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這種事?姜子牙曾在興化隱居

還有這種事?姜子牙曾在興化隱居

《孟子》《史記》記載,姜太公因躲避商紂王暴政,隱居“東海之濱”。從《呂氏春秋》《史記集解》可知,他隱居的“東海之濱”是“東夷之土”,指淮河中下游東夷聚居地,在今江蘇裡下河地區,長江以北至淮安這一段海濱,興化正處這一地區。

查淮河中下游海濱地區地方誌,唯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書的《興化縣誌·古蹟》中“姜太公廟”一條,記載他避居興化之事:“姜太公廟,在縣東北四十里,舊名釣魚廟,相傳太公避居於此地”。“相傳”指代代口頭流傳,三千多年前這裡是荒涼海濱,無古文獻記載,只能據“相傳”記錄。“避居”是避紂而居,與《孟子》等書所說完全一致,可見當年姜子牙隱居的東海之濱,就在今天的興化釣魚鎮。因這是在東夷之土範圍內,是地方誌中的唯一記載,因而不存在爭議。到北宋興化知縣范仲淹重修捍海堰時,興化縣域仍東到海邊,興化仍稱為“東海之濱”,如明狀元首輔李春芳退休回家寫的《致仕抵家謝恩表》說:“臣惟與田夫野老歌太平於東海之濱,仰祝聖列神謨保至治於萬年之遠。”仍用“東海之濱”代指興化一帶。

從時間看,《尚書》記載周文王建國約在公元前1058年,姜子牙在這之前遇到周文王被重用。因此,姜子牙隱居東海之濱的時間應早於公元前1058年,據今約3100年。

以上古籍記載也與史實相符,商紂王時向東南擴張,控制了江蘇北部沿海,興化新石器時期已成陸,必然包括在內。再從釣魚鎮東南林湖鄉魏莊西村影山頭遺址來看,經省內外考古專家勘查,確認是江淮東部地區一處面積最大的新石器中晚期古文化遺址,發現大量水稻植硅體,證實影山頭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已栽種水稻。可見3100年前姜子牙隱居釣魚廟村時,這一帶已種水稻,又有魚蝦可捕,蘆葦成片可蓋屋、作燃料,生活方便;而交通閉塞,出門要船,確實適合隱居。

《史記》還記載:西伯(後為周文王)被商紂王關在羑里,他的臣子散宜生、閎夭都瞭解姜子牙才幹,到東海之濱請他去營救西伯。他就和散宜生、閎夭從興化釣魚廟到西部(今陝西)去,物色美女和寶物獻給紂王,西伯才被放回封地。此後姜子牙助周滅紂,被封於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