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暴富? 聊聊拆迁的那些事儿

对于中国人而言,“拆迁”是一个兼顾暴力和金钱的都市传说。

一大家子蜗居主城老破小的家庭,谁没幻想过城市发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划进去,从而一夜暴富呢?

但在上海暴富靠拆迁?

很难。

大多数拆迁现在只能翻身,谈不上暴富,千万身家的都被称是活在底层的中产,拆迁还能暴富?

01

90年代初期,上海有数十万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还有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不到2.5平方米。有人形容当时上海的住房是“鸽棚”,此时改善拥挤不堪的居住环境是上海市民最大的愿望。

上海的动迁也是从90年代正式启动,这一阶段的动迁主要是围绕旧区改造,解决居民居住矛盾,改善居住环境。

1991-2001年间的动迁补偿主要是依据1991年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也被称为“4号令”,

采取“数砖头”的方式,按照被拆迁房屋的面积给予产权调换或作价补偿。

这种补偿标准在那个市民居住条件很差的年代,补偿是属于恩赐式的分房,赔偿能满足的仅仅是改善居住环境。

有个朋友他们家以前的老房子在静安寺百乐门对面,25-30平的使用面积,92年底拆迁。叔叔户口也挂在家里,最后实际得到的是叔叔拿了现在虹口靠近中环线的14平一室户,他们一家三口得到现在虹口内中环间的16平一室半房。

两处房子的总合比赔偿方案多1平,这一平的费用也是自己掏钱补的。

90年代的动迁赔偿无论是选房还是选钱自行购房,最后呈现的都是市区的人住到郊区,改善了居住环境,但是没有得到额外的多余的房子或者大量金钱。

上海的拆迁暴富,是在2006年上海市政府颁布的“61号令”,这个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当时上海的拆迁口径从“数砖头”为主转向了“数人头”为主,很多人确实可以“一拆暴富”。

02

阿华,不愿意和生人提起自己拆迁户的身份。甚至,他都不太想告诉外人自己住在哪里。

“跟人家说住新天地附近,精明的小姑娘基本都懂的,要么你就是有钱人富二代,那边地价10万多一平;要么你就是等拆迁的,住在老式石库门里面。”

上海有句俚语:“穷人翻身靠动迁。”

然而2015年的新政出来之后,这句话至少对一大半人失了效:“以前按人头算的嘛,你这套房子里面有几个户口就给你几套房。现在改革了,按砖头(建筑面积)算,找个评估公司过来给你算个评估价,然后统共就给你这笔钱,你拿房么就是从这笔钱里扣。”

而给到的动迁房基本都位于上海的近郊了:松江、闵行、浦江镇……对于从小到大长在卢湾的阿华来说,心理上还是有点难以接受的。

刚搬出来那阵,有时下班时间还早,他会背着父母条件反射般地晃回以前的弄堂里,“那时候西块还没拆完,虽然周围也不剩什么了,就我们那几幢,竖在那里也蛮刺眼的,但有时候就是想看看吧。”

“都想早点拿到房子呀,装修装修就住进去了呀。以前的人屏,一屏好几年,那一块动不了,后面人都跟着拖下来了。”阿华家以前所在的地方被切分成了三部分实施动迁:东块、西块一期和西块二期,第一批2010年就开始了,但当时有不少“钉子户”,谈不拢价钱就耗在里面,那时政策也没健全,不能强拆,像是一场拉锯战。

后面的人急也没用,总得一块块来,“轮到我们的时候都2015年了,正好赶上新政出台。”

像阿华这样的下岗家庭,在房价日益攀升的上海,是越来越买不起房了,“都指着拆迁呢,倒没想过‘暴富’什么的,就想分套房子拿点钱,改善下生活嘛好赖。我们家还算好,没什么亲戚过来争,所以拆迁分了房子就是我们的。”

阿华一家现在挤在市中心一套不算太新的小区的出租房里,离以前拆迁的地方隔着两条街,用他自己的话说:“新房子没拿到之前,不想离以前住的地方太远。习惯了嘛,住了三十多年,知道早晚要走的。”

03

拆迁,一场利益的博弈。

毛地出让被允许的时期,地方上都没钱,于是开发商垫付动迁资金,但一旦形成半拉子工程,往后下去越拆越难。房价涨了,前面都是小钱了,大家就想着把历史欠账完成,于是开始博弈。

把房屋评估价做低,适当提高奖励空间是惯用的做法,但拆迁户想靠拆迁一飞冲天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种利益的拉锯战中,有时拆迁户怀揣着暴富梦,却败下阵来。

2017年上海市更是完善了房屋征收补偿机制,今后房屋征收安置房源将按1:1配比,或者选择货币安置。

例如上海闹市的最核心区——老西门的拆迁户们21平老房子挂9个户口如果选择货币补偿也只能拿到400万,人均仅有40几万。

自此拆迁暴富将成为绝唱。

如今拆迁,似乎并不是那么美好,有的城中村改造允诺拆迁户们三年搬新家,如今动迁仅过半,未来还要在等五年!

