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个AI评委带火央视神作,人工智能商业破晓时分?

随着文娱产业的主导方、广电机构以及各大互联网公司在文娱、视频服务上的较量,似乎文娱、赛事产业已经开始加码AI的应用。

国内可以比肩央视的大型演播厅和综艺节目并不少,但现场坐满几百个观众参与实时互动的一档央视“主持人大赛”玩了个新的:几百位观众并不是真人。

在比赛现场,专业评委身后“观众席”的400位AI虚拟人物,代替着并不在现场而用网络实时观赛和给出评分的400位大众评委,与专业评委的现场打分一起构成了选手的当场最后得分。

400个AI评委带火央视神作,人工智能商业破晓时分?

图片来源自网络

似乎为了让观众加深AI虚拟评委的印象,比赛期间主持人还随机连线了一位山西的评委,他的真人视频和虚拟形象实现了同步的动作和表情。

400个AI评委带火央视神作,人工智能商业破晓时分?

图片截选于腾讯视频《2019央视主持人大赛》

尽管在大赛预热期间,主办方说是为了保证观众参与的广泛性、普遍性和代表性而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千人虚拟评审团,但AI无疑是这场综艺收视率的一大卖点之一。

甚至为了让观众进一步理解AI虚拟人物不仅仅代表了真人的表情和动作,该节目的预热环节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虚拟主持人,在主持人小尼说《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勾起自己童年回忆时,虚拟主持人“毫不留情”地吐槽他装年轻:“小尼哥,这是00后的童年回忆,属于你的应该是《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吧!”

仿佛一夜之间,AI跨进了文娱业。

AI虚拟人,火在哪里?

如今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各种AI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研究人员尝试通过模拟人脑的方式赋予计算机“智能”能力。到70年代,计算机科学家开始研究神经网络实现人工智能的可行性,但一直处于科研边缘地带。

直到2012年,“卷积神经网络”的发明真正让人工智能技术出现质的飞跃。每一个神经元只需要处理一个很小区域的数据,且参数可以重复使用,为AI研发大大减少了运算量。

此前几十年来各类机器人充当了大众对于“智能”的想象对象,但随着AI技术的升级,产业界已经意识到,机器人恰恰是制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最大短板。

400个AI评委带火央视神作,人工智能商业破晓时分?

图片来源自网络

摆脱了限制机器人发展的材料、工业制造和设计水准、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等一系列制约,AI虚拟人在服务客户与服务工具之间建立了人工智能所赋予的人性化的、精准化的、定制化的各类专项服务能力。

如今,经过大量数据“喂养”形成的AI虚拟形象,在各种文娱、科技活动中以一种更加亲民的方式逐渐被公众知晓。

“现在的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是在原有自动化规则上多了学习能力——自己发现规律。换言之,由于人类很难发现规律中的细节,而AI可通过大量训练让电脑学习去发现内在规律及细节。”

某企业AI算法工程师曾这样对媒体解释过AI深度学习的革命性进展。“通过数据载体的形式,跟真实世界亲密互动,让AI虚拟形象实现永生。”

那么,回到文章开头,如果未来的世界是平行数据世界,社会的主角是人,数字世界的主角是数字化的人。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虚拟主持人是否会迎来发展瓶颈?

按照AI工程师的说法,就目前进展来看,情感是人类的最大的“专利”,从语音模拟到语意模拟,虚拟主持人还面临从数字世界到人类世界的鸿沟,尽管其在模仿音色、语速、停顿时都没问题,但是还无法做到深度、巧妙交流,甚至做到抑扬顿挫还很难。

“人类如何孕育它成长,为其构筑怎样的世界观,将是未来深入探索的方向。”

AI商业如何破局

看似从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AI一路演进下来,AI业正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各种AI秀的背后,2019年对AI企业来说,日子并不好过。

三年前的那场AlphaGo与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李世乭的世纪对战,让AI概念一夜之间普及至大众。

400个AI评委带火央视神作,人工智能商业破晓时分?

但时至今日,开发了AlphaGo的AI公司DeepMind一再亏损,经营业绩惨淡,已持续烧钱9个年头。

有这样遭遇的远远不止DeepMind的一家。

截至2018年时,一头扎进AI圈的近90%的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而10%赚钱的企业基本是技术提供商。当时亿欧网出的一份报告显示,从谈概念、讲技术,到拼场景、抢落地,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仍面临数据本身带来的挑战。

到2019年,AI这种“冰与火”怪现象似乎越发严峻。

一方面,2019年以来大环境对AI企业的融资和市场化更为苛刻:有数据统计,AI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在2019年整个大融资盘子中占比进一步缩减,第一季度仅为11.3%,第二季度更同比下降45.5%。

另一方面,从年初以来各个展会或者赛事、活动上频频出现的AI应用,到两个月前火爆的WAIC大会,繁多的2B或者2C应用不断亮相。仿佛一夜之间,AI应用已经遍地都是了。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投资人看好的潜力股企业,还是凭借技术研发脱颖而出的技术型企业,整个行业绝大部分企业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

持续的投入和“烧钱”,维持着市场繁荣的表象

归根结底,如紫金山科技2个月前的一篇行业分析所说:没有应用的落地,就没有AI真正实现发展的“远方”。

概念刚刚兴起的三年后,AI就已走到变革的十字路口。

如果此前政府采购是AI企业最关注的市场方向的话,随着文娱产业的主导方、广电机构以及各大互联网公司在文娱、视频服务上的较量,似乎文娱、赛事产业已经开始加码AI的应用。

这或许,是AI商业化的一个突破口,但是否是市场拐点,结论尚不能定。

但至少,在5G与云服务两大“臂力”的加持下,如何在研发攻关的同时破局商业难题,技术已经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了。对此,恐怕AI从业者已经深深意识到了。

- END -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搜索关注微信【zijinshan2013】

★紫金山科技:聚焦5G,关注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报道新产业、新公司、新业务、新商业模式,探索5G+AI的无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