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宮的80倍,為什麼專家遲遲不肯開挖?

yuanyuanaiyl


秦始皇陵的位置,自古以來都不是秘密,只不過對於皇陵的整體規模,一直都沒有確切地探明。

上世紀70年代,兵馬俑坑的驚現,激發出全世界新的一股秦始皇陵探秘熱潮,而不斷髮掘而出的規模龐大的兵馬俑軍陣,更是令人感嘆秦朝人的精湛工藝難以想象。

皇陵的主體是經歷2200多年風霜雨雪侵蝕,仍然高達76米的巨大封土堆。這堆封土東西長、南北寬都近350米,圈佔的面積大約12萬平方米。以此為中心,四周再分佈眾多的陪葬墓。

據記載,剛剛修建成的秦始皇陵,應當還包括許多地上土木建築群,用於初夏秋冬四時祭祀等活動。只不過這些地表建築,大多在項羽入咸陽時遭遇楚軍的瘋狂報復,貴重的金銀珠寶被搶光,木製殿堂也被付之一炬。

如此顯眼的浩大工程,再加上司馬遷《史記》裡對秦陵地宮富麗堂皇的描述,自然會引來歷朝歷代盜墓賊的覬覦。但無論是小打小鬧的土賊,還是彙集成千上萬軍隊的大軍閥溫韜,全都在始皇陵面前鎩羽而歸。

真不愧是彙集數十萬民夫,挖斷三層地下水修建的秦朝國家工程啊!

新中國建立後,政府也曾對秦始皇陵進行過一系列勘察探測,相繼發掘了陵墓周圍的兵馬俑方陣和少數陪葬坑,可對於最核心、最神秘的地宮,卻始終只採取保護措施,並無動真格的考古發掘計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在皇陵考古研究上,曾出現過預料不到的巨大損失。

上世紀50年代末,在國學大師郭沫若的倡議下,我國對明十三陵裡的萬曆皇帝定陵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烏紗翼善冠、團龍袍、宮廷玉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

這批文物中的絲綢製品,由於深埋地宮400多年,早已適應封閉狀態下的特殊環境。如今乍一重見天日,受空氣、光線等外部條件變化,很快便氧化發黑,直至呈現出難以修復的碎片狀態。

類似的不可逆損失,在考古發掘工作中屢見不鮮。

比如長沙馬王堆辛追墓中,曾出土過一盆鮮亮的蓮藕片湯,可它暴露在空氣中再加上人手觸碰晃動,立馬就變成了一鍋藕粉糊糊,幸好當時還留下過幾張特寫照片,讓世人得以見識西漢初期的烹飪食譜。

擱在秦始皇陵身上,近些年發掘的兵馬俑,其中不乏一些通體繪滿色彩的精品,但和空氣接觸後,短短几分鐘顏色立馬褪個精光,只剩下單一乏味的灰白色。

因此,從保護遺蹟和珍貴文物的角度來說,如果考古工藝水平跟不上,倒不如讓秦始皇陵地宮保持現狀,靜等各項外部條件的成熟。

況且,秦陵土方量驚人的發掘,也是一項耗時耗力的浩繁工程。考古不同於挖礦、修水電站,隨便排幾十上百臺挖機舉個小紅旗就能大包大幹,層層封土下面,很有可能蘊含著許多夯土結構、土層包含物等歷史信息,得一點點肩挑人扛,甚至拿鏟子一點點鏟、用刷子一下下刷,別提有多費事了。

秦陵不見得有《盜墓筆記》裡的機關、怪物,即便有歷經歲月塵封估計也失效了,但地宮裡頭海量的水銀存在,卻是經考古探測化驗封土汞超標含量證實了的,因而也須顧忌水銀、地下有毒氣體等對考古工作者帶來的傷害。


劇透歷史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經了幾百個皇帝,近幾年發掘到的皇陵也不少,但是有一個皇陵已經被發現,而且被證實面積是故宮的80倍,卻遲遲沒有去挖掘,這就是秦始皇陵。那麼國家為什麼對秦始皇陵遲遲“不肯動手”呢?

