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轉折點——魏忠賢之死

魏忠賢不管在史書還是野史演義上,都是惡人的形象:號稱“九千歲”,殘害忠良,把持朝政,把大明朝整的烏煙瘴氣,最終將大明帝國推向了深淵。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反而開始支持另外一種說法:正因為崇禎皇帝殺死了魏忠賢,才導致了明朝的加速滅亡!那麼大明王朝的轉折點,真的是魏忠賢之死嗎?下面西蒙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1644年,當李自成攻克北京近郊,即將對北京形成合圍時,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曹化淳曾說: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而崇禎皇帝肯定也想起來了十幾年前,他的兄長天啟皇帝臨終前也說過:

“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於是悔之不及的崇禎皇帝,開始秘密收葬魏忠賢遺骸,專門祭奠。此時距離他煤山吊死殉國,僅僅只剩了五天。

那麼魏忠賢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回答是:是的,非常重要!拋開黨同伐異不談,魏忠賢是一個效率極高的實用主義者。

魏的功勞主要有三點:保證大明帝國稅收;支持遼東戰場;制衡文官集團。

保證稅收

大家都知道整個崇禎朝都是缺錢的,崇禎皇帝節衣縮食,拆東牆補西牆,國庫依然是見底。拉下老臉向大臣借錢,大臣們一個接一個的哭窮。等到最後被李自成抄家滅門,金銀珠寶都出來了。為什麼朝廷這麼窮呢?

要知道在明朝末期,貿易最發達的就是江南地區。魏忠賢掌權之後,重新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和海稅。大筆稅收的進項,使得朝廷能夠有足夠的錢去做各種事。而這些稅收的徵收主體,都和東林黨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魏忠賢並沒有給農民加賦,在農民受災時,還能從內庫撥款賑災。等到魏忠賢死後,重新上臺的東林黨人們幹了什麼呢?東林黨立刻廢除了和自己利益相關的工商稅、海稅,卻派軍隊到貧亂交加的西北旱災區加賦、徵稅。

大明帝國的轉折點——魏忠賢之死

魏忠賢影視照

支持遼東戰場

袁崇煥曾稱讚魏忠賢:

“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

魏忠賢掌權的時候,大明帝國在遼東戰場上還是呈現積極的局面。

魏忠賢先是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後來對袁崇煥也是比較支持:關寧鐵騎不用裁員,軍餉正常發。對於皮島的毛文龍也是大力支持,授予了毛文龍“欽差平遼便宜行事總兵官徵虜前將軍左軍都督”和尚方寶劍,對於毛文龍私下賺取財貨保證皮島收入的做法,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從寧遠至錦州,本來荒涼破敗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明軍的火銃、戰車、地雷、炸彈配備齊全;紅衣大炮這種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寧遠、錦州的城頭。

正因為有魏忠賢在中央的支持,才有了後來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丁卯之役等等。

大明帝國的轉折點——魏忠賢之死

崇禎影視照

制衡文官集團

在整個大明王朝,皇帝們和文臣集團的鬥智鬥勇可謂是精彩紛呈,而其中皇帝最大的幫手就是太監們。明朝的太監們可不像漢唐的那些“前輩們”,動輒廢立皇帝,恰恰相反,明朝太監們的忠誠度是極高的。他們拜的是岳飛,崇尚的是忠於皇帝一人。所以說,崇禎殺死魏忠賢,可謂是斷其一臂膀。

皇帝和文官的鬥爭在明朝末期已經白熱化,明朝末年兩極分化嚴重,大量的土地兼併,財富都掌握在了以文官集團為代表的地主階層手中,魏忠賢掌權之後,黨同伐異,確實沒少打擊文官集團,但是帝國得到了維持。天啟皇帝傻嗎?一點都不傻,不要相信《明史》中的言論,覺得朱由校只是個木工皇帝,其實他才是有大智慧的,他用魏忠賢來平衡朝堂,效果非常的好,可惜最後莫名其妙就死了。

大明帝國的轉折點——魏忠賢之死

魏忠賢劇照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再次掌權,反而局勢加速惡化。朝廷沒錢了,孫承宗被拋棄了,袁崇煥被殺了,關寧鐵騎死的死,傷的傷,最後便宜了吳三桂。而朝堂上的文官們在幹什麼呢?整天都是出一些餿主意。

面對財政困難的局面,有文官就提議裁掉驛站來省錢,驛站的開支其實是很少的,最後這場裁撤波及到了一個小驛卒,這個小驛卒丟了工作,失業回家,還欠了債,吃不了飯只好投兵,投兵也遇到了上級剋扣,小驛卒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憤而造反,參加了農民軍。

這個小驛卒的名字,叫李自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