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問題還值得擔心嗎?

我們今天要重新思考人類經濟史的一個重大規律,這個規律叫:馬爾薩斯陷阱。發現者自然就是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2.13-1834.12.23)。

馬爾薩斯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人,做過鄉村牧師。在輩分上,他剛好比亞當斯密年輕一代。亞當斯密去世那年,他24歲。有意思的是網上馬爾薩斯的畫像基本都是晚年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天生有些兔唇,晚年才做手術矯正,早年比較拒絕別人畫他。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問題還值得擔心嗎?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馬爾薩斯是英國第一位經濟學教授。而且,直到馬爾薩斯出現,經濟學家才成為一個正式的專業分工。但是大家今天還記住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馬爾薩斯陷阱”。

這個詞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人口增長是幾何級的。而生存資料,比如糧食的增長,不可能是幾何級的,只能是算術級的。所以,經濟增長的結果如果導致人口增長,那就壞了。因為所有的增長成果都被新增的人口吃掉了。然後經濟開始下滑。這是一個死循環。這個死循環,就是馬爾薩斯陷阱。你看,這是一個非常悲觀的論調。兩百年來的經濟學,都因此蒙上了一絲陰鬱的色彩。

1、馬爾薩斯陷阱絕非毫無意義

你可能會說,這馬爾薩斯陷阱說得不對啊。後來的事實證明,經濟增長不僅沒有受人口增長的拖累,反而是一飛沖天。一個錯誤的理論,還有什麼價值呢?

其實在學習思想史的時候,一個錯誤的理論的意義,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羅振宇老師曾經說了一個觀點,寫思想史,就得經常琢磨一個問題——為什麼當時的人這麼傻呢?為什麼我們今天覺得是明擺著的道理,當時的人就是不理解呢?為什麼我們今天覺得是謬誤的道理,當時的人就是信以為真呢?想明白這一層,你才會理解這個新思想在那個時代出現的價值。最終你會發現,實際上誰也不傻,是因為時代侷限性。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問題還值得擔心嗎?

這個說法,在馬爾薩斯陷阱的問題上,就非常典型。環顧四周,尤其是當下中國,你會發現,我們處在一個資源極度豐富的社會,開始擔心人口缺少,而不是人口增加。

然而,這只是一項新成就,甚至並不是所有人中國人都如此,因為,多數人只是剛剛脫離了馬爾薩斯陷阱。要知道,從明清到1968年,這六百年裡,中國糧食產量增加10倍,人口也增加10倍,耕地面積增加了5倍。結果是什麼?人均糧食和人均收入都不變,也就是人口的增加,抵消了技術進步以及耕地增加。這種情況,有學者給了個時髦的名詞,叫低水平均衡,本質其實還是馬爾薩斯陷阱。

中國算幸運的,今天不少落後國家還是掙扎在“馬爾薩斯陷阱”裡。而且,如果你考察更長的歷史,那你會發現馬爾薩斯的預言,不僅談不上失敗,而且是生動的現實寫照。人類文明,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馬爾薩斯陷阱之中。

馬爾薩斯生於1766,如果你穿越回到他的年代,你將看到什麼?站在1800年,這時他的《人口論》剛發佈兩年。當時世界人口剛好十億,你那時最可能看到的,更多是觸目可見的貧窮——所謂馬爾薩斯陷阱,其實就是貧困陷阱。

如果你把視線轉向西方,工業化前的歐洲,落後得讓人認不出來。多數人一輩子沒機會做幾件衣服,當時醫院一個主要任務,就是保證死人身上衣服不被偷走。即使最富裕的英國,當時多數居民享受的物質生活,也與石器時代差不多。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問題還值得擔心嗎?

如果你再看東方,乾隆剛剛去世一年不到。大清人口超過三億,GDP也佔世界三分之一。盛世的影子還在,但多數人生活,比歐洲更窮。馬爾薩斯指出,中國下層人民,靠少得不能再少的食物,來維持生活,有的食物甚至是腐爛的。而如果是在歐洲,有的歐洲勞動者寧願餓死也不願意吃腐爛的食物。但我覺得,這倒不一定,據資料記載,當時英國濟貧院裡,就有人為了一根腐爛的骨頭打架。

如果你繼續穿越,拉長視野,俯瞰人類接近萬年文明,就是一個更加徹底的馬爾薩斯陷阱。人類文明,大部分時間屬於農業文明,比起原始時代,農業時代最大進步,是養活了更多人。但這種進步背後,其實有代價,就是降低生活水平。換而言之,農業時代的人生活水平多數不如原始人,隨著人口增加,更多人雖然活下來,但不得不成為窮人。

