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名勝」鳳凰山

「萊陽名勝」鳳凰山

鳳凰山,原名烽火山、寶泉山,位於萊陽城東南十公里處,龍旺莊街道辦事處洞仙莊村南面。山體由鳳凰、孤山、馬山、神山組成,面積約1平方公里,整個山體相對平緩,只有鳳凰山異峰突起,石壁陡立。

鳳凰山風景區中心區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1.5公里,總佔地面積約3500畝。清水河蜿蜒流經該區域,對鳳凰山構成了環抱之勢。

這裡前有公路,後有平原,右鄰海陽,面向蓬萊、龍口,藍煙鐵路、青煙威榮城際鐵路和204、309國道及小萊線橫貫東西,交通極為便利。

來到鳳凰山的遊客,往往感嘆於它的原始自然:山下,一隻石雕的白色鳳凰展翅欲飛。山陰石壁上有白色的三個大字—“鳳凰山”,是著名畫家崔子範所題。山壁北面修有寬4米的大理石臺階99級,石階兩旁,野草、灌木、樹林隨意生長。山陰臺階西側,立有石碑,上書“洞仙春曉”四字。

鳳凰山主峰拔地而起,崖壁陡峭,石如刀削。山腰有一大一小兩個山洞,東洞高約1.5米,深15米;西洞高約2米,深約20米。山頂建有涼亭,置身其中,視野極為開闊,周邊美景盡入眼底。

鳳凰山西面,是聞名全國的萊陽梨產地、五龍河畔萬畝梨園,每年四月梨花盛開之際,登山遠眺,梨花潔白如雪,如一片蒼茫壯觀的香雪海令人陶醉;夏天,山上綠樹成蔭,涼爽宜人;秋天,漫山遍野的山棗和栗子,以及金黃的茅草,獨具韻味;冬天山上白雪皚皚,群山連綿,像是一幅古樸的水墨畫。

鳳凰山的崖壁上,立著一尊白色的呂洞賓石像,是道教在萊陽的重要遺蹟。相傳,呂洞賓當年四處閒遊,遊至烽火山,見山中林深茂密石壁陡峭,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就落腳在山洞中修行,這兩個山洞因此得名“呂仙洞”。

傳說早年洞中流出泉,泉水可治百病,被譽為“洞仙寶泉”,也被稱為“烽火寶泉”。因而,鳳凰山除了曾名為烽火山,還有過個名字“寶泉山”。如今寶泉已乾涸,只有石洞尚存。

萊陽方言稱洞為“窟窿”,所以鳳凰山又有人戲稱為“大窟窿山”。山下的村子原名“窟窿後”,新中國成立後,取傳說之意,改名為洞仙莊。

古時候,鳳凰山上下有多處廟宇,年年舉辦廟會,每年農曆四月廟會期間,人山人海。1931年,廟宇拆除,建造龍旺莊小學校舍,即現在的龍旺莊中學西院校舍。

由於鳳凰山山峰高聳,傳說曾經設過烽火臺,所以,鳳凰山的初名是烽火山。至明代,當地已無戰事。明代知縣王於民寫過一首詩:“烽火臺當此地多,將軍傳警上巍峨。喜今烽火山頭熄,月照行人夜渡河。”

近代有人在石崖頂部進行實地考察,果然發現有一方形建築基礎在新修建的涼亭南10餘米處,僅有半間屋子大,所用磚很薄,顏色紫紅質地堅實,不是近代的磚樣,十分罕見,但這到底是水神娘娘廟址還是烽火臺遺址,無法考證。

鳳凰山人文景觀豐富,民俗風情濃厚,風光原始自然,充滿田園風情。

清朝詩人宋琬在詩中寫:“茅茨深處隔煙霞,雞犬寥寥有數家。寄語武陵仙吏道,莫將徵稅及桃花。”

烽火山更名鳳凰山,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和宋琬之兄宋璜有關。崇禎十三年(1640年),宋璜中進士後乘船赴任,行至渤海灣突遇大風,遂立船頭向水母娘娘焚香禱告,得以脫險。脫險後,為還願,宋璜重修廟宇並在洞中雕刻了呂洞賓像。在拜廟時,驚起一支雉雞,為取吉祥之兆,再加上此地已久無烽煙,遂取“烽火”諧音,改名鳳凰山。

解放戰爭中,鳳凰山發揮了重要作用。膠東保衛戰最後一戰的萊陽戰役,許世友司令率領的九縱隊,在萊陽以東的鳳凰山地區設防,阻擊敵人進攻。萊陽一戰,許司令靠地雷打垮故人,將國民黨趕出了根據地核心。

近年來,萊陽市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加大對鳳凰山風景區的保護開發建設:1992年,山頂修建一座漂亮的觀景亭;2000年5月,萊陽市政府確定鳳凰山為“菜陽市鳳凰山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2011年12月,鳳凰山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鳳凰山景區”。

為加快荒山綠化進程,改善生態環境,恢復鳳凰山自然景觀原有風貌,龍旺莊街道辦事處傾力打造鳳凰山綠化風景區精品工程。投入資金20萬元,用於造林綠化建設。目前,已栽植黑松3.2萬株,綠化荒山320畝。按照鳳凰山風景區總體規劃,共劃分為一山、一道、二帶三區。主體綠化工程建設以栽植常綠樹種黑松為主,間種麻櫟、火炬樹等闊葉樹種混交,提高了森林防火效能。

古老的鳳凰山變得越來越美麗。

(作者 :劉雪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