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曹妃甸:曾家灣和遠去的曾氏家族

中國曹妃甸:曾家灣和遠去的曾氏家族

曾家灣村是北方海洋民俗文化的重要集聚地,在當地仍流傳著關於村名來由等許多傳說。其中,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年版長篇歷史小說《大唐曹妃》,就是以唐代曾家灣村發生的故事為內核演繹而成的。黃河出版社2014年版《曹妃甸民間故事集--地老天荒》中大多故事、民俗也來源於曾家灣村。而近年修訂的《孫氏家譜》中,亦有其詳盡記敘。

原《唐海縣地名志》記載說,曹妃甸區曾家灣村始建於唐朝中葉,而據《灤州志》舊志記載,村北臥如寺始建於遼清寧九年(公元1063年),這是曾家灣村最早的痕跡,唯北方古海上絲綢之路上距岸最近的村莊之一。關於村名有說法是,因當時地處渤海灣北岸海邊有曾姓定駐後成村而得名,後因駐民增加,曾姓淡失,村中以孫、張、鄭及其他姓氏為主。

那麼,曾家灣村究竟有沒有曾姓?如果是曾姓建村,但至今為什麼沒有任何記載?曾姓又為什麼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呢?

曾姓究竟去哪兒了?

乙未年春末,一位張姓子孫找到己退休的、曾專修地方史志的學者討教家譜修訂中的種種事宜。閒談時,張姓流露出了關於曾氏家族的點點滴滴,以及曾氏家族與張氏家族那些撕扯不斷的故事。

唐朝中期,渤海灣海水己退到了今天的唐山市曹妃甸區第六農場場部以南,其形自西向東、南大北小,形成了一個月牙形的小海灣。灤河分支雙龍河從這裡入海,入海口的沙坨上一片荒涼。這個地方比較神奇,海水退後裸露出的高坨地竟是大片大片的黃沙,和其它地方不一樣的是,大片大片黃沙少鹽貧鹼,經幾場大雨的沖刷馬上變成了肥沃的良田熟地,之後又生長出了許多蘆葦等野草。

那時候,渤海灣北岸這一區域地廣人稀,少有人煙,幾十裡也不見個小村小莊。有一年,曾氏家族因受排擠,從中原來了大大小小十幾口子人,便在這片大沙坨地上住了下來,並形成了一個小村落,他們以種植和加工棉花為業。在後來幾年,曾姓與周邊村落人熟悉起來、有了交集,人們約定俗成,把曾氏家族住的地方就叫成了曾家灣。

曾氏家族的長輩是個精明的人,他不僅對種莊稼輕車熟路,而且還特別精通商道。他帶著家族冬天拓荒開田,春天播種從老家帶來的棉花種,秋天將採下棉花加工好,留下種子,然後北上東遼買棉花換錢。幾十年工夫,曾氏家族日子過的厚厚實實、紅紅火火。

周邊村落的人們那時只會下海趕潮,不會種莊稼,見曾家會種莊稼又會做買賣,都十分眼饞,隔三差五就有村民搬過來,選擇離曾家不遠、自己認為不錯的地方固定下來,主動和曾家搞好關係,和他們學改良土地,和他們學種莊稼,和他們學做買賣。當然,改良土地、種莊稼的手藝一學就會,可做買賣的手藝就是學不會。那時候閉塞,大多數村民都是本鄉本土,去過最遠的地方也就是二、三十里以外的集鎮,沒見過世面,所以做買賣掙大錢發財是難事。

曾家則不然,曾家姓氏出名門,在"孔孟顏曾" 排行第四,從祖上到今天都相當歷害,因為經歷豐富,曾家人普遍都有生存、經營之道。這股從中原過來的曾氏家族更是特別的精細,他們在教本村外姓種棉花的同時,也教外村想種棉花的人。

曾姓當時有自已的私心。他們不怕種棉花的人多,種棉花的越多越好,因為種棉花的多,產量就大,當地人不會加工也賣不了,只得賣給做棉花買賣的曾姓,這樣他們可保證貨源,可以減少外出收棉花的本錢。

數百年下來,曾家灣村因曾家的棉花生意越做越大,村子也是越來越大。曾家每年都有不小的收入,逐漸成了這一帶的大戶人家,並在村中心地帶建了一個"曾家灣寺",把個曾家灣村建的有模有樣,成為當時最有名的村落。

