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質、打造品牌、因地制宜定思路……多形式助農產品走出滯銷之困

提升品質、打造品牌、因地制宜定思路……多形式助農產品走出滯銷之困

記者 蒲泫奇

7月下旬,博山區池上鎮鮮桃滯銷,同品質的桃子價格不及去年的三分之一;10月份,淄川區太河鎮3萬餘斤錯峰上市的蜜桃無人問津;10月下旬,淄川區西河鎮蜜薯集中上市,因沒有銷路急壞了種植戶……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農戶暫時渡過了難關。

提升品質、打造品牌、因地制宜定思路……多形式助農產品走出滯銷之困

△10月19日,魯中晨報在新瑪特購物廣場前開展“幫農助困”活動,幫助西河鎮種植戶解決蜜薯滯銷難題。

記者 孫渤海 攝​

農產品滯銷之困

“農產品大多季節性較強,大批量上市後,容易造成市場供過於求的情況。”10月23日,山東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振彬告訴記者,農戶種植的果蔬品種相對單一、質量不高導致市場競爭力低,再加上資金、規模有限,農產品科學保鮮成本高等原因,不得已只能扎推上市。

以池上鮮桃為例,今年由於氣候原因,大量鮮桃上市時間集中,同樣品質的桃子去年售價在每斤1.5元-2元,今年售價每斤5毛-7毛,導致部分農戶連種植成本也收不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逐步提升,追求高品質、健康消費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多。”山東濱州託福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梅林告訴記者,市場上的農產品產量雖多,一旦按照企業生產標準採購農產品,將有大部分農產品被排除在外。

淄川區西河鎮的蜜薯今年在沒有達到畝產平均量4000斤的情況下,仍有70萬斤面臨滯銷的困境,拋開第一年種植、知曉度不高等原因不談,產品規格成了蜜薯不能被大批量採購的主因。

記者在西河鎮寶泉村瞭解到,蜜薯小的有幾兩,大的有五六斤重,大個蜜薯看上去喜人,卻鮮有企業願意收購。

“我們收購的蜜薯規格在3兩至1斤5兩之間,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這種規格的製成品最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梅林說,在近期對供貨市場的調查中,符合企業收購條件的產品佔比較低,而剩餘部分產品加工後附加值不高,導致企業收購動力不足。

“很多人曾遇到過某一款農產品價格突增或突降的情況,類似情況的出現與農民種植的盲目性有很大關係。”劉振彬說道,當某種農產品出現賺錢效應的時候,大家會一哄而上種植這種產品,結果這種產品嚴重供過於求;當某種產品虧損的時候,大家又大量減少甚至停止該種農作物的種植,結果該種農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暴漲;供過於求則價格暴跌,當市場價格遠低於種植成本,農產品滯銷的情況便會出現。

目前,農產品銷售模式主要是“農戶-收購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這種模式增加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效率、產品損失嚴重。“種植戶大多是村裡的留守老人,年輕人不願意留在村裡種地。”寶泉村黨支部書記齊聖舜說道,村裡的老人不懂微商、電商,他們勤勤懇懇,有的是經驗,缺的是理念和技術,對於新鮮事物他們已經很難接受,難以預測市場行情。

此外,運輸成本提高了農產品流通成本,缺乏品牌意識導致部分低質農產品生產過剩,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渠道落後,也是造成農產品滯銷的因素。

專家支招:

如何促進農產品銷售

俗話說:“莊稼活兒,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這種傳統的種植觀念思路,仍影響著很多人。

“現在的種植一定要科學化、生態化、高端化,這樣的農產品在市場上才會受到消費者青睞。”沂源縣億誠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周巍告訴記者,通過提升農產品品質、附加值、打造品牌等措施,逐步獲得市場認可,滯銷的問題將逐步改善。通過對生態種植推廣及可追溯體系實施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認可度明顯高於其他農產品,雖然種植成本提高,但優質產品的銷路暢通,附加值遠高於前期投入的成本。

今年博山的獼猴桃喜獲豐收,在各路電商的助力下,不但沒有滯銷反而賣出了好價錢。記者瞭解到,為方便種植戶銷售,博山區源泉鎮修建了面積10000平方米的獼猴桃交易市場,在桃農與客戶之間搭起了“直銷通道”。此外,源泉鎮與多家大型商場、電商、物流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拓寬獼猴桃銷售渠道,讓優質農產品走進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中。

一名從事農產品銷售的專家建議,基層政府部門和協會組織應當在種植前後,收集田間地頭、流通環節的信息進行彙總,然後通過權威的平臺發佈信息,將農產品的種植面積、產量、銷售量等情況及時向社會發布,讓農戶能夠及時、全面、準確地瞭解農產品市場信息和走勢,規避“追漲殺跌”,根據市場需要安排生產,按照供需關係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其次,鼓勵農民“抱團”建立專業合作社,將分散的小規模經營農戶組織起來,發揮規模生產的優勢。一方面,專業合作社可以對市場信息進行較為充分的收集和處理,從而為種植決策提供相對可靠的依據,另一方面也便於政府部門和協會組織採集信息。專業合作社可以增強議價能力和市場風險承受能力,直接與終端銷售渠道聯繫,有效地降低流通成本。

東營天鷹思創旅遊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營表示,一些農產品滯銷的地區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完全具備旅遊開發的潛力,可以通過旅遊達到引流的目的,既能促進農產品的銷售,還能帶來一定的旅遊收益。

“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多種多樣,具體解決辦法還是應該綜合考慮,切勿盲目套用他人經驗,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套符合當地農產品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劉振彬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