其中的原因肯定不止一個,小新試著給大家分析一下。

其實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對秦始皇陵進行過一次發掘,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比較落後,人們對出土文物的保護工作做得也不到位,導致很多出土的文物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壞,所以國家明令禁止對秦始皇陵進行發掘了。

眾所眾知的兵馬俑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裡面的寶物,一開始被挖掘出來的時候,其實秦兵馬傭並不是現在看到的樣子,每一個兵馬俑身上都是有著絢麗的色彩的,但是經過挖掘出土之後,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所以氧化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所以對於這樣龐大的一個皇陵,開採之後的保護工作確實要費盡心思。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上面提到的的秦始皇陵相當80個故宮這麼大,那麼想要把秦始皇陵完整地發掘出來,肯定需要耗費巨大的時間、精力、人力和財力,不止是這樣,古代皇帝為了避免被盜墓,還會在自己的陵墓中設置機關,所以沒有探明這些問題之前,任何人都是不敢貿然去發掘秦始皇陵的。


新氧生活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技術力量不夠。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今天的考古界認為,新中國成立以後二三十年內,挖掘了很多古墓。

由於技術力量不夠,強行發掘,這些古墓大多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些文物剛剛出土就毀壞了,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失。

打個比方,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兵馬俑其實是有顏色的。

所有的兵馬俑,都應該是彩色的。

當年兵馬俑燒好了以後,都精心上色。

而我們挖掘的時候,剛出土的兵馬俑都是五顏六色的。

然而,當年缺乏保護的手段,導致一出土這些顏色就會全部脫落。

我國後來同德國合作,直到2000年前後才解決這個技術,但兵馬俑都已經挖光了,所以有了技術也沒用。

同樣道理,以現在的技術水平,一旦挖開秦始皇陵可能直接就將它毀掉了。

那還不如暫時不挖,等到以後技術力量充足再說。

第二,秦始皇陵可能早就被盜掘。

雖然技術探測,認為地下應該有皇陵,但很有可能已經被盜挖了。

古代很多史書都記載,皇陵被盜挖了很多次。

而中國歷史上頗有一些秦代的珍惜文物,也懷疑就是從王陵挖出來的。

如果不挖,還可以保留一些神秘感,對旅遊有利。

‘一旦挖了發現什麼都沒有,神秘感就沒了。

第三,承擔責任問題。

就像上面說的那樣,試問如果打開皇陵導致文物損壞或者發現早就被盜掘了。

相應的責任,誰來承擔呢?

誰決定打開,誰來承擔。

在這種情況下,我看沒有人會傻到承擔這種責任。


薩沙


據最新的科技考古和專家近幾十年的最新研究,探明瞭秦始皇陵封土之下一個30米高的九層臺階高的建築,網友笑稱“九層妖塔”。墓室為石機構,並未塌陷。有很多人主張開挖,但是也更多是反對,畢竟只有定陵被挖過。下面來分析幾點原因。

第一,我們現在的科技還是較侷限的,很多文物一旦發掘出土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那麼就很可能灰飛煙滅,如果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墓葬,文物的種類較為單一的話,可能還可以想辦法存到後世再來修復。很多十幾年前的絲織品就是被保存到了現在科技手法達到可以整理和修復的時候才開始重新起封的。



第二,挖掘時間得耗費至少百年以上,當年的秦公一號墓斷斷續續發掘了十多年才完成,秦始皇陵這麼大,考古是保護性的發掘,耗時耗力,以現在的科技手段,還是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這麼久的時間,加上第一點,那麼挖出來的東西很有可能就會遭到破壞。

第三,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挖,秦始皇陵首先是屬於挖一個大坑,然後把秦始皇和陪葬品放進去之後再回填的。那麼我們再挖的話必然也是全部挖出來,雖然現在建築已經差不多可以建跨度這麼大的房子蓋住這麼大一個坑,但是這樣合適嗎?

第四,如果秦始皇陵都可以挖了,那麼這麼多帝王陵不都可以挖了嗎?為了經濟收入,這樣去打擾先人,作為文物來參觀的方式是我們尊重先人的方式嗎?

第五,一旦開挖,參照已往重要的墓葬發掘,都是需要大量的警力安保工作,秦始皇陵這麼大,需要的警力安保是翻倍的。再加上一旦開了這個口子所有帝王陵一開挖,那麼警察和武警難道都用於此?