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曾家也有曾家的的麻煩事。

曾家在渤海灣北岸名氣太大了,在引來無數人羨慕的同時,也引起了"黑道"上的人的注意。

這一年秋天,曾家運棉花的騾馬隊剛剛進山便被土匪搶劫一空,其中有兩個夥計還受了重傷。

貨丟人傷吃了大虧,曾家人聚在一起商量著對策,商量來商量去,大家都認為:不能怕土匪搶劫就斷了財路,最好的辦法就是請武林高手護送。

經過千挑萬選,曾家請來本地名氣最大的張氏兄弟,一是看家護院,一是做護運高手。

張氏兄弟自幼拜師習武,練就一身過人的本領,而且生性剛烈,為人正直,行俠仗義。當時在渤海灣北岸,深受鄉民推崇。

張氏兄弟前前後後瞭解了曾家貨物被搶的經過,和曾家主事人商量了一套運貨路線和詳細的行程:走官道,晝行夜宿。

起初,張氏兄弟的這套方案確實可行。在進山運貨的路途中,也遇到過大大小小的劫賊十幾起,都讓張氏兄弟給擺平了,趟趟有驚無險,總算順順當當把當年秋收冬賣的棉花全都賣出去了。為此,曾家對張氏兄弟更加刮目相看,認為花錢請張氏兄弟值。

春種棉花秋收棉花又一年,曾家種的棉花加上收購的棉花,一共存放了整整十間房。天氣剛一轉冷,曾家滿心歡喜,一邊讓家族中懂彈棉花的人帶人加工棉花,一邊把喂得膘肥體壯的騾馬牽出來馱上棉花,讓張氏兄弟護鏢,一路向北朝今天的關外東遼去賣。

可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第一趟買賣不僅徹底改變了曾家的命運、改変了張氏兄弟的命運,而且還改寫了曾家灣村的歷史。

且說,張氏兄弟護著運棉花的騾馬隊順風順水,半個月下來,一行十幾人很快進入了北部深山區。因為有武功在身,加上前一年行走關外東遼的經驗,張氏兄弟心裡很輕鬆,根本沒把路上的匪呀盜的放在眼裡。所以,張氏兄弟在夜宿安頓上很簡單,該喝喝該睡睡。

孰不知,曾氏家運棉花的騾馬隊早就被一夥兇狠的劫匪盯在心裡,他們在前一年試搶了幾次都因張氏兄弟沒能搶劫成功。夏練三九,這夥劫匪招慕了二十幾個人,練了一個夏天,又練了一個秋天,設計了幾套搶劫方案,同時安排好了誰和誰對付張氏兄弟,誰和誰對付騾馬隊夥計,誰和誰專門搶騾馬隊,揚言說只要貨物不留人。

這一天,張氏兄弟護著運棉花的騾馬隊剛剛走進一個山溝裡,就聽到一陣轟響,隨後是山石滾木從山上落下,堵住了前去的山路。

"不好,有劫匪!" 正當張氏兄弟和夥計愣神的功夫,二十幾個劫匪從樹叢中衝出來,堵在回去的路口,聲言:要麼留下貨物走人,要麼就魚死網破。

藝高人膽大。張氏兄弟沒有言語,只是冷笑一聲,掄刀便向劫匪頭領砍去,劫匪頭領急忙迎戰,見狀雙方夥計持械也戰在了一起。

雙方亂戰了小半天,憑藉武功,張氏兄弟砍倒了兩個劫匪頭領,劫匪大敗。在收拾慘局中發現,兩個劫匪頭領當場死亡,六個劫匪負重傷。張氏兄弟這邊有五個夥計也負重傷。

張氏兄弟就近簡單把貨物處理後,連夜帶人回到曾家灣,把事情經過和曾家學說了一遍。

曾家人說:"兵來將擋,水來土囤。先把咱們受傷的夥計請先生(醫生)治好,劫匪那邊看看動靜再說。"

事隔不久,府衙下來一紙通碟,要曾家抵命賠銀。

曾家這才發現禍惹大了。儘管張氏兄弟殺了人,但護得是曾家的鏢,按律曾家罪該當罰。

曾家一商量,心裡沒了底:這人命官司可吃不得呀。思量來思量去,決定破財免災,還有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曾家把張氏兄弟請來,把曾家灣的房產、地產和棉花都交給了他們,拜託張氏兄弟把雙方的傷者醫好、把兩個劫匪頭領的後事處理好。

張氏兄弟為人仗義,滿口答應了。

第二天早晨,曾家數十口人全部消失的無影無蹤。

後來,張氏兄弟變買了曾家的財產,歷經幾年才平息了這場官司。後來,張氏兄弟定居下來,沿用了曾家灣的村名。

後來,曾家灣來了其他姓氏定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