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孫靜之子,為吳國坐鎮江夏多年,孫權很看好他的治軍之道

他是孫靜之子,為吳國坐鎮江夏多年,孫權很看好他的治軍之道

未聞襲爵朝天闕,忽報修文入夜臺。古時候父死子替是很常見的時候,無論是襲爵,還是世兵制,前文已經寫過了孫靜、孫瑜、孫皎這一家子,本篇來聊孫靜的第四子,孫奐,字季明。

孫靜有5個兒子:孫暠hào、孫瑜、孫皎、孫奐、孫謙,長子孫暠這一支很叛逆,孫暠在孫策剛剛逝世後曾試圖奪權,他的孫子孫峻、孫綝chēn更是吳國著名權臣,他們甚至被孫氏除名,稱呼他們的時候只用故峻、故綝。孫靜的幼子孫謙沒有留下記載,餘下的孫瑜、孫皎、孫奐都足夠優秀。

孫奐繼承了兄長孫皎的部曲,一出場就是江夏太守、揚武中郎將,這也是承蒙父兄恩澤,吳、魏兩國各佔有江夏的一部分,也都設置了江夏太守,作為雙方的邊境,江夏這地界也需要親信之人來鎮守。像孫權這邊早期的江夏太守就是周瑜、程普兩位重臣

他是孫靜之子,為吳國坐鎮江夏多年,孫權很看好他的治軍之道

孫皎本身是夏口督,而夏口正是屬於江夏郡,又稱沔miǎn口、魯口,這也是個關鍵位置,後來華核hé的上書中就提到這裡地處要害,需要名將鎮守。像魏國這邊就派出了文聘,在江夏坐鎮數十載,名震江東。另一方面可以看看吳國的夏口督,程普、孫皎、孫胤、孫晞xī、孫鄰、孫壹、孫秀、魯淑,要麼是知根知底的老臣,要麼是宗室親貴,這個魯淑是魯肅之子。

夫夏口,賊之衝要,宜選名將以鎮戍之,臣竊思惟,莫善於禕”——《三國志·華核傳》

“聘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震敵國,賊不敢侵”——《三國志·文聘傳》

東漢時期江夏郡的郡治是西陵,由於三國時期吳魏各自設立了江夏郡,所以吳國這邊江夏郡的郡治也就變成了沙羨,程普當初擔任江夏太守的時候,郡治就已經是沙羨了。孫皎戍守夏口,沙羨就是他的奉邑之一,等到孫奐這更是被封為沙羨侯。

“拜裨將軍,領江夏太守,治沙羨,食四縣”——《三國志·程普傳》

他是孫靜之子,為吳國坐鎮江夏多年,孫權很看好他的治軍之道

孫奐沿用了孫皎的部署,當年孫皎任用的劉靖、李允、吳碩、張梁依然在他手下發光發熱,雖然孫奐為人木訥,性格有些遲鈍,但他擅長處理事務還獲得了百姓、士卒們的讚揚。黃武五年(226年),孫權攻打石陽時,孫奐也參與了攻勢,不僅派出鮮于丹截斷淮道,還親自領著五千兵馬上陣奪取了高城。

孫奐這邊收降了魏國3名將領,而孫權拿守在石陽的文聘沒什麼辦法,久攻不下也就退兵了。孫權回師的時候特地參觀了孫奐的兵馬,發現軍容十分整齊,這讓孫權很欣慰“以前我還擔心孫奐遲鈍,他的治軍之道沒多少人能比得上,這我就放心了”。孫奐正是憑此戰的功勞遷任揚威將軍,封爵沙羨侯。

與兄長孫瑜類似,孫奐同樣喜歡讀書,也欣賞儒家士子,還要求麾下部曲的子嗣重視學業,子弟中後來也湧現出了數十位入朝為官者。孫奐在嘉禾三年(234)逝世,終年40歲,與諸葛亮、劉協同年逝世。兒子孫承接手了他的部曲,等到孫承逝世後還有孫奐庶子襲爵,只不過孫壹降魏了...

勠力同心,江夏為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