颜老的大将风范和画龙点睛般的点拨给了徒弟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 2003年杨志敏教授到深切治疗部会诊“非典”病人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 2003年香港媒体的报道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 2003年香港政府授予杨志敏教授“抗炎勇士”荣誉称号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医生也有生病的时候,在港期间,杨志敏发烧了,隔了两天没有给恩师们打电话,这让年过八旬的颜老着急不已。当好不容易联系上她时,从来都如父亲般慈爱的颜老第一次对杨志敏发了火:“你这个孩子,平常都是隔两天给我打一次电话,为什么几天没给我电话,是不是出了什么事?”邓老更是急得给吕玉波院长打电话,让吕院长催杨志敏打电话给他。“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杨志敏看来,两位恩师都年事已高,本应在家安度晚年,可他们还操心着中医事业,还担心着弟子们的安危,这种情怀让人动容。

【同期声】因为当时香港的各大媒体不断地在报道整个疾病的演变,危害致死率各方面的问题。中医进去,只要你有什么闪失,那媒体就会很多的各种的报道。怎么能够保安全,不出偏差,能不能完成,是自己心里很大的压力。

除了正面抗击非典,杨志敏此行还肩负恢复港人信心和向世人宣传中医中药的重任。正是因为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有两位老师亦师亦父的指导和关怀,以及在吕院长带领下医院强有力的后盾支持,杨志敏才得以出色地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过往的香港,中医是不能进入公立医院的,2003年抗击非典一役,杨志敏等人开创了中医药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先河。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除此以外,在邓铁涛、颜德馨、周仲瑛教授等名老中医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杨志敏协同专家们及时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临床资料。这些资料对日后中医在治疗非典型肺炎方面有何帮助呢?下期我们继续来听故事。

【下期预告】

记者:“你如何看待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关系?”

杨志敏:“你必须要懂得现代医学,她(他)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有什么样的风险,生理病理会是怎么样的特点。但是同样的病你去干预的时候,你用的是中医的思维,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知识互补,所以在一个人脑袋里面如果用得好是挺好的。”

记者:“用膏方进补会不会有什么原则?”

杨志敏:“膏方不能只是呆补,不要只是想着把补的东西都进去。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几个法则,固其精、温其气、降其逆,通其滞,升其陷,和其胃,就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是达到气机的升降调合一体。”

记者:“你为什么推崇食疗养生?”

杨志敏:“药食同源,每一个食物都有它的特性,我们利用它的辛甘苦酸咸这种偏性,来纠正我们脏腑的寒热虚实,来调整到我们的五脏安和的状态!”

记者:“李可、张学文、樊正伦、柳长华都是你的师父,为何由2001年开始,你要不停地跟一众名医学习?”

杨志敏:“临床时间越长,就发现有些疑难病你没解决,或者说效果还不够那么理想,所以你就觉得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知识是不够的,一辈子都学不完。 ”

本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与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共同制作。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2019年6月起,广东省中医院联合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共同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献礼——《岭南大医传》,讲述“南粤杏林第一家”与祖国共成长过程的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故事。

记者: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黄裕鹏

(本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与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共同制作)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更好看

岭南大医传 | 杨志敏:志在振兴中医,敏于服务人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