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將至,“老寒腿”怎麼辦?靠艾灸

立冬將至,“老寒腿”怎麼辦?靠艾灸

立冬將至,天氣越發寒冷,很多人的“老寒腿”又犯了。雖說帶著“老”字,但“老寒腿”可不是老年人的專屬。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加入了“老寒腿”大軍,究其原因,這與夏天長期把腿暴露在空調房、冬天追求“美麗凍人”不穿秋褲密切相關。

“火在上,寒在下”,寒氣是往下走的,寒氣進入人體後,會從臀部往下沉,一直到大腿、膝膕窩、腳,所以,腿是寒氣大本營!

腿寒會誘發“老寒腿”,但腿寒的危害可遠不止於“老寒腿”,它甚至比宮寒還可怕,會誘發各種疾病。

1、婦科病

腿是“交通要道”,有3條陰經彙集於此:足太陰脾經(脾統血)、足少陰腎經(腎生血)、足厥陰肝經(肝藏血)。這些經絡上有很多婦科要穴,如血海穴、地機穴、三陰交穴等。

腿部一旦受寒,就會血瘀,氣血就難以下行,直接導致女性經量減少、經期推遲、痛經甚至閉經等,氣血瘀滯於盆腔,就會形成盆腔息肉、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

2、心臟病

人體血液運行依靠動脈和靜脈。腿部靜脈迴流主要靠小腿肌肉收縮,因此,把小腿照顧好,就等於在身體下部加了一個“泵”,可助心臟一臂之力。而腿寒會影響小腿肌肉的收縮功能,積存廢棄物的靜脈血就難以經由毛細血管、小靜脈、靜脈迴流到心臟,長此以往,會誘發心臟病。

3、衰老

中醫認為,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腳根,而“四根”的根本是腳根。“人老腳先衰,木枯根先竭”,只有雙腳健康,經絡傳導暢通,氣血才能順利送往各個器官,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反之,若長期腿寒,腿部與大腦之間指令傳導的速度和準確性就會下降,繼而累及全身健康,影響壽命。

4、溼氣叢生

腿部負責儲藏血液,人體50%的神經、血管、血液都集中在雙腿。腿寒,遇到溼氣,就會相互裹挾,形成寒溼。

溼為重濁有質之邪,類水屬陰,人體下部亦屬陰,同類相求,故而,溼邪為病,多傷及人體下部,像常見的水腫、溼疹等病下肢較為多見。

小腿是脾經的主要陣地,脾主運化水溼,故而脾虛導致的水腫主要體現在腿上,像小腿肚發酸發脹、雙腿乏力、下肢水腫,多是水溼聚集的表現。

5、上熱下寒

寒主收引凝滯,腿寒,血液就會產生滯留,導致腿部循環不暢,腿部的能量就被阻隔,多餘出來的能量往哪裡去呢?只好往上走了,上半身就會火氣過重,人就容易上火,時間長了,上熱下寒的體質就形成了。

再深挖一下,腿部的6條經絡——脾經、腎經、肝經、胃經、膀胱經、膽經,主管人體的分泌和排毒,所以,腿部受寒淤堵,上半身的臟腑就容易出問題,也就是說,保養腿部就等於保養臟腑。

初冬,灸除腿寒要及時。當前已近入初冬,再往下就是天寒地凍,寒邪隨時入侵,所以此刻艾灸迫在眉睫!此時應該立即行動!

要想祛除腿寒,就必須散寒除溼、活血化瘀、溫經通絡,艾灸的純陽之力正是最好的選擇,艾灸能源源不斷地將陽氣逼入腿中,趕走寒氣。故而,祛除腿寒,艾灸是最佳方法!此時灸腿會收到以下益處:

①祛除溼寒

壯大腿部陽氣,守住寒氣入體的通道,預防寒氣入侵,並將陳年的溼寒驅逐出去!

②養元滋陰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秋冬養陰”,腿部的脾經、腎經、肝經都是陰經,都是養陰的經絡。故而,艾灸滋陰穴位(如三陰交穴、太溪穴、復溜穴),可以養元滋陰,尤其陰虛之人應當多灸腿

③引火下行

有些灸友經常出現灸後上火的現象,灸腿可以把上半身的火氣引到腳上,清虛降火,緩解灸後上火症狀,並能使機體上下寒熱保持在均衡狀態。

④促進排毒

腳底的湧泉穴是人體最低的穴位,也是人體最低的“排汙口”,被譽為“萬能排毒穴”,灸腿可以促進人體淤積的毒素下行,並由湧泉排出!

立冬將至,“老寒腿”怎麼辦?靠艾灸

灸除腿寒,認準這幾個穴!

腿部穴位有很多,一次肯定灸不過來,根據冬天的氣候特點,以及女性的體質特點,建議多灸以下幾個穴位:血海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太溪穴、太沖穴、湧泉穴。

1、血海穴:活血生血,月經量少、閉經、子宮肌瘤必灸!

血海穴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屈膝取穴。(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2、足三里穴:增強脾胃的運化生血能力,脾胃差、體虛必灸!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3、陰陵泉穴:屬於脾經穴位,祛溼必灸!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4、三陰交穴:通調脾、肝、腎,婦科疾病必灸!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5、太溪穴:滋生腎水,全身最補穴位,不孕、腎虛、月經量少必灸!

6、太沖穴:肝氣不舒、乳房脹痛者必灸!

太沖穴在足背側,在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7、湧泉穴:祛溼、排毒、化瘀必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