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乾隆帝“崇满抑汉”的民族政策

前言:

随着满清王朝政权的不断稳固和满族统治者对满汉关系的不断调整,以及“满汉一体”的民族政策的不断实践和发展。经过顺、康、雍三朝的努力,到了乾隆统治时期,满汉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和,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引发满汉矛盾的因素却仍然存在,并且与乾隆时期日益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人口过度膨胀、物价上涨等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影响乾隆时期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而这也就使得在这一时期的满汉矛盾虽然不及清朝初年那么尖锐,但也更为复杂和隐蔽。

为了解决八旗子弟的生计问题,乾隆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严重损害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政治利益和底层汉族民众的生存利益,大大加剧了汉族士人的不满情绪和广大汉族民众的反清斗争。那么问题来了,乾隆都具体实施了哪些措施,为何会造成如此之局面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浅谈乾隆帝“崇满抑汉”的民族政策

乾隆帝像

第一、为八旗子弟开放仕途

清朝统治者一直以来都将八旗视作国家之根本,并将其作为维护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支柱。所以为了确保满族的优势地位,清朝统治者便实行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官缺制度”,即按照民族成份将各官职定为“缺”,然后根据官员的身份和资格以“官”补“缺”;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官僚统治集团在清王朝中的政治地位。

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官缺制度。乾隆时期,八旗人口不断膨胀,其生计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为了妥善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乾隆除了继承康、雍两朝的政策之外,还扩大了旗人的入仕途径,在官缺方面给予很大的特权。旗人除了可以拥有满缺、蒙缺和汉缺之外,还可以替补绿营和其他非八旗的官缺。此外,旗人入仕的话,还可以去挤占汉人官缺,但反之,汉人却极少能担任满人官缺。乾隆三年的时候,有官员便奏请:

设立“八旗公库”、“广开登进之路,凡近京省城府道州县副参游守等官,俱宜参用满洲”。

想法虽好,但乾隆皇帝也很担心,如果大量补用满官的话,会加剧满汉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政权统治,所以乾隆对此等奏请皆不批准。但又迫于八旗生计压力和维护八旗的支柱地位,乾隆还是逐步开放了八旗子弟的仕途之路,实施了“定满洲外用先行考试”、“绿营有缺,附近旗丁顶补”、“在京满洲、蒙古官员均补用绿营”(选自《清高宗实录》)等措施

浅谈乾隆帝“崇满抑汉”的民族政策

清朝的八旗子弟(老照片)

乾隆六年的时候,旗人的任职范围再次得到扩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清高宗实录》中的记载中看到:

“满汉进士,原属一体,嗣后满洲进士,亦著照依甲第名次,选用知县。”

乾隆朝的这种选官和用官制度,严重影响了汉官的仕途,损害了汉族士大夫的政治权益,但这也必然会加剧满汉臣工之间由于利益不均衡而产生的种种矛盾。乾隆八年发生的杭世骏事件就是这一时期汉官不满的最好表现。这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杭世骏雍正二年的举人,在乾隆时期担任翰林院编修,他对乾隆“内满外汉”的用人方式提出了极为尖锐的批评,他说道:

“意见不可先设,畛域不可太分。满洲贤才虽多,较之汉人仅十之三四。”

当然了,尽管杭世骏所说有不实之处,但这也说出了大多数汉官的心声。

浅谈乾隆帝“崇满抑汉”的民族政策

杭世骏像

第二、汉军出旗

由于康、雍两朝在八旗生计问题上所实行的政策很难奏效,所以在乾隆即位之后,便做出了一项自认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即——汉军出旗政策。将这些空置出来的兵额交由满洲与蒙古八旗来顶补。我们都知道,八旗汉军源自汉人,在战争中曾经是八旗的三大支柱之一,但毕竟分属于不同的民族,无论满族统治者如何宣扬“满汉一体”和“满汉平等”,但当真正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仍然有难以消解的民族歧视观念,而此时以牺牲部分汉军旗人的利益来缓解更亲近的满蒙旗人的生计问题就是最好的表现。

这个时候,大量出旗的汉军被改补成了绿营,在遣散处就近补入,从此不再享有旗人士兵的薪资待遇,对于那些年老闲散者则改入民籍。即便能继续留在旗内的汉军,其地位和待遇也有所下降。这样一来,就使得汉军变得无足轻重,而朝廷就可以在不加军饷的情况下,缓解八旗的生计问题,大大减少了朝廷的财政和政治压力,同时还能保证满蒙八旗的特权优势地位,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好策略。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浅谈乾隆帝“崇满抑汉”的民族政策

乾隆帝像

乾隆时期的满汉矛盾主要呈现出了融合中隐含矛盾的态势,但满汉矛盾已经不再是清朝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乾隆固守的“首崇满洲”的观点,视满洲为国家之根本,将维护满洲特性,抵制汉习上升到维护政权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高度警惕汉人、对汉人心怀猜忌、防范之心(参考至《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初探》)。

为了彻底消除其内心的“隐忧”,乾隆还通过滥兴文字狱、禁书等手段试图彻底消除汉人的反清思想和民族意识!但我们也知道,这一系列手段并不能给清王朝带来任何有益之效果,相反,只会加剧满汉之间的矛盾冲突。

综上便是对乾隆“首崇满洲”大政策中的两个小点进行表述,篇幅有限,我们下文再继续来探讨一下,乾隆在该大政策下还具体推行了哪些小政策。

参考文献:

  1. 《清高宗实录》(卷 74),乾隆三年八月乙酉,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
  2. 《清高宗实录》(卷 136),乾隆六年二月己巳,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
  3. 《清高宗实录》(卷 184),乾隆八年二月癸巳,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
  4. 《清史稿》
  5. 《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