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發展熱潮,背後的瓶頸是什麼?

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產物,工業互聯網自誕生起,就充滿著滿滿的“科技範”。

工業互聯網的關鍵核心技術主要涵蓋“一硬(工業控制)+一軟(工業軟件)+一網(工業網絡)+一安全(工業信息安全)”四大基礎技術,“邊緣智能+工業大數據分析+工業機理建模+工業應用開發”四大關鍵技術,以及“開源平臺+開源社區”兩大殺手鐧技術。

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迅速,但在熱潮的背後,上述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空心化、短板化、空白化等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

工業互聯網發展熱潮,背後的瓶頸是什麼?

地基不牢

一是四項基本技術自主性嚴重不足。

目前,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基本上都是以國外的基礎工業體系為基礎,工業互聯網平臺所依託的“一硬、一軟、一網、一安”等產業鏈主要由他人掌控。

數據顯示,中國95%以上的高端PLC和工業網絡協議市場被GE、西門子、羅克韋爾、施耐德等國外廠商壟斷,本土品牌主要集中在國內低端工業控制系統市場。

中國90%以上的CAD、CAE、MES、PLM高端工業軟件市場被SAP、西門子、達索、PTC等國外廠商壟斷,本土企業的工業軟件大多集中在企業管理上,在工業場景方面結合經驗不足。

受此制約,工業互聯網的數據庫安全、數據傳輸安全、數據權益安全以及相應的工業安全都比較滯後。總體來看,我國工業互聯網基礎技術嚴重空心化。

二是四大關鍵技術瓶頸突出。主要體現在:

首先,在邊緣智能方面,國外廠商的設備數據不開放,接口不統一,設備數據兼容性差,採集門檻高,採集難度大。我國80%的平臺連接設備協議不足20種;

其次,在工業大數據分析方面,缺乏標準化、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數據分析解決方案成本高,開發週期長,複製推廣難度大,中國83%的平臺提供的分析工具不足20種;

第三,在工業機制建模方面,我國缺乏通用方法、基礎工具、開放接口等標準。將工業機制轉換為可供開發人員使用的微服務模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68%的平臺提供的產業機制模式不足20種;

第四,在工業應用開發方面,存在應用標準制定滯後、微服務組件顆粒度難以界定、開發過程緩慢等不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工業APP數量不超過2萬個,特別是殺手級的工業APP,難以滿足企業的雲需求。

三是“開源平臺、開源社區”的空白。

在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中,這兩方面的建設基本上是空白的。

(1)開源平臺(通用PaaS)嚴重依賴外國的開源軟件;

(2)開源社區建設空白。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開源社區建設尚屬空白,嚴重製約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工業應用程序的培育。

創新生態培育滯後

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儘快出臺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路線圖迫在眉睫,國家組織實施了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但要集中工業、大學、科研等專業資源,制定工業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路線圖,進一步明確關鍵核心技術的內容、任務、路徑和時間表,引導更多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到重點核心技術創新生態建設。

從產業生態培育的角度看,產業、技術、金融的融合還不夠。目前,工業互聯網平臺尚處於“高資本投入、長回報週期、商業模式不成熟”的初步建設階段。迫切需要建立產業互聯網產業基金,引導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大對產業互聯網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開放產業發展、技術創新、金融服務生態鏈,形成產融結合,良性互動發展模式。

從平臺建設的角度看,龍頭企業非常重視單打獨鬥、輕合作。2018年,在國家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的推動下,不同類型的龍頭企業以多種方式搭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但由於這些企業之間的競爭關係,在跨行業、跨領域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中,這些技術互補的龍頭企業之間的合作不夠深入,導致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行業覆蓋度、功能完整性、模型組件豐富性等方面發展嚴重滯後。

從組織保障看,組織變革跟不上導致工業互聯網創新生態建設在企業內部難以落地。在企業內部構建工業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理念、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進行全面思考和佈局。

加快完善步伐

首先,共同推進工業互聯網、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製造業“雙創”建設,改善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創新生態。

一是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有效整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產業組織的創新資源,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突破技術、組織、商業、資本的分工和壁壘,構建產業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

二是將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重點建設內容,鼓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自建或依託第三方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協同研發和協同創新;

三是推進平臺化管理創新。鼓勵企業依託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組織和管理變革,充分發揮平臺的賦能和智能化作用;

四是引導大型製造企業依託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探索構建資源共享、價值共創、風險共擔的創新生態系統。

其次,共同推動工業互聯網、電子信息和工業軟件的發展,完善工業互聯網基礎技術創新生態。

提升自動控制與感知產業支撐能力,加快推動智能傳感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分佈式控制系統、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等研發和產業化;

實施工業技術軟件化工程,推動新型工業軟件、工業大數據建模分析、工業微服務組件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夯實工業網絡基礎,推進IP網絡化、無線化、扁平化、柔性化的企業內網技術改造和建設部署;

構建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增強設備、網絡、控制、應用和數據的安全能力,實現工業生產系統和商業系統的全方位保護。

此外,加快開源社區建設和開發者培育,完善產業應用開發生態。

培養一個與設備協議兼容的開源社區,引導企業開放各種標準兼容和協議轉換技術,實現多源設備和異構系統之間工業數據的有序流動,確保設備的“連接性”;加強對工業APP開發者人才支撐,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聯盟、行業協會、專業機構聯合舉辦工業互聯網“創業創新”開發者大賽,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依託,打造新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

最後,加快發展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改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