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請隱士做官,隱士不肯,姜子牙:必須殺了他!

姜子牙請隱士做官,隱士不肯,姜子牙:必須殺了他!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而比劉備早一千多年的姜子牙,也曾經“三顧茅廬”,邀請一位高人出山,但是這位高人卻拒絕了他。姜子牙毫不客氣,立刻將高人殺掉。

一向求賢若渴、寬宏大量的姜子牙,為何只因被高人拒絕,就一定要殺掉高人呢?

姜子牙請隱士做官,隱士不肯,姜子牙:必須殺了他!

大家知道,姜子牙是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出生於商朝後期,因家境貧寒,年輕的時候當過宰牛賣肉的屠夫, 也開過酒店賣過酒。 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有一天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可是到了古稀之年,姜子牙依舊懷才不遇,閒居在家。

直到72歲時,姜子牙終於在渭水之濱遇到周文王姬昌 ,並得到了姬昌的賞識,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姜子牙輔佐姬昌,開始籌劃興周滅商的大業。姬昌死後,周武王姬發即位。姜子牙又繼續輔佐姬發,經過數年努力,最終滅亡商朝,建立西周。

姜子牙請隱士做官,隱士不肯,姜子牙:必須殺了他!

西周建立以後,姬發分封親族和功臣為諸侯,以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建立齊國。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姜子牙思賢如渴。他得知齊國境內有一個名叫狂矞的人,乃是天下聞名的賢士,便屈尊前去登門拜訪,邀請狂矞出來做官。

這個狂矞是一名隱士,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曾對世人宣稱“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因此而聲名遠播。

姜子牙請隱士做官,隱士不肯,姜子牙:必須殺了他!

姜子牙三次拜訪狂矞,三次都被拒絕。姜子牙也不再浪費時間,下令將狂矞殺掉,“三卻馬於門而狂矞不報見也,太公望誅之”。

由於狂矞的名氣很大,姜子牙要誅殺狂矞的事情讓人們非常震驚,很快就傳到了魯國的周公那裡。周公得知後,立刻趕往齊國勸阻,但是為時已晚。

周公不明白姜子牙為何要誅殺賢士,姜子牙解釋說:“狂矞公開宣稱自己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往,吃水自己挖井,糧食自己種植,不需要君王給的俸祿和名聲,只依靠自己生存。而且他不為國家建立功勳,卻受到大家的尊重;不為百姓出力,卻享有大名。這樣的人,有虛名而無用,既不願意為國效力,又不能遵守法度的約束。留著他,只會給天下人做一個壞榜樣,如果人人都效仿他,那麼天下還怎麼治理?”

姜子牙請隱士做官,隱士不肯,姜子牙:必須殺了他!

接著,姜子牙舉了一個例子,他說:“現在有這樣一匹馬,它表面看起來像是一匹千里馬,但是卻不能騎,你拉它也不走,你推它也不動,那麼這匹千里馬的作用還不如一匹普通的馬。對於這樣的千里馬,我有什麼理由不殺掉呢?”

周公聽後,也認為姜子牙說得有理。

姜子牙用人不看重虛名,更看重才能,為齊國創立了“尊賢而尚功”的用人傳統。在他的治理下,齊國很快就穩定下來,並發展成為一個大國。姜子牙的治國智慧,也受到了後世的推崇。

參考:《史記》、《韓非子》、《智囊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