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軍需省為何成立很晚?它的目的達到了嗎?

讀野口悠紀雄的《戰後日本經濟史》,裡面說到一件事。

他寫到,1945年8月26日,麥克阿瑟降落在厚木機場4天前,在椎名悅三郎事務次官領導下,負責管理軍需企業,對飛機等工業生產物資進行採購和管制的官僚們,以極高的效率,將軍需省更名為商工省,還急速刻了塊招牌,掛在門前。

他們為何這樣做?

因為他們曉得,盟軍一到,將對日本進行改造,掛著軍需字樣的單位,必是重點打擊之列。

他們得逞了。

二戰日本軍需省為何成立很晚?它的目的達到了嗎?

(二戰日軍)

野口悠紀雄寫到,商工省近乎毫髮無損地在佔領期間得以繼續存在,後更名為通產省,主要負責對民間企業發號施令。此次更名作戰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盟軍對日本官僚機構無甚瞭解,對於政府各部門在戰爭期間的所作所為,更是一無所知。

其實不要說盟軍了,就是多數日本人,也對此沒有多少概念。

怎麼說?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中對成立軍需省一事有記載,我們可以從中窺出端倪。

他寫到:

一、為了動員國力,以求迅速加強軍需生產,尤其是飛躍地擴充空軍兵力,並以確保有計劃地統一進行軍需生產為目的,設置軍需省,隨之撤銷企劃院及商工省。

二、為了徹底簡化重要軍需生產的管理及軍需訂貨的一元化,有關陸海軍主要軍需生產管理業務中的必要部分,移交軍需省管理。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

加強軍需生產,擴充空軍兵力,有計劃統一生產,簡化管理,訂貨一元化。

所有這些命門,針對的都是陸海軍不睦導致的資源重複配置,作戰效率低下。

日本陸海軍為何不睦?

歷史真的比較久遠,起碼要扯到德川幕府末期。

很多人知道坂本龍馬,是他和中岡慎太郎促成薩長同盟。

二戰日本軍需省為何成立很晚?它的目的達到了嗎?

(坂本龍馬)

薩為薩摩,長是長州,兩藩在幕末因各種過節而互相看不過眼。如此一來,便不利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倒幕。

儘管他們結成同盟,並作為政府軍主力在戊辰戰爭中打敗了幕府,但各大佬之間心結仍在。

明治維新後,他們分成幾派,分別佔據海陸軍要津,互相競爭。

競爭本是好事,但他們是惡性競爭。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戰。

此時的日本,只有海陸軍,並無獨立的空軍。空中力量,以陸軍航空隊與海軍航空隊的形勢存在。

陸戰佔領的油田,不願給海軍使用;

海軍的運輸船,也不願給陸軍使用。

甚至有人說,他們的武器上,螺絲釘的紋路,都是相反的。

我沒考證過,不說對與錯。

但1936年陸軍幾個尉官扯了1500名士兵搞二二六兵變,吼什麼昭和維新時,海軍艦艇是把炮口對準了東京,打算把陸軍馬鹿給轟了的。

二戰日本軍需省為何成立很晚?它的目的達到了嗎?

(日本軍艦)

在陸海軍各自為政,難以合作之下,東條英機內閣,最終搞出了軍需省進行統籌。

只是,幾十年積弊如何一朝能解?

何況,在盟軍已佔盡優勢之下,日軍防線節節退縮之時,1943年11月才正式運作的部門,也就是聊盡人事而已。

它不可能使得混亂變得有序,連它自己都搞不懂到底要怎樣幹,更不要說盟軍了。

讓它逃過一劫,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