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二游玄都观,心境不一

王叔文改革时,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还有不少大臣因王叔文地位低但办事专断而感到不满。

刘禹锡二游玄都观,心境不一

到了唐宪宗时代,大伙都纷纷攻击王叔文,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都被当作是王叔文的同党。宪宗下了命令,把韦执谊等八个人全部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做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

“八司马”当中,有两个是著名的文学家,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二人是好朋友,柳宗元以写散文闻名,刘禹锡以写诗著称。

这一次,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现在的湖南零陵),刘禹锡被贬到朗州(现在的湖南常德)。永州和朗州都在南边,离长安很远,那时候还是边远落后的地区。

他们俩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年,日子久了,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来,认为他们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宪宗,把刘禹锡、柳宗元调回长安,准备让他们在京城当官。

刘禹锡回到长安,感到长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朝廷官员中,新提拔了很多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人,心里很不自在。

刘禹锡二游玄都观,心境不一

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许多桃树。时值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招引了很多游客。有些老朋友邀刘禹锡到玄都观去赏桃花。

刘禹锡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看到这些新栽的桃花,触景生情,就写了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裁。”

刘禹锡本以诗著名,这篇新作品一出来,便在长安传开了。

有一些大臣本来就不愿意召回刘禹锡,读到这首诗,就开始细琢磨里面的含意。也不知道是谁说,刘禹锡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

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唐宪宗对他也不满意起来,本来主张留他在京城的人也不便说话了。刘禹锡又被贬到播州(现在的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表面上是提升,其实是贬官,因为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那时候还是荒液之地呢。

刘禹锡二游玄都观,心境不一

刘禹锡有个老母亲,已经80多岁了、需要人照顾,如果跟着刘禹锡一起到播州,上了年纪的老人很难受得了这个苦,这使刘禹锡感到为难!

这时候,柳宗元在长安也呆不下去了,朝廷把他改派为柳州刺史。柳宗元了解刘禹锡的困难情形,决心帮助好朋友。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派给他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自己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片真心,让许多人很受感动。后来,大臣裴度也替刘禹锡在唐宪宗面前说情,宪宗总算同意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现在的广东连县)刺史。

之后,刘禹锡又被调动了好几个地方。14年后,裴度当了宰相,他才被调回长安。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节,他到玄都观旧地重游。

到了那里,知道那个种桃的道士已去世,观里的桃树吹倒和枯死了很多,满地长着野葵燕麦,一片荒凉。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的宦官权贵在政治争斗中纷纷下了台,而他自己却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见解。

为抒发内心的感慨,他又写了一首诗,诗里说: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二游玄都观,心境不一

一些大臣听到刘禹锡写的新诗,认为他又在发牢骚,很不满意,便在皇帝面前诬毁他。过了三年,他又被派到外地当刺史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