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两省交界的这个小村,得名和搬迁与我国两大历史事件都有联系

冀鲁两省交界的这个小村,得名和搬迁与我国两大历史事件都有联系

今东古城镇附近地图,东馆陶清晰可见

紧挨着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有个村庄叫做东馆陶,但是在中华民国及之后的历史志书记载上,并没有这个名字,并且在那时候的地图上也没有这个村子存在。显然这个村庄得名不长,并且是从其他地方迁过来的。为了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查找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发现这个村子的得名以及迁移竟然和我国历史上的两大事件有关,这两个事件分别是:抗日战争和一定要根治海河。

“东馆陶”这个名字出现仅77年,出现在抗日战争中

根据光绪版的《馆陶乡土志》上记载,当时馆陶县分乡是分为四区的,分别是:孝良乡、平安乡、北阳乡、大章乡。而今天的南馆陶、东古城附近是属于平安乡的。里面没有“东馆陶”,有孝子村、太平街两个村。

民国二十五年的《馆陶县志》上显示,在今天的东古城有一个乡:太平乡。太平乡所属村:太平街、孝子村、北牛庄、南么庄、东王庄、马庄、东古城。

冀鲁两省交界的这个小村,得名和搬迁与我国两大历史事件都有联系

而在同时期华北水利委员会绘制地形图上,则将这几个村的位置图清晰的展示出来。此时仍未出现“东馆陶”。

冀鲁两省交界的这个小村,得名和搬迁与我国两大历史事件都有联系
冀鲁两省交界的这个小村,得名和搬迁与我国两大历史事件都有联系

老地图及老卫星图对照图,红圈中范围是以民国太平乡7村范围所绘,手绘有误差

民国年间的县志记载的太平乡在1999年版的《馆陶县志》第一篇第二章“行政区划”第二节也有记载,太平乡属第七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敌人占领的原因,1939年2月之后,已不能对所辖村庄进行正常管理,只是将全县划为8个区,不分乡。这一带属于第七区。1940年11月,对部分区进行了调整,这一带属于第三区。仍未出现“东馆陶”。

1943年12月,由于 日军加强对卫河各渡口的封锁,两岸联系困难,并且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冀南行署第七分区政委肖永智,冀南区党委、行署决定将馆陶县所辖的一、二、三区及108个村划归新成立的永智县。这时出现在《馆陶县志》中第三区39个村的名字里出现了“东馆陶”,是这么表述的:东古城、东馆陶、牛庄、马庄、……东王庄、南么庄……。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民国时期的太平乡里的几个村都在,唯独少了太平街和孝子村,多了个东馆陶。由此可以判定,“太平街、孝子村”就是后来的“东馆陶”,这个改变发生的时间是在1940年底到1943年底间,这3年之中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才导致了这种改变呢?在查找了手头所有资料后也没有发现。不过这个原因可以分析出来,是抗日战争形势所致!在1941年到1943年正是我国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刻,有很多因素可以促成这种转变。

1、两村离的很近,村庄都不算大,比如民国二十五年时太平街有91户,孝子村80户,按每户5口人计算,两村总共800多人,再加上抗战开始之后,天灾、人祸造成的人口减少,合并之后两村人抱团取暖是大势所趋。

2、日军封锁卫河,使馆陶县成为卫西、卫东两部分,我党进行抗日斗争时通讯联络不畅,有必要将村级的斗争机构进行精简,在1942年下半年实行了精兵简政政策,将这两个村合并管理也是可行的。

所以综合这两方面因素,两村合并成一个很可能是在1942年这次精兵简政之时。两村合并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叫哪个名字,叫其中一个村的名字,另一个村的人们肯定不愿意,估计当时有人灵机一动,既然两村都在南馆陶之东,另外还有北馆陶,不如叫“东馆陶”吧!算起来, “东馆陶”这个村名的历史大约70多年。

“一定要根治海河”,使东馆陶迁到现在的位置

由太平街、孝子村合并成的东馆陶,一直在今天的冀鲁交界处的七一大桥卫河东岸的引桥下,直到1970年左右的卫星图片中依然还存在着,那么究竟是什么时间迁到现址的呢?

冀鲁两省交界的这个小村,得名和搬迁与我国两大历史事件都有联系
冀鲁两省交界的这个小村,得名和搬迁与我国两大历史事件都有联系

老卫星图和新卫星图对比

这个变化也没有具体资料支持,但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得出。

在上边所说的卫星拍摄后不久的1972年冬天,根据《馆陶县水利志》记载,馆陶县开展了对卫运河的治理,到1973年冬除了对河道裁河取直之外。还对19个村进行了搬迁,其中1个村全迁、18个村半迁。由于1964年卫运河东岸已经属于了山东省,对东馆陶是否搬迁不得而知。但据《冠县志》记载,同样在这个时候,冠县也对卫运河进行了大规模退堤、裁弯等工程,其中焦庄至东陶筑新堤3.45公里,东陶北新挖河0.7公里,相信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将村庄进行搬迁到现址的。

因为在这个阶段正是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号召之后,从1963年到1976年的进行了治理海河的伟大工程,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搬迁村庄、离开故土都算不了什么。哪怕已分别处于了两省,相信卫运河两岸的党委、政府和人民是按照国家的安排,按照同样的节奏来完成这项工程的。

“抗日战争”、“一定要根治海河”,这两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是我国近代、现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两件大事,影响到我国几亿人民。东馆陶村由于地处卫运河岸边,在抗战时是对敌前沿,在根治海河又是首当其冲需要进行改造的重要节点。因此,这两件事件都波及到了它,而这个村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毫不计较小家的得失,为了国家这个“大家”,不惜做出牺牲,这种精神难道不能让我们敬仰?

限于资料有限,部分内容纯属分析和猜测,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乡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