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億股!月初31家上市公司扎堆發佈減持計劃

A股上市公司2019年三季報披露工作剛剛結束,部分上市公司便已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各自的大股東或高管減持計劃,業內人士認為,對於計劃減持規模較大、計劃減持週期較短、減持計劃涉及股東或高管較多的個股,投資者應多個心眼。

上市公司扎堆發佈減持計劃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規則》等規定,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在財報公佈前的30日內以及業績預告、業績快報公告前10日內,不得買賣本公司股票,而10月份正處於上市公司三季報披露期,受此因素影響,10月份A股上市公司的減持規模明顯下滑,10月份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或高管的淨減持金額總計約357.78億元,較9月份大幅回落約101.13億元。

不過隨著三季報披露期的終止,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或高管的減持慾望再度回升,11月6日,同有科技、華通熱力、潮宏基、集泰股份、鴻路鋼構、華谷陽泰等6家A股上市公司同時發佈重要股東或高管計劃減持公司股票的公告,如果再加上11月1日~11月5日期間披露減持計劃公告的聖農發展、蘭英裝備、華凱創意等公司,在A股上市公司三季報披露季剛剛結束4個交易日內,便已有31家A股上市公司表示其重要股東或高管有減持公司股票的計劃,其擬定中的減持股票總量上限高達3.32億股。潮宏基、雲南白藥、美尚生態、橫河磨具、蘭英裝備、聖農發展等上市公司披露的減持計劃規模均在1000萬股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兩個交易日發佈重要股東或高管減持計劃的31家公司中,有17家公司給出的重要股東或高管減持理由與“資金需求”相關,比如藍英裝備便表示,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藍英自控、中巨國際之所以計劃減持1620萬股公司股票是準備將“減持所得資金將主要用於償還對外融資借款”。

限售股解禁高峰或加劇減持壓力

除了上述發佈減持計劃的上市公司外,還有部分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或高管已經捷足先登,在三季報披露期剛剛結束便實施了股票減持。比如精測電子便在11月6日發佈公告稱,公司股東、副總經理羅鎮川已在11月1日、11月4日減持了公司股票43650股。而本月以來像精測電子這樣發佈了重要股東或高管減持公司股票公告的上市公司已達180家,股票減持總量高達4.47億股,合計市值約75.85億元,其中邁瑞醫療、美晨生態、美盛文化等上市公司的淨減持金額均已超過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眾多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或高管積極減持股票以及密集披露減持計劃的同時,A股市場在11月份又將迎來限售股解禁高峰,據記者統計,目前已有130家上市公司明確將在11月份實施限售股解禁,解禁股總量高達265.94億股,以11月5日收盤價計算,這批解禁股總市值高達2929.57億元。其中上海銀行將在11月18日解禁71.18億股首發原始股東限售股,解禁市值高達672.64億元。

就解禁限售股類型看,11月份解禁限售股主要集中在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領域,其解禁規模合計達到144.57億股;其次是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份,其解禁總量約71億股;另外,股權激勵限售股份、追加承諾限售股份上市流通、股權分置限售股份等類型的解禁限售股也佔了相當比例。

警惕績差上市公司減持衝擊

國泰君安投資顧問張濤表示,上市公司大股東或高管掌控著上市公司發展走向,在國內經濟增幅放緩的背景下,大股東或董事長的套現意願往往會被理解成為對企業前景看空,同時上市公司大股東或高管頻繁藉助證券市場套現也與當前亟待引導上市公司“脫虛向實”、振興實業經濟的宏觀發展目標背道而馳。同時公司股份被減持,表示資金從市場撤出,極易帶來示範效應,在目前投資者情緒不穩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大股東或高管減持密集減持公司股票,有可能帶來相關個股股價的短時“閃崩”。因此投資者需對上市公司發佈的減持計劃予以重點關注,如果相關減持計劃涉及的公司高管較多、減持的規模較大、計劃減持價格明顯低於目前二級市場的股價、減持行為集中在短時間(一般不超過3個月)內,那麼投資者對於這類個股投資者積極迴避是上策。

南京證券投資顧問姜文礴表示,在“減持新規”的限制下,A股市場短期內尚不至於出現大規模的減持潮,但隨著近期A股市場逐漸走好,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或高管的賬面收益肯定出現了增長,加之三季報披露時間窗口的結束,因此不能排除符合條件的限售股解禁股東急於兌現收益的可能性,預計近期有三類解禁股值得投資者警惕,一是解禁方屬於財務投資者,這類減持方通常都是採取清盤式減持,對股價衝擊較大。二是解禁方屬於帶有原始股東性質的高管,因為其持股成本較低,因此其減持套現的積極性最高。三是本身存在業績欠佳、主營業務受挫等利空因素的解禁股,這類個股一旦解禁,其持股人會很快脫身離開。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凌天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