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個AI評委帶火央視神作,人工智能商業破曉時分?

隨著文娛產業的主導方、廣電機構以及各大互聯網公司在文娛、視頻服務上的較量,似乎文娛、賽事產業已經開始加碼AI的應用。

國內可以比肩央視的大型演播廳和綜藝節目並不少,但現場坐滿幾百個觀眾參與實時互動的一檔央視“主持人大賽”玩了個新的:幾百位觀眾並不是真人。

在比賽現場,專業評委身後“觀眾席”的400位AI虛擬人物,代替著並不在現場而用網絡實時觀賽和給出評分的400位大眾評委,與專業評委的現場打分一起構成了選手的當場最後得分。

400個AI評委帶火央視神作,人工智能商業破曉時分?

圖片來源自網絡

似乎為了讓觀眾加深AI虛擬評委的印象,比賽期間主持人還隨機連線了一位山西的評委,他的真人視頻和虛擬形象實現了同步的動作和表情。

400個AI評委帶火央視神作,人工智能商業破曉時分?

圖片截選於騰訊視頻《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

儘管在大賽預熱期間,主辦方說是為了保證觀眾參與的廣泛性、普遍性和代表性而採用了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千人虛擬評審團,但AI無疑是這場綜藝收視率的一大賣點之一。

甚至為了讓觀眾進一步理解AI虛擬人物不僅僅代表了真人的表情和動作,該節目的預熱環節還專門設置了一個虛擬主持人,在主持人小尼說《喜羊羊與灰太狼》、《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勾起自己童年回憶時,虛擬主持人“毫不留情”地吐槽他裝年輕:“小尼哥,這是00後的童年回憶,屬於你的應該是《黑貓警長》、《葫蘆兄弟》吧!”

彷彿一夜之間,AI跨進了文娛業。

AI虛擬人,火在哪裡?

如今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各種AI應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研究人員嘗試通過模擬人腦的方式賦予計算機“智能”能力。到70年代,計算機科學家開始研究神經網絡實現人工智能的可行性,但一直處於科研邊緣地帶。

直到2012年,“卷積神經網絡”的發明真正讓人工智能技術出現質的飛躍。每一個神經元只需要處理一個很小區域的數據,且參數可以重複使用,為AI研發大大減少了運算量。

此前幾十年來各類機器人充當了大眾對於“智能”的想象對象,但隨著AI技術的升級,產業界已經意識到,機器人恰恰是制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最大短板。

400個AI評委帶火央視神作,人工智能商業破曉時分?

圖片來源自網絡

擺脫了限制機器人發展的材料、工業製造和設計水準、核心零部件、生產製造技術和工藝水平等一系列制約,AI虛擬人在服務客戶與服務工具之間建立了人工智能所賦予的人性化的、精準化的、定製化的各類專項服務能力。

如今,經過大量數據“餵養”形成的AI虛擬形象,在各種文娛、科技活動中以一種更加親民的方式逐漸被公眾知曉。

“現在的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是在原有自動化規則上多了學習能力——自己發現規律。換言之,由於人類很難發現規律中的細節,而AI可通過大量訓練讓電腦學習去發現內在規律及細節。”

某企業AI算法工程師曾這樣對媒體解釋過AI深度學習的革命性進展。“通過數據載體的形式,跟真實世界親密互動,讓AI虛擬形象實現永生。”

那麼,回到文章開頭,如果未來的世界是平行數據世界,社會的主角是人,數字世界的主角是數字化的人。那麼在人工智能時代,虛擬主持人是否會迎來發展瓶頸?

按照AI工程師的說法,就目前進展來看,情感是人類的最大的“專利”,從語音模擬到語意模擬,虛擬主持人還面臨從數字世界到人類世界的鴻溝,儘管其在模仿音色、語速、停頓時都沒問題,但是還無法做到深度、巧妙交流,甚至做到抑揚頓挫還很難。

“人類如何孕育它成長,為其構築怎樣的世界觀,將是未來深入探索的方向。”

AI商業如何破局

看似從機器人-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虛擬AI一路演進下來,AI業正如火如荼,但實際上,各種AI秀的背後,2019年對AI企業來說,日子並不好過。

三年前的那場AlphaGo與世界頂級圍棋選手李世乭的世紀對戰,讓AI概念一夜之間普及至大眾。

400個AI評委帶火央視神作,人工智能商業破曉時分?

但時至今日,開發了AlphaGo的AI公司DeepMind一再虧損,經營業績慘淡,已持續燒錢9個年頭。

有這樣遭遇的遠遠不止DeepMind的一家。

截至2018年時,一頭扎進AI圈的近90%的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而10%賺錢的企業基本是技術提供商。當時億歐網出的一份報告顯示,從談概念、講技術,到拼場景、搶落地,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之上的人工智能,仍面臨數據本身帶來的挑戰。

到2019年,AI這種“冰與火”怪現象似乎越發嚴峻。

一方面,2019年以來大環境對AI企業的融資和市場化更為苛刻:有數據統計,AI種子輪和天使輪融資在2019年整個大融資盤子中佔比進一步縮減,第一季度僅為11.3%,第二季度更同比下降45.5%。

另一方面,從年初以來各個展會或者賽事、活動上頻頻出現的AI應用,到兩個月前火爆的WAIC大會,繁多的2B或者2C應用不斷亮相。彷彿一夜之間,AI應用已經遍地都是了。但是迄今為止,無論是投資人看好的潛力股企業,還是憑藉技術研發脫穎而出的技術型企業,整個行業絕大部分企業仍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盈利。

持續的投入和“燒錢”,維持著市場繁榮的表象

歸根結底,如紫金山科技2個月前的一篇行業分析所說:沒有應用的落地,就沒有AI真正實現發展的“遠方”。

概念剛剛興起的三年後,AI就已走到變革的十字路口。

如果此前政府採購是AI企業最關注的市場方向的話,隨著文娛產業的主導方、廣電機構以及各大互聯網公司在文娛、視頻服務上的較量,似乎文娛、賽事產業已經開始加碼AI的應用。

這或許,是AI商業化的一個突破口,但是否是市場拐點,結論尚不能定。

但至少,在5G與雲服務兩大“臂力”的加持下,如何在研發攻關的同時破局商業難題,技術已經不是最關鍵的問題了。對此,恐怕AI從業者已經深深意識到了。

- END -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搜索關注微信【zijinshan2013】

★紫金山科技:聚焦5G,關注人工智能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報道新產業、新公司、新業務、新商業模式,探索5G+AI的無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