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26條”的暖意與蔡當局的寒意,臺灣民眾會感受不到?

古希臘寓言家伊索有則寓言,寫的是北風和太陽爭論誰的威力大,能把人們身上的衣服剝掉。北風呼呼吹,人們怕冷就裹緊了身上的衣服。而太陽溫暖照耀著,人們自然而然脫下了外套。

大陸“26條”的暖意與蔡當局的寒意,臺灣民眾會感受不到?

視頻截圖

結局不言自明。如果拿到政治領域來,這篇名為《北風和太陽》的寓言也不難看出寓意。那就是民之所欲,政之所向。就兩岸關係來說,尤為如此。

民進黨當局動輒自稱代表“臺灣主流民意”。可實際上在幹什麼呢?不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協商停頓,官方交流陷入冰封。即使這樣也不思悔改,繼續操弄意識形態,欲出臺“中共代理人法”,讓奔走在兩岸的人感受到了陣陣寒意。

反觀大陸,11月4日最新出臺的“26條措施”,誠意滿滿,善意滿滿。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不斷釋放利多,主動、積極、持續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讓臺胞感受到了暖意。

“26條措施”可以看作去年“惠臺31條”的“升級版”,是一年多來大陸各地臺辦頻頻聽取臺商意見後,所推出更具體全面的對臺措施。據瞭解,未來各地還會有地方版實施意見,如同豔陽持續高照。

今年以來,民進黨借“反修例”,在選前拼命操作冷麵“仇中牌”,原盤算激怒大陸以鐵面對冷麵,好撈選舉利益。但如今大陸拿出火熱的“26條措施”,順應和平發展的兩岸主流民意,讓“反中”牌落空,臺當局也形同遭到“當頭棒喝”。

但“反中”慣了的民進黨並不願意反思。對綠營而言,大陸任何惠臺措施都是居心叵測的“特洛伊木馬”,試圖繼續用“統戰”等抹紅伎倆來掩飾自己執政無能。

問題是,臺灣民眾不是傻子,“26條措施”更具可操作性,在陸臺商、臺青乃至臺灣民眾,會感受不到?主流民意真會支持民進黨因“仇中”就把臺灣用圍牆困死的做法嗎?

綠營若輪番上演口水戰,只能自陷困境左右為難。一味謾罵攻擊,肯定阻止不了部分臺灣民眾選擇“用腳投票”。如果綠營一味勸阻,又在島內端不出惠及民生的政策牛肉,更是彰顯其執政無能。看在部分臺灣民眾眼中,當局甚至成了其前途發展的攔路虎。

用臺媒的說法,“26條措施”不只反將蔡當局一軍,更是向臺灣民眾射出“攻心箭”。有臺灣網友分享過去在海外旅遊遇到狀況,前往大陸領事館求援的經驗,並表示“有在國外出事的人就知道,這點最實際”。以此反觀,更凸顯蔡當局在兩岸交流上的僵化,以及對臺商事業發展、臺灣民眾權益的漠視。

回到北風和太陽的故事。民進黨雖一再刻意挑釁吹冷風,但翻開“26條措施”,條條切中了臺胞的現實需求,對臺當局“逢中必反”有很強的穿透力,對兩岸一家親有很強的號召力。即使臺灣當局有關方面不接,大陸方面照做。畢竟,豔陽出來,北風之寒必將漸漸抵消散去。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

延伸閱讀:臺當局稱“26條措施”是“分化臺灣”,國臺辦:處處壞同胞好事

11月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0個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包括為臺灣企業和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各13條。

大陸“26條”的暖意與蔡當局的寒意,臺灣民眾會感受不到?

資料圖: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 新華社供圖

這些惠臺措施立即受到島內歡迎和高度關注,但臺灣當局卻迫不及待地跳出來詆譭抹黑。對此,島內媒體稱,對比蔡英文當局極力打壓赴大陸投資臺商和赴大陸工作學習的民眾,給他們扣“紅帽子”,到底是誰真心為兩岸同胞好,一目瞭然。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4日表示,誰與廣大臺灣同胞的利益為敵,誰就終將被民意拋棄。

民進黨當局迫不及待地跳出來抹黑詆譭。臺“總統府”發言人4日稱:“‘26條措施’是‘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行動方案。大陸意圖以此框架臺灣,是分化臺灣社會、擾亂臺灣人心、干預臺灣民主選舉進行的政治手段。”臺灣陸委會發表聲明稱:“大陸意圖分化臺灣內部,更證明企圖介入影響臺灣選舉。”

不過,島內輿論大多對“26條措施”樂觀其成。國民黨4日發表聲明稱,只要有助於提升人民福祉、企業權益,且不影響臺灣安全的兩岸政策,社會各界都會表示歡迎。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競選辦公室4日稱,大陸是臺灣重要出口市場,大陸營造對臺商有利的經營環境,樂觀其成。韓國瑜競選辦還說,蔡英文當局對於臺商進入大陸投資本應提供充分的協助與保障,但民進黨當局無所作為,這對臺灣經濟沒有任何幫助。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曾銘宗稱,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中國大陸採取的措施是對民間“軟的越軟”,對民進黨當局則“硬的更硬”。假如民進黨只會操作“亡國感”,臺灣只會被邊緣化。

島內許多臺商和民眾對“26條措施”大聲叫好。中時電子報稱,“26條措施”公佈後,只要持臺胞證,臺灣人在海外同樣可享受大陸使領館的急難救助,將臺胞證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一位不具名臺商4日在接受中時電子報採訪時稱,企業不像個人,牽涉的利益更大,容易引起大糾紛,因此在海外若經營上與當地政府出現矛盾,有邦交比較好處理。他直言,若在境外遇到緊急事故,大陸使領館更能提供幫助。(如遇麻煩),他一定會尋求協助,“在國外,大家都是中國人”。報道還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以後在國外越來越多的地方可能會需要臺胞證,臺胞證將取代“護照”成為(臺胞的)有效證件,“這恐怕是臺駐外單位未來要面對的難題”。

對於臺當局的抹黑,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4日表示,兩岸同胞是親望親好的一家人。民之所欲,政之所向,只要是對增進兩岸同胞利益福祉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堅持不懈地做下去。馬曉光說,我們持續推出新的“26條”惠臺利民措施,是為了進一步回應臺胞訴求,使他們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希望他們發展得更好、獲得更大利益。與之相反,民進黨當局對民眾的呼聲充耳不聞,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除了造謠抹黑,就是恐嚇懲罰,不斷為臺灣同胞獲得利益福祉設置障礙,處處壞臺灣同胞的好事。他說,這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與廣大臺灣同胞利益為敵的陰暗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