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怎麼會“跑”到腳上?

糖尿病怎麼會“跑”到腳上?

糖尿病怎麼會“跑”到腳上?

糖尿病怎麼會“跑”到腳上?

秦大媽今年65歲,患糖尿病10餘年,長期服用優降糖及各種中藥進行治療,近3年來空腹血糖一直在12.0~15.0mmol/L。後來因剪趾甲導致足拇趾局部破潰後長期不愈,拇趾顏色變黑壞死,於是前來就診。

秦大媽入院經檢查診斷為“2型糖尿病合併雙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症,糖尿病足壞疽”。在診治過程中,她提出一個讓她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我的糖尿病怎麼‘跑’到腳上去了?”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可笑,但它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患者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無知。

病例點評

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其各種慢性併發症也相應增加,成為威脅糖尿病患者的隱形殺手。閉塞性動脈硬化就是糖尿病累及周圍大血管的一個併發症,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導致肢端壞死,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截肢,成為患者致殘致死的一個重要原因。

什麼是閉塞性動脈硬化症

閉塞性動脈硬化症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累及周圍動脈並引起慢性閉塞的一種疾病。由於動脈粥樣斑塊及其內部出血或斑塊破裂,導致形成繼發性血栓而逐漸產生血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肢體缺血等臨床表現。該病多見於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發生本病者比無糖尿病患者高11倍,且發病年齡更早,更容易影響較小口徑和較遠側部位的動脈。

閉塞性動脈硬化症按症狀可分為四期:

第1期 患者可表現為雙下肢、雙足麻木,發涼,下肢酸脹感,尤以小腿最為明顯。

第2期 雙下肢貯備血流不足,劇烈活動時不能維持足夠的血流量,患者可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如行走一段距離後因疼痛而被迫停下,休息後疼痛緩解。

第3期 缺血若進一步發展,殘存血流量低於靜息狀態時組織代謝的需要,表現為靜息性疼痛,尤以夜間明顯。

第4期 不能提供組織存活必需的血流量,肢端及接觸皮膚開始出現營養障礙性損害,臨床表現為肢端壞死或壞疽。

閉塞性動脈硬化症的危害

下肢外周動脈病(PAD)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血管腔狹窄引起的病變,早期多無臨床表現,以後逐漸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影響生活質量,嚴重者動脈閉塞引起閉塞性動脈硬化症,是糖尿病足發病的最根本原因。閉塞性動脈硬化症最嚴重的危害是導致肢端壞死、壞疽,容易造成嚴重殘疾,治療起來非常棘手,很多患者需植入支架、血管搭橋,有的甚至因此被迫截肢。因此,提醒廣大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上面提到的各種症狀,應及早就醫。即使沒有症狀,糖尿病病史超過10年的患者也應該定期檢查瞭解下肢血管的情況。

目前,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該病的檢出率也大大提高。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踝部動脈收縮壓與上肢動脈收縮壓的比值,即踝肱指數(ABI)是評價下肢動脈病變最為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對PAD的診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ABI小於0.9通常可以確定下肢動脈病變的存在。ABI<0.3的糖尿病足如不改善血供,潰瘍不會癒合。

一旦確診為閉塞性動脈硬化,患者如有吸菸習慣應立即戒菸,調理血脂異常,控制高血糖,保持患肢皮膚清潔、乾燥,如局部有感染或外傷,應迅速到醫院予以處理。除此之外,目前臨床應用的大量血管擴張劑及抑制血小板集聚的藥物,改善微循環治療,對早期病變有一定療效。近年來還開展了外科手術治療及介入治療等,改善患肢的血流,效果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