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有哪些“陷阱”?


體制內有哪些“陷阱”?

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體制內單位的人都喜歡用“系統”這個詞,這些單位龐大,容納的就業人口多,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強。普通人看來,非系統與系統,就好比是螞蟻看大象,青蛙看天空,地球看宇宙,既能看到一些東西又好像什麼東西都看不清、看不懂。系統有很多優點,比如工作福利和待遇比一般單位好,工作體面,社會地位相對處於中上,工作穩定,能夠防範不確定性風險,即使系統內部出現了風險,還有背後更大的系統撐腰,系統發生黑天鵝事件的概率相對更小。

體制內有“系統”護航,但為什麼有很多人會體制內工作不滿意呢?也許是工作太過穩定,單調乏味;也許是因為很快就遇到瓶頸,能看到很遠的未來,頓感失落;也許是不喜歡裡面的文化、氛圍,感覺受到了約束、不自由;也許是看到圍城外面的生活更精彩,想出去闖一闖,體驗另外一番生活……很多在體制內工作的人,之前可能也沒想過要在體制內工作,但社會運轉的規則決定了一部分人就是要與系統共事,感覺好像黑洞般吸附進去。有些人工作幾年以後,覺得不能適應體制內的工作環境,想去外面更大的事情看看,但又猶豫不決,擔心跳出去以後找不到更好的,這種情況下10個人裡面有9個可能都找不到理想中的工作。因為他們不知道系統內的這種感受和氛圍並不是系統本身造成的,而是因為系統外部的力量和結構導致的,如果不改變外部更大系統的運行規則,我們身邊的子系統是很難改變的。懂的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應該學會跳出來看問題,在沒有仔細考慮成熟以後,不要輕易做出離開體制單位的決定。

體制內的性價比是比較高的, 雖然收入一般,但付出的努力可能也不會多;同樣的努力,在體制內得到的回報比體制外要多;體制內抵抗不確定風險的能力更強……然而,體制內經常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陷阱。比如說體制的結構影響人的行為和做事的風格、體制是非線性成長的、體制內的邊界既清晰又模糊、體制受到多重限制性因素的影響、體制內的決策有延遲滯後效應、體制內的人有限理性等。



體制內有哪些“陷阱”?

一、體制的結構影響人的行為和做事的風格

體制就像是一個大黑箱子,裡面有很多操作規則,外部顯現出來的很多事件都只是冰山一角,只有離領導近一點的人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很多事件和行為背後是受到國家和黨的政策、思想的影響。在體制內,我們更容易關注流量,而忽視存量, 比如一直要求業務增長達到一定速度,當業務比較小的時候,要求高增長是可行的, 但是增長到一定程度以後,再想有高增長就很難了。體制內很容易關注當前,而忽視長遠,比如某一屆領導更多的是關注如何在任期內完成KPI,如何實現個人或體制的短期利益,缺乏戰略性思考,因為戰略性的東西往往是比較持久的, 要在未來十年、幾十年才能逐漸顯現,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鋪墊,對個人來說成本收益比高。



體制內有哪些“陷阱”?

二、體制是非線性成長的

體制內的人都喜歡用線性思維考慮問題。很多人進了體制內,就認為可以高枕無憂,比如先前有很多人認為公務員是金飯碗,只要熬到資歷夠老就一定不會差等等。然而,這種思想現在卻不再適用了,體制的發展遠非如此,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化都會對個人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個人努力與否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不僅體制在變,大環境也在變,整個世界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任何一個單點的變化都會影響到系統內的某一個部分,甚至全局。考慮問題的時候更應該用聯繫、變化的方法,而不是用簡單的定向、線性思維模式。很多人不喜歡體制內的紛紛擾擾,就說自己喜歡過簡單的生活,實際上這是一種跟困難磕頭求饒的思想,其人生一定不會太精彩。



體制內有哪些“陷阱”?