還有很多原因綜合到一起,這樣審視一下,再來看挖還是不挖就一目瞭然了。


淡看天上月


去年年底去了一趟秦始皇陵,漲了不少見識,裡面的工作人員談了不少和這個問題相關的內容,這裡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秦始皇陵已經挖掘出來的兵馬俑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真正的秦始皇陵,只是皇陵外面的陪葬坑而已,單說兵馬俑目前都遠遠沒有開掘完。不過根據目前開掘兵馬俑所遇見的情況和開掘後的表現來看,我們就可以看出一點為什麼不開哇秦始皇陵的原因了。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陵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現存墓封土高40米。陵園佈局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約2.5公里,外城周長約6.3公里。而關於秦始皇陵挖還是不挖,在秦始皇陵剛剛被發現的時候考古界就一直沒有中斷過討論,最後如我們所見,由於當年兵馬俑出現了被盜危機,考古隊們不得不在當時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的時候動手挖掘兵馬俑,這也就是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一處極大型的陪葬坑,1974年被農民挖地的時候發現。至被發現到如今已經挖掘了四個俑坑,其中四號坑並沒有陶俑,只有回填的俑泥。據專家講應該是由於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原因導致並沒有建成,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屬於秦兵馬俑的建築。這裡著重要說一下的是二號坑,二號坑目前並沒有挖掘完成,每天傍晚還會有工作人員在坑內工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觀一下。並且二號坑鐘的排兵佈陣極為契合古代軍事家孫臏的用兵理論——《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關於這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至於二號坑為什麼沒有挖掘完成,大概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挖掘難度最大(最複雜,最壯觀,兵種最為複雜),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也說過,二號坑想要全部清理出地面,起碼還得要5到7年的時間,第二點,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如果你去過兵馬俑坑參觀,就回發現,出土的陶俑都有嚴重的掉色現象。秦朝製作兵馬俑的時候工匠們都為兵馬俑染上了各種各樣顏色,現在已經被挖出來的兵馬俑和之前剛出土那會的兵馬俑迥然不同。剛出土那會兒的兵馬俑是彩色的,但是後面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之後就變得暗淡無光了。同時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還說這樣挖掘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讓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從上面介紹的挖掘兵馬俑坑的情況,我想我們大概已經對於為什麼秦始皇陵還沒有開始挖掘這個問題有了一定的認知的。首先還是技術的問題,挖掘出來的文物並不能得到妥善的保存,會造成極大的損失,然後就是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挖掘,而是早已經從秦始皇陵外圍的陪葬群也就是兵馬俑坑(兵馬俑並不是唯一的陪葬群)開始挖掘。

最後我們要講的問題,相信大部分看盜墓故事的朋友都可以想的到了,那就是秦始皇陵墓中的機關問題。據古文獻真實記載,秦始皇召集了七十餘萬人開鑿地宮,幾乎將整個驪山北麓鑿穿,才修築成了他的地宮,然後“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水銀這種物質,大家都知道如果和人直接接觸,會給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在沒有找到能夠徹底防範水銀的工具之前如果輕易挖掘,勢必會造成挖掘人員的中毒,危機挖掘人員的生命安全。並且除去水銀,秦始皇肯定還會為了他的地宮費盡心思,所以地宮中肯定還有其他各種各樣機關,不會讓人輕易破解,所以就算抵擋住了水銀的危害,重重機關也會讓挖掘人員寸步難行。

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時,考古專家們就已經對兵馬俑坑以外的秦始皇陵地區進行了探察,甚至還做出了秦始皇陵平面圖,可以說準備工作都幾乎完成了,但是專家們還是沒有選擇深入挖掘。並且在上世紀80年代,考古隊在挖掘發現的陵墓墓道時,就在皇陵外發現了盜墓賊的遺骨和殘骸,因為秦始皇陵的各種機關,盜墓賊不僅沒能獲得寶物,還丟了性命。

所以專家遲遲不開始挖掘秦始皇陵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技術問題,不能妥善的保存文藝,會造成極大的損失,二,安全問題,不能完全保證工作人員的人生安全。其實就是文物和工作人員的安全,再不能同時保證文物和工作人員的安全之前,秦始皇陵是不可能開挖的


青衣書生


不挖掘是對秦始皇陵最大的保護,希望永遠不要挖掘。

秦始皇陵,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佔地面積是故宮的80倍,因此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儘管沒有被正式發掘,但人們完全可以想象它的宏偉瑰麗 ,無數人翹首以待,等待秦始皇陵神秘面紗被揭開的那一天。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遲遲沒有發掘秦始皇陵呢?

