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以前上學的時候,我有個好讀書的舍友,他不是經常泡在圖書館,就是購買很多的書籍。他的位置裡擺滿了各種書,看上去就是一個很厲害的知識分子。但是後來我發現,他讀書讀得很焦慮,他買回來的書有很多都沒看過,不然就是走馬觀花,有點

“閱後即焚”的感覺,看過就算。

我有次試問他為什麼要買這麼多的書,他答:因為感覺自己所學的知識很少,越是讀書,就越覺得自己無知,所以就想著用更多的知識填充自己,於是就不停地買書。

承認自己在知識面前的渺小是一件好事,追求知識也是一件好事,但是這種讀書的方式只會讓自己感覺越來越焦慮,逐漸偏離讀書本來單純的目的,只是不斷加強讀書的這個行為,而不去真正地吸收知識,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 孩子焦慮的原因

孩子讀書焦慮的原因有很多,僅就讀書本身來說,大概有以下幾點:

1. 只追求讀書的數量

有的孩子讀書是一種盲目的狀態,心裡比較急切,總想著要把所有的知識掌握在手,希望時間用得少而書讀得多,追求量多於追求質,就會有心理焦慮。

越是就抱著這種急躁的情緒去看書,就越看不進去,匆匆忙忙地看過就當讀懂。當他讀完書回頭看,卻發現自己對書本的內容沒有印象,只是記得一個書名,白費力氣。孩子看書的數量遠高於他所收穫的知識,懷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加重自己的心理焦慮。

2. 讀書的目的不正確

讀書的真正目的是收穫知識,而有讀書焦慮的孩子的讀書目的可能是比較與炫耀

,害怕自己落後。

現在有這樣一種現象:某一本書此前無人問津,一旦得了某個大獎,眾人爭先恐後地購買,讓書從滯銷轉為脫銷。

當然有部分的原因是大家的好奇心,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人是為了在他人面前能夠樹立一個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形象,把這本書當成劃分等級的界限,成為一個炫耀自己的工具。

當孩子的讀書目的不正確的時候,他會有一定的危機感,他要不斷地維護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優越感,從而產生焦慮的情緒。

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3. 盲目讀書,不會選擇

有的孩子眼前只有茫茫無涯的知識,不清楚自己的讀書方向,什麼書都亂讀一通,在知識的海洋裡迷失了自我。

書本也有優劣之分,當孩子過多地沉迷沒有多大閱讀價值的書裡,雖然會得到一時的閱讀快感,滿足自己低層次的需要,但是對自己的閱讀水平、知識擴展沒有什麼幫助。當他們面對較難的書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逃避,

孩子因為不會選擇而錯選那些內容劣質的書籍時,他們讀得越多,越因為沒有實質性的收穫而感到疑惑,讓自己陷入焦慮的狀態。

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 成長型心態緩解孩子的焦慮

1.成長型心態的概念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了成長型心態,即相信自己可以一直激發自己潛能、提高自身能力的積極心態。擁有成長型心態的孩子,他們不給自己設限,享受與保持幹勁並行。

而有讀書焦慮的孩子往往是固定型的心態,肯定自己的能力已經被固定在某一個水平,他們讀書只是為了不斷證明自己,保持自己的水平。當他們讀書讀不懂的時候,就會產生自責的心理,因為自己的無能而感到焦慮,功利心和得失心很重。

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2. 成長型心態減輕孩子的閱讀壓力

成長型心態教育孩子享受知識,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智力與價值而被迫讀書。

當孩子的讀書目的改變時,他的壓力就會減輕,把偏離的讀書目的逐漸歸回正道。當孩子能夠做到不在乎別人眼光的時候,他就不會有危機感,從而就不會焦慮,把注意力放在書本的內容裡,仔細體會里面所蘊含的價值,做到真正的讀書。

3. 成長型心態讓孩子積極面對閱讀中的挫折

朱熹曾說,“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

有的孩子在面對一些較難的書籍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轉向一些不需要思考的低層次的書籍,就永遠也不能提高自己,為自己的閱讀水平而焦慮。成長型心態則讓孩子積極地面對和解決挫折,像在讀一些具有哲理性的書籍時,可以放慢速度去仔細品味,逐步去克服這些難題。

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 根據成長型思維,家長怎麼讓孩子享受讀書?

1. “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

在讀書上,數量並不列於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蘭克林

讀書需要的是一種深入的體會,如果只是表面掠過文字,就會導致理解不深刻,讀書也就白讀。囫圇吞棗式地讀一百本書,都比不上精細地閱讀一本書。

家長讓孩子認真仔細地讀書,不貪圖廣度而在於深度。

普希金曾說:“讀書和學習是在別人思想和知識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識”。

閱讀的本質:

《文學理論教程》中提到,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的《燈與鏡》中認為,文學應該有四個要素:

世界、作家、作品和讀者。

簡單來說,就是“作者——文本——讀者”的這種循環模式。

世界是作家要進行描寫的客觀對象,也是作品的基礎,而作者是作品的創造者,讀者是通過作品與讀者對話的人,對於作品的評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說,閱讀作為一種傳播——接受的過程,它所重視不僅僅是文本所傳達出來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讀者對於文本內容所做出的“反饋”。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思考作者在字裡行間隱藏的內涵,再把這些內涵轉化成自己的體會,這樣的讀書才有效果。

另外,讀書貴在持之以恆,不要一本書讀到一半,然後又跑去讀另一本,像是撿了芝麻丟西瓜,浪費時間和精力。家長讓孩子有序地讀書,一本書的閱讀時間也不要中斷太長,不然就容易忘記,又要重頭再看,這樣只會逐漸喪失對該書的興趣。

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2. 閱讀要走出“舒適圈”

很多孩子喜歡選擇一些難度低、沒有什麼內涵的快餐式書籍,這些書可以偶爾閱覽,當放鬆消遣,但是不能作為正經閱讀的書籍,否則孩子的閱讀水平只會有降無升。

家長可以推薦一些契合孩子知識、有一定難度的書,這個難度要把握好,讓孩子逐層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不要過於越級,否則會造成孩子閱讀上的困難,降低孩子的興趣。

◇ 例如:

● 孩子2——4歲時,選擇色彩豔麗的圖書,比如看圖識物的小卡片等等;

● 孩子4——6歲時,選擇帶有拼音的、簡單的圖畫書,比如繪本《大衛,不可以》;

● 孩子6——8歲時,選擇帶有簡單邏輯思維的故事書,比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等等

● 8歲以上的孩子,選擇不帶拼音的、並且類型多樣的圖書,讓孩子自行思考閱讀。

3. 交流不攀比

家長要教育孩子,讀書因為出於自己對知識的興趣與渴望,而不是因為與他人的比較。這種攀比是無意義的、膚淺的,只會讓讀書功利化。

讀書可以交流,但不是為了比較知識的儲存度,而是為了讓彼此的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有醍醐灌頂之效,對書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拓展自己的思維,更能沉浸在閱讀當中。

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今日互動話題:你的孩子在讀書的過程是否曾經出現過以上的問題?你是如何教育孩子讀書的?關於讀書你還有哪些不同的看法?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我是一名三歲寶寶的爸爸,育兒是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寶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細緻的關懷。大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共同探討,一起解決。

我是溫柔虎爸,每天在帶娃養娃中與寶寶一起成長。

每天分享育兒經驗,歡迎各位寶爸寶媽與我共同分享養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盲目讀書適得其反,教孩子享受讀書,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