三、體制內的邊界既清晰又模糊

體制內有邊界,突破邊界容易遭受白眼,也容易帶來麻煩,同時體制內的邊界很難識別,需要用心仔細去體會。體制內看似部門很多,機構網點複雜, 每個部門有著獨有的職責,但是體制內的邊界卻不如實際這般清晰。很多工作需要多個部門協同才能做好,如果本位主義太強,就很難在體制內做出成績。所謂的邊界和部門都是人為劃分的,實際上大家都是在系統裡幹事情,既要防止不敢突破邊界的右傾行為,又要防止過度突破邊界的過激行為。任何創新都是建立在突破邊界的基礎上,但不是在邊界上任意踩踏,所以創新難就難在如何把握這個度。過度創新,突破了監管的邊界,也會遭到管控和約束。因為被罰的成本比較高,所以體制內的同志都喜歡老老實實,安分守己,雖然沒錯,但卻造成了很多低效率。體制內的人容易帶有保守、老成的偏見色彩。



體制內有哪些“陷阱”?

四、體制受到多重限制性因素的影響

國家一直在對體制內單位進行改革, 之前很多體制內的人不作為也可以穩步高升,現在就不一樣了。體制內成長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以前個人進步可能會受到學歷、工作經歷、年齡、人脈關係等多重因素影響,新時期個人進步的限制因素更多了,還要有魄力、團隊管理、組織能力、戰略思維、定力、執行力……要求越來越高。每年新年賀詞裡,都能看到國家領導人要求大夥擼起袖子加油幹,這代表了最高層的話語,要講政治,要想提升,就得努力拼搏。都說努力的人會越來越幸運,但體制內因為限制性因素很多,往往努力的人方向卻不一定對,導致成長之路比較狹窄。雖然說體制內清除了很多抑制個人成長的不利因素,但裙帶、人脈、人情、關係等因素還在滋生。所以,在體制內要想進步,需要處理的事情比較多,除了安分守己,做好本職工作之外,還得敏銳到嗅到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很多進入體制內時間較長的人,都會發出一種感:活越來越多,收入和福利反倒不如以前。限制性因素再多,活還是得一樣幹好。



體制內有哪些“陷阱”?

五、體制內的決策有延遲滯後效應

體制內從上到下的決策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被吸收、消化、採納、執行,從政策傳遞、理解到落實,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機構越多的職能部門,需要更多的時間領會政策精神。雖然信息化提升了傳播的速度,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惰性,惰性就會產生延遲。還有一種延遲屬於政策理解的偏差,有些屬於風向性的文件,理會精神的深入程度也會有所不同。體制內要強調執行力,如果不考核執行情況,不講政治,很多再好的政策也難以傳導到基層一線,這是體制的通病。越大的單位,溝通效率越低,執行力上越容易產生偏差,現實雖然很殘酷,但彙報工作的時候都是報喜不報憂,所以很多政策制定者也是比較悲催的,因為沒有人願意講實話。誰要是敢說了真話, 有可能就要被訓誡。



體制內有哪些“陷阱”?

六、體制內的人有限理性

經濟學上有理性人假設,但人都不是理性的,因為人是逐利的,即使是會損害利益的行為也要做,體制內的這種色彩也非常明顯。體制內的人不容易感知外部環境變化的風險,溫水煮青蛙帶來的舒適感讓很多人喪失了競爭力和洞察力。體制內的人更容易短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長遠的得失,比如很多人不願意學習,上班堅守崗位,下班回家,每日如常,自己知道渾渾噩噩,但也不知道如何應對。明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還是要去做,並且不得不去做。體制內的本位主義,也會導致集體非理性,明明是整體有利益的事情,卻因為對部分人有利益損失,往往就不去做,最終損害的是系統的利益。

體制內有利有弊,就看人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重要的是無論在體制內,還是在體制外, 都應該清醒的認識自己,認清敵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要學會用聯繫、動態、發展的眼光去處理問題,與人交道。不僅格局要放長遠,還得學會跳出來看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也許才能明哲保身,讓自己適應系統,而不是不明不白被系統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