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东京梦华录》“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宋朝,乃是我国三千年封建王朝(从西周到清朝)之中最富裕的朝代之一——甚至那个“之一”都可以去掉,比如上文就是孟元老在他著名的《东京梦华录》里面,对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情景的一段写实,端的是奢华无比,令人目眩神迷,甚至让人感觉都不在当今之下。

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但是这钱自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固然和宋朝比较开放式的管理和重视商业有很大关系,但是和有一套比较完整而有效的财政体系同样也是分不开的,这一篇我们就来谈谈宋朝的这套财务体系。

由于这套体系是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繁冗的——这也是宋朝官制的一大特点,所以涉及到的官员从中央到路,府,州,县等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这一篇就选取这中间几个最重要的官职来介绍一下,分别是三司使,转运使和总领所

中央财政部长——三司使

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乃是地位仅次于宰相的高级官位,并且还不受宰相支配,直接对帝王负责。

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宋史》:“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监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个职位并不是宋朝所创立的,其实早在唐朝后期,由于地方割据,中央的集权被严重削弱,财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于是就从宰相那里分了一部分权力出来,建立了这个“三司”机制——“专判度支、户部与盐铁转运使事务”。

而唐朝灭亡,到了五代十国之后,这个职务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各置使分领,这也就是“三司使”的由来。

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而到了宋朝,又对这个职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比如设立“三司使”一人,以两省五品以上及知制浩、杂学士、学士担任,或者是其它重要的辅臣。

“三司”是一个庞大的机构,下面有盐铁,户部,度支三个主要部门,其中盐铁是掌管全国货物——尤其是盐和铁这两大重要物资;度支是掌握全国的赋税,并且量入为出,统计和制定收纳支出;户部则是掌管全国的户口和一些相关的事务,三司分工明确,但又共同为中央财务体系做出贡献。

《宋史》:”盐铁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度支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户部掌天下户口、税赋之籍,榷酒、工作、衣储之事,以供邦国之用。“

正是有了“三司使”和它下属的三司,使得宋朝的中央可以直接掌握全国的财政,而且是一条“专线”,不和其余系统的官员们产生关系,这样财务效率无疑大大的提高了。

但是时间一长,另一个问题却又出现了,那就是“三司使”的权力实在太大了,而且下属的官员们的职权范围涉及了原来的兵户工礼吏等诸部的事务,甚至连监察部门的职权也受到了侵犯,这无疑影响了其余“同僚”们的利益。

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宋神宗

因此在宋神宗期间进行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以及著名的“元丰改制”,主导者王安石拜相之后,更是认为宰相才应该是百官之首,就算是“财政大权”也不例外,在他的大力倡导之下,三司的财政权力逐渐被剥夺和分散到以“户部”为首的其余组织和部门,最终又听命于宰相。

就这样,三司使这个“中央财政总长”的官位,也就算走到了尽头,逐渐又趋于平庸,王安石的想法也许是好的,但是实际效果却未必如他所愿,从此宋朝财务体系的各部门互相独立,沟通艰难,信息滞后,效率大大降低。

北宋地方财政核心——转运使

和“三司使”一样,转运使这个职位同样也是宋朝从五代直接留用下来的,是专门为节制地方财政而设立的长官,也可以看做在中央的三司使的下属官员,隶属于一个体系。

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如果说三司使在中央为“计相”的话,转运使在外即可称之为“外使”,二者一里一外,一上一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宋史》:“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

在北宋初年(主要是太祖和太宗),转运使的主要职责确实如它的官名一样,乃是把地方的钱粮物资“转运”到中央,以方便中央集中统筹和调度,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以及“三司使”权力的不断膨胀,转运使的权力也开始逐渐变大,脱离了原来的“财务”范畴,而扩大到行政,民事,治安,统计等多方面。

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当时的“转运使”可以在辖区内自由的“巡历和视察”,而监视的内容也由最初的税收和货物交易等财务方面,扩大到农政,治安,救灾,甚至整肃当地官僚队伍等等,俨然是各级地方官的顶头上司。

《宋史》:“都转运使、转运使、副使、判官,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蠢民痪,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

这样就使得转运使的权力远远的凌驾于知府,知州,知县等地方主官之上,可以说只要这些主官可以管理的项目,转运使都可以过目甚至插手。

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比如北宋著名的能吏包拯包大人,也曾经做过“河北都转运使”的职务,在任期间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这一方面因为他当时本身就兼有“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非普通的转运使可比,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转运使的职权之大,权柄之重。

南宋财政核心——总领所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在了南下的金兵的铁蹄之下,甚至连末代两位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也都被掳到了北国并死在那里,康王赵构就一路往南跑,并以杭州为都城,建立了新的政权,也就是“南宋”。

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也许北宋只能说是相对而言,但这个“南宋”却绝对是名副其实,因为它真的只剩下了半壁江山,许多领土和人民都不得不归于金国之下,国力愈弱。

但是南宋承受的压力——尤其是军事方面,却远在北宋之上,再加上国土和人口减半,之前北宋的那套财务系统显然已经不适用,效率也不够高了,因此南宋就彻底的改变了原来中央和地方相配合的模式,改成了一种叫“总领所”的模式。

这个总领所的地位要在之前的“转运使”之上,其主要任务是将军队调拨粮草的权利,也就是这部分财政支配权收归中央所有,节制当地军队,筹划粮草。

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当时南宋一共划分了四个总领所,分别是淮西总领所、湖广总领所、淮东总领所、四川总领所,其总领所的权力介于之前的“三司使”和“转运使”之间,可以理解为拥有了部分中央职权的转运使。

《文献通考》:“东南三总领所掌利权,皆有定数,然军旅饥谨则告乞于朝。惟四川在远,钱币又不通,故无事之际,计臣得以擅取予之权,而一遇军兴,朝廷亦不问。

可以说,这个总领所乃是南宋战争频发的一种“特殊应对”,它的优势就是加快了地方筹措粮饷财物的效率,不用再通过中央,但是问题也很大,它会导致这个总领所的权力无法遏制,不停的给予地方财政压力,甚至是涸泽而渔,所以并非是长期之计。

红尘君说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两宋的“财政官员体系”,这里再来总结一下。

从三司使到转运使再到总领所——两宋财政体系的演变

北宋

早期中央是由“三司使”来统一把控,元丰改制后又归于户部以及宰相之下,而在地方则是“转运使”。

南宋

为了应对战争频发的状况,以及便于筹措军饷,南宋又把全国(其实就是半壁

)划分为了四个“总领所”,分别由他们来直接掌管治下的财政,以及为军队供应军饷,但这显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短期内虽然确实效率提高,但是长期以往就会对地方造成了莫大的干扰和压制。

其实南宋当朝也并非不知道这种情况,只是当时巨大的军事和财务压力,又让他们不得不采取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虽然是一杯毒酒,但也只能喝下去再说了,只不过世事难料,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硬是捱过了老对手金国,却迎来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蒙古,而这时候的国家,无论是政治,吏治,财力,物力,军力都已经耗尽了,崖山一战殊死一搏后灭亡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套“临时财政体制”总的来说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的,必须予以肯定。


《宋史》

《文献通考》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