1,發掘難度極大。

秦始皇陵的位置和範圍雖然已被確定,但其內部構造仍然是一個謎,很多時候是依靠一些史料記載並結合勘察情況進行推測, 而這些史料記載未必可靠。

另外,即便我們知道了秦始皇陵的內部構造,但規模如此巨大、構造如此複雜的陵墓,以現在的考古發掘技術,挖掘難度也很大很大,很可能會半途而廢。

2,保護難度極大。

在以往盜竊或考古發掘古墓的過程中,每次盜墓或發掘都伴隨著大量珍稀文物的損失,因為這些文物長達千年與世隔絕,已經適應了古墓內的環境,一旦進行發掘,讓這些珍稀文物暴露於外界的空氣中,會對這些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

另外,在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掘過程中,就是因為接觸外界空氣,兵馬俑身上原本新鮮的彩色瞬間消失無蹤,更何況是面對更復雜更未知的秦始皇陵,以現有的技術,對陵墓及其內部文物的保護難度極大,與其如此,不如不挖。

3,沒有發掘必要。

無論是皇帝的陵墓,還是王侯的陵墓,甚至平民的陵墓,沒有任何人願意被後人打擾,因為陵墓是十分莊重嚴肅的地方,即便是公開考古一定程度也是對先人的褻瀆,這一點主要換位思考以下,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

只有遇到一種情況,才值得對秦始皇陵進行開發——即秦始皇陵遇到意外巨大的破壞或損失風險,如果不進行發掘,會導致這種風險變成實際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或損失,我們才可以嘗試進行保護性發掘——這也是考古發掘的一個普遍原則。

綜上所述,秦始皇陵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對它的愛惜和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開發和利用永遠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即便以後我們的發掘技術足夠發達,也沒有必要進行挖掘,因為秦始皇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前無古人的貢獻,我們就讓他永遠安靜地長眠在地下吧!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張五常教授曾發表一篇文章——《是打開始皇陵墓的時候了》,他認為“如果打開秦始皇陵,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達25億元。”當年此語一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張教授是我很敬重的經濟學家,我也支持張教授的話語權,但他“挖掘始皇陵墓”的觀點,在下實在不敢苟同。

秦始皇陵墓是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

秦陵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歷史遺產,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也是子孫後代的。當代人總不能為了一時“好奇”,透支掉本該屬於後人的資源吧?

董卓挖了漢武帝的茂陵,就被後世文人口誅筆伐。如果打開秦始皇陵墓,千秋萬代之後的歷史會如何評價?

為了幾張門票收入就打開秦始皇陵的話,那就更可笑了,這與歷史上為了軍餉而盜墓的摸金校尉又有什麼區別呢?

秦始皇陵首先是一種文化載體,也是一種精神象徵。對於文化遺產,國際通行的慣例是先如何保護,而不是開發。

開發與保護的難度係數過大,技術上沒有充分準備

兵馬俑僅僅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尚未完全開發,並且保護起來困難重重,每年還要花費大量資金。可想而知,規模比兵馬俑大出無數倍的秦始皇陵的保護難度有多大。《史記》記載秦始皇陵: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專家的估算是大約56平方公里,但秦始皇陵裡面的具體情況,比如文物、墓道等,目前還是謎。深埋地下的文物,一旦曝光,很快就會氧化損壞,比如萬曆的龍袍。秦始皇陵的文物,奇珍異寶不少,出土後被損壞的風險也很大。

要保護文物原貌,不說真空,起碼也要密不透風吧。就目前的情況,還沒有秦始皇陵那麼大的密封裝置吧。

當年建設秦始皇陵時動用了70多萬民力,花了幾十年時間,如今開發,不知道要動用多少人,多長時間。何況不管調動多少人開發,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都會形成壓力。(目前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只有幾歲小孩子的智商,還不能擔此重任)

僅從經濟上而言,開發秦始皇陵墓也不一定划算,首先巨大的開發成本與後期的維護成本都是一個無底洞。後期的收入主要靠旅遊,但萬一遊客不來呢?總不能開發房地產、修馬路吧。對於秦始皇陵那樣的遺址,來的人多了也不敢照單全收吧?