在上海浦东新区东部、紧邻上海金融学院与杉达大学的城乡结合部,曾有着一大片人口密集的城中村——曹路镇“老集镇”城中村。由于危旧房与小洋楼并存,安全状况堪忧,所以在2014年的9月,曹路镇决定参与上海的城中村改造立项。

拆迁?暴富? 聊聊拆迁的那些事儿

此后的2016年11月,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作出批复,同意由嘉凯城集团和曹路投资开发该项目。

按计划,最多3年就能入住新家。

然而,村民们的期待从2016年底开始慢慢变成了隐忧。当时,签约率已达到约60%,此后便不再有新的消息了。

如今4年已经过去,可以在曹路镇老集镇城中村现场看到,该片区的动迁工作仅完成过半,眼前还是原先城中村的样子以及脏乱的环境。稍有不同的是,少数被拆除的房屋成了垃圾堆放地和菜园。

尽管新政策后拆迁暴富成为历史,但也存在一些家庭用拿着到手的拆迁款靠其他投资成功翻身。

04

小王第一次经历拆迁,是2002年的时候,17岁还在读书,家里的事都是父母一手操持。

住在黄浦区那种石库门房子,几户人家“混住”在一起,楼上楼下熟得很,

“当时有印象的就是回家看到楼下邻居在打包东西,一个大包一个大包的,我还想这是要去哪,不住了么?”他自己家里倒是一直没动静,“父母可能觉得还小,就简单跟我讲那边可能住不了多久了,要搬。”

而这一住,竟然就有四年。

“他们当时跟拆迁办的人谈条件的吧,没谈下来我们就没走,一直屏着呀。”但周边倒是越来越冷清了,以前那种左邻右舍的感觉没了,他回家进了弄堂之后再也没人叫他的小名了。“有段时间可能也想过劝劝父母,差不多行了,我同学家拆迁的早就住上新房子了,问起来我都不知道怎么答。”

屏到2006年,谈妥价钱后,他们一家搬离了那条街。

“他们当时没要房子,要的钱。我本来以为嘛,拿了钱肯定去买新房大房了,住的舒服点,结果还是买的老房子,当时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但他的这个疑虑,没过几年就“迎刃而解”了,那是因为:父母倒的市区的房子,又要拆迁了。

▲ 来自于网图

“我后来知道了,他们就专倒拆迁房,有的还倒回去了,有一套倒去了吴江路,后来又拆了……”十年以前,上海的房价还没起来,那个时候“倒拆迁房”的人也不多,那些拿着拆迁补偿款的人,要么给家人改善了住房条件,要么就直接把钱投进了股市。

“我有同学家里人拿钱去炒股的,一开始蛮开心的,看见账面上数字涨了,但是钱不拿出来的,就还放在股市里。后面嘛,炒一个亏一个,钱都亏差不多了,想买房也买不了。”

而像小王父母那样有“先见之明”的人,就真的富了:“我们家现在三套房,两套市区的,一套闵行的,我跟我老婆住闵行那边,市区两套房加起来价值应该有一千多万了,我父母住一套,另一套租出去收租,好像那套也快要拆了。”

拆迁?暴富? 聊聊拆迁的那些事儿

时间越久,小王一家在过往的邻居朋友面前就越能抬得起头,拆迁也确实改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

对于“拆二代”的身份,他显得不那么认同,现在政策越发收紧、补偿款拿完不剩什么的事情他也听得多了,“这么说,越早拆肯定是合算的,但有这运气也得把握住,我认识的人里拿钱之后败空了的也不算少了,还是得头脑活络,会投资才行。”

05

其实,拆迁也只是家庭房产的一次变化,即便“暴富”,所得的巨款,也并不意味着人生从此吃喝安乐不容上班或天天泡麻将档棋牌室。

事实上,带着一大笔拆迁款,本身也需要极高的智商与能力去做资金保值,如果拿着钱纯消费或存银行或购买各种欺诈式理财产品,慢慢消耗,货币贬值,多少年之后也就很普通了。

驾驭金钱是一种能力。房产再投资,房产优化与置换也是一门学问。房子拆迁了,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而每个上海人头脑里的思维也需要更新、发展。

否则,人生如坑,或早或迟。

内容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