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有哪些分類呢?

自媒體飛哥


黃褐斑問題的專業分析

黃褐斑是美容界、皮膚科學界非常難對付的皮膚問題。發生黃班的原因錯綜複雜。

一、黃禍斑的主要症狀

黃褐斑是對稱發生於面部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顏色像煮熟的肝一樣,形狀又很像蝴蝶、所以又被稱為蝴蝶斑、肝斑。此外,當女杯孕時,由於內分泌發生巨大変化,往往也會出現黃斑,因此,我們也把這部分黃褐斑稱為妊娠斑。

黃褐斑一般對稱分佈在雚部、鼻部、額部及口唇周同,通常不會發生於眼瞼和口腔黏膜,主要表現為淡褐色到深褐色的色素斑大小不一,最初為點狀、小片狀,之後會擴大及融合為形狀不規則的片。邊緣清楚或呈瀰漫性,局部無炎症及鱗屑。不隆起,枯暗不澤,表面光滑。其色素會隨著女性激素変化、日曬等因素而變化。

中醫認為,黃褐斑的發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它與人體內部臟腑氣血失調有關。比如,一些患肝炎晚期、肝使化、肝功能極差的病人,其皮膚可能又黑又黃,同時可併發黃褐斑、但千萬不要認為黃褐斑患者就一定患有肝病。

二、黃褐斑的主要類型


黃褐斑僅限於面部,不會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

1.輕重分型

(1)輕型

黃褐斑的面積只佔面部皮膚的1/3以下(面部皮膚為190-210平方釐米,黃斑所佔的面積小於63-70平方釐米),色素沉若色較淺、淡。

(2)重型

斑的面積大於面部皮膚1/3以色素沉著色較深、濃。

2.部位分型

(1)面部中央型

此型最為常見。黃褐斑主要發生在前額、頰、上辱、鼻和下部,以正中為主。

(2)面頻型

此型的黃褐斑主要位於雙側頻部和鼻部,以頰部為主。

(3)下頜型

此型的黃褐斑主要位於下頜,偶爾也出現在頸部“V"形區。

3.深淺分型

(1)表皮型

黑色素主要位於表皮層內,呈淡褐色。用美容透視燈觀察,色家程度加深,的色加明顯

(2)真皮型

黑色素主要在真皮淺層,呈藍灰色,色素沉著不明顯,在美容透燈下顏色不明顯加深。

(3)混合型

黑色素既在表皮層內,又在真皮層,呈深褐色。在美容透視燈下,可以看到上面兩種情況。

4.中醫成因分型

依照中醫的理論,黃褐斑主要分為三型:肝氣鬱結型、脾氣虧虛型、腎水不足型。

三、黃褐斑的成因分析

引起黃進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內分泌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學性因素,症性因素、營養性因素等。

1,黑色素細胞代謝亂

黑色素細胞代謝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整個過程建立在許多物質協同合作的基礎上,所以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黑色素細胞代謝紊亂,從而導致色素性疾病。

2.物理性因素

在強烈的日光照射下,紫外線會直接導致人體內的酪氨酸活性增加,誘發黃褐斑。所以,黃褐斑有夏季重、冬季輕的規律。

3.化學性因素

酪氨酸的活性與銅離子密切相關,某些化學物質比如、砷、鉍、銀、汞等對巰基的親和力大於銅離子時,抑制了巰基的活力,釋放出離子,促使氨酸酶活性增強而導致黑色素增多。

4.藥物性因素

口服苯妥英鈉、氯內嗪(冬眠靈)、細胞毒類藥物、碑劑、博來黴素等藥會發生色素沉著。

5.內分泌失調

體內孕激素、雄激素的增加,會使氨酸前不受谷胱甘肽的抑制。由此導致黑色素增加。因此、女性在妊娠期、絕經期、以及患卵巢腫瘤等婦科病時會發生黃褐斑。避孕藥因為含有雌激素、孕激素,所以口服避孕藥也會誘發黃褐斑。長期精神緊張抑也會導致人體內分泌失調,從而產生黃褐斑。

6.代謝失調

肝病患者體內通常因雌激素增加、雄激素減少,容易出現黃褐斑。慢性腎功能衰竭、呼吸系統功能衰竭以及患血液病的人均可發生黃褐斑。

7.營養障礙

當慢性營養不良,特別是缺乏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及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煙酸或葉酸時,會發生黃褐斑、

關於妊娠斑

通常請況下,孕婦在妊娠4個月後,臉上多會出現黃色斑,常分佈於鼻樑、雙頰,也可見於前部呈蝴蝶形,這就是孕期妊斑。這是因為,婦女懷孕時期內分泌發生巨大變化,腦垂體分泌的促黑素細胞激素增加,體內的黃體酮和雌激素隨之增多,致使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的活性增強,面部出現色素沉著。

與其他色斑問題相比,在正常的情況下,妊娠斑會在產後3--6個月消失。如果分娩後色斑扔久不消散,可到醫院皮膚科或內科查看有沒有其他慢性病。


玉瑩美肌


黃褐斑系由多種原因所致的侷限性 , 不規則性皮膚色素改變, 其皮膚損害發生於面部 , 為對稱性 , 邊界清楚的淡褐色 、 咖啡色或淡黑色斑片 。

黃褐斑的臨床表現為:

淡褐色或淡黑色斑, 形狀不規則, 對稱分佈於額、 眉、 頰、 鼻、 上唇等顏面皮膚。 一般無自覺症狀及全身不適。 黃褐斑不侵犯粘膜, 多見於女性, 也可見於男性。

根據黃褐斑皮損分佈的臨床分型如下:

(1)面部中央型 :

皮損分佈於前額 、 頰 、 上唇 、 鼻和頦部。

(2)面頰型 :

分佈在頰和鼻部 。

(3)下頜型 :

分佈在下頜神經支部位 。

黃褐斑根據伍氏燈 (320nm~ 400nm) 和組織學檢查可分為 4 型 (組織病理學):

(1) 表皮型 :

本型在伍氏燈下顏色反差較為強烈 。 基底和基底上方及角質層內的黑素增加, 真皮乳頭僅見少許散在噬黑素細胞。

(2)真皮型 :

本型在伍氏燈下皮損和正常皮膚顏色反差不明顯。 真皮噬黑素細胞數量增加。

(3)混合型 :

本型在伍氏燈下同一患者的某些部位顏色反差明顯而其它部位則不明顯, 大約 20%患者為本型。

(4)未定型 :

深色皮膚 (深褐色或黑色) 患者在伍氏燈下不能分類, 此型患者較少。

瞭解上述分類方法對黃褐斑的防治有重要意義, 例如表皮型由於病變部位較淺, 使用脫色劑效果較好, 而真皮型可能效果就相對差, 原因是色素消退由巨噬細胞轉輸所支配,不受脫色劑影響。 混合型可能好壞不一。

以上是查閱資料,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供大家參考,歡迎評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張地君.黃褐斑的病因 、 診斷分類及治療[J],皮膚病與性病,2000.09: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