這種趨勢,主導了人類大部分歷史。絕大多數時間,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馬爾薩斯陷阱。

人類開始走出馬爾薩斯陷阱,是1800年後出現的情況,放在人類一萬年的時間維度中,比例非常小,可以看作意外。大家都知道,促成這個結果的關鍵在於這兩百年的技術進步。但是,這一過程,其實談不上顛覆,只是克服了馬爾薩斯陷阱的阻礙。也就是技術進步的速度快於人口增加速度,這類似人類克服了地心引力走向天空,但並不意味著我們消除了地心引力。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問題還值得擔心嗎?

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馬爾薩斯定律的原始版本。說的是人口如果不受到抑制,便會以幾何比率增加,比如以2的指數倍,2,4,8,16,32,64這樣增加,而食物等卻僅僅以算術比率增加,也就是1,2,3,4,5,6,7這樣增加。

大家注意,這其實體現了邊際報酬遞減的規律,也就是產出不會隨著投入同步增加,甚至到達某個點之後,會出現增加投入而產出減少。這種規律,其實就引出一個核心問題,直到今天還是困擾著人類——那就是技術也有瓶頸。如果技術不能以幾何級別增長,我們這幾代人享受的繁榮,還能持續下去嗎?比如,我們就已經聽到了摩爾定律正在放慢的消息。

2、《人口論》的誕生

因此,這樣看來,人類的歷史,就是馬爾薩斯定律與技術進步的賽跑。大部分時間馬爾薩斯勝出,最近兩百年,技術佔優。未來,技術如果不能保持過去一樣的進步速度,馬爾薩斯陷阱,說不定以別的形式捲土重來。你要小心,直到今天,馬爾薩斯的幽靈可能還在我們身邊潛伏。

馬爾薩斯定律,代表著一種對人性的悲觀主義,而技術進步,則代表著對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二者的區別,在馬爾薩斯的時代就存在了,正是這種對立和區別,催生了《人口論》誕生。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問題還值得擔心嗎?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激進啟蒙思想一時之間風靡全球。這場運動,如彗星一樣劃過歷史,造成的結果,到底為人類指明瞭未來光明方向,還是僅僅為了摧毀現存的一切呢?對密切關注法國問題的英國知識界來說,爭論很熱鬧。

其中,有個作家叫葛德文,大力擁抱激進啟蒙思想。他主張人性本善,認為政治制度和財產製度,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只要改革制度,就可以實現平等社會。葛德文屬於那個時代的典型公知,在倫敦激進主義圈子很流行,詩人雪萊還是他女婿。葛德文粉絲中,也有馬爾薩斯的爸爸丹尼爾。丹尼爾算是貴族,自己也是哲學家,交往的朋友中也不乏盧梭和休謨這樣的大學者。

很自然的,丹尼爾就給兒子馬爾薩斯大力推薦葛德文。不過,馬爾薩斯並不認同。他認為社會問題並不完全是政治問題,而更多在於人性。為了說服父親,他以匿名方式出版了《人口論》,這本書被認為影響了人類歷史,達爾文深受影響。

針對葛德文的觀點,馬爾薩斯提出兩個公理,“第一,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第二,兩性間的情慾是必然的,且幾乎會保持現狀。”這意味著,出於人性,那麼人口的增加速度,將無限大於土地生產能力,每個人分配到的土地數量必然減少,這導致窮人的生活必然大大惡化,許多窮人註定陷於極為悲慘的境地。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問題還值得擔心嗎?

法國大革命時,不少人都把眼睛盯著政治制度,希望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馬爾薩斯不同,他從一時一地的問題中跳脫出來,回顧長期歷史的洞察。因為人類的技術進步,他的悲觀預言,在今天部分落空。但是,他關注人性與歷史的思維模式,卻沒有過時。

回頭看馬爾薩斯的一生,其實也是在逃離馬爾薩斯陷阱的過程。他父親是有錢人,但是他不是長子,沒資格繼承家業。於是,只好做牧師。他有三個孩子,所以一生經濟壓力都不小。

馬爾薩斯思想流傳久遠,宏觀經濟學鼻祖凱恩斯,一大貢獻在於提出有效需求原理。而有效需求的思想源頭,就來自馬爾薩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