站在文化的角度,打開秦始皇陵,可以出一批研究成果,還能產幾篇所謂的“論文”,然後呢?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看著許多文物損壞,逐漸失去文化價值,卻找不到一個責任人。

在動秦始皇陵的“念頭”之前,還不如先將現有的文化遺產保護好。

目前的相關規則不允許

“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是目前的明確規定,除非是搶救性的發掘。也就是說,不僅秦始皇的陵墓,其他已經探明的帝王陵也不能隨意動。以秦始皇陵目前的情況來看,還不至於需要“搶救”。

秦始皇陵也是世界的遺產、全人類的財富,許多世界組織,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積極參與對秦始皇陵的保護工作,我們自己人更有必要守護好。


秋媚讀史


事實上,自秦始皇陵被發現以後,關於挖還是不挖的討論就一直沒用斷過。這其中普通大眾大多因為沒有文物保護的觀念,所以他們往往鼓動挖掘秦始皇陵以滿足好奇心。另外也不乏一些專業人士有此想法,畢竟秦始皇身上的傳奇色彩還是挺吸引人的。

那麼秦始皇陵到底能不能挖掘呢?為什麼考古學家遲遲不肯開挖呢?我們來看看有關學者專家的意見。



吳永琪是秦兵馬俑博物館的館長,他認為秦始皇陵不應該挖掘,“我對它的興趣不大,就想好好保護它,最好不要動它”。在一次學術交流研討會,日本京都博物館館長針對比問題就問吳永琪“為什麼中國不開挖秦始皇陵”?吳永琪的回答是:“尊重祖宗是中國人的傳統,秦始皇睡得好好的為啥要打擾他?”

事實上,吳永琪去過日本很多次了,但從來都沒有機會去參觀日本的天皇陵,甚至他連天皇陵到底在哪都不知道。這倒不是吳永琪見識短,而是人家日本的天皇陵壓根就不對外開放。反過來再看我們的秦始皇陵,不僅對外開放,而且連登陵的路都修好了。

在吳永琪看來,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大眾的窺探欲和地方的商業利益,那麼開挖秦始皇陵就是不應該的。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說,秦始皇陵只有待在地下才是最安全的。因為兩千多年前的文物可能一遇上空氣,就有一些會馬上消失。在文物保護中有一個“最少干預”原則,意思就是能不挖就不能挖。那麼什麼情況下主動挖掘秦始皇陵才是比較合理的呢?吳永琪給出的答案是:只有一種情況開挖秦始皇陵才是合理的,那就是出於搶救的目的。




對於秦始皇陵該不該挖這一問題,秦兵馬俑博物館的老館長袁仲一認為,秦始皇陵是一個整體,如果開挖,那麼必然就會把它最上面的那一層封土給破壞了。而這層封土和秦始皇陵一樣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挖掘秦始皇陵就意味著剛開始就破壞了一件文物,這是不應該的。當然也有人提議鑽個洞進入,但這種做法壓根不符合考古學的規定(豈不是與盜墓賊一樣)。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主動挖掘秦始皇陵就是一種破壞。

大家都知道兵馬俑的價值,而任職秦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多年的袁仲一就曾遇到過遊客建議賣幾個兵馬俑的情況。然而事實上,兵馬俑這種頂級文物的價值其實已經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了,它與我們國家的領土一樣,代表的是我們的民族自尊。所以筆者對遊客的建議表示很無語。

其實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現代勘測技術去探測秦始皇陵的秘密已經不能說是天方夜譚了。在這方面,國外比我們領先一步,所以坊間就有民眾建議與國外合作探測秦始皇陵。然而秦始皇陵畢竟代表著我們的主權問題,所以國內的專家還是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探測秦始皇陵。

事實上,在如今有關秦始皇陵的規劃方案中,保護秦始皇陵主體部分已經成為專家學者的共識。而我們普通大眾也應該逐漸樹立科學的文物觀,不要再說出“賣幾個兵馬俑給日本、美國”這類愚蠢的話了。


夏目歷史君


上個世紀中葉,秦始皇地宮之謎已經成為人們熱衷討論的話題,國學大師郭沫若就曾提出要把秦始皇陵挖開,但最終結果還是被國家暫停了,因為當時我們的考古技術還停留在一個很困難的階段,所以就沒有暫時開挖這座國內最大的帝王陵墓,但是以現在的科技手段,我們為什麼還是沒有開挖秦始皇陵呢,這裡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技術還是不夠!成熟的技術,需要經過大量的實際實驗,早年間中國和外國考古隊就已經探明秦始皇陵中存在大量的水銀,這是國內發現的墓葬中絕無僅有的,因為沒有開挖過水銀墓,所以這項技術只是紙上談兵,並沒有實際操作過,如果貿然的進行開挖,墓中的水銀一旦四處流開,這對於墓室和考古隊員,都是難以想象的災難。


第二,勘測有限!考古專家憑藉史料記載和場地勘察,發現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處於一座不大不小的山中,對於這樣大的陵墓,開挖的時候,很可能導致塌方,甚至是使陵墓完全塌陷,而且關於秦始皇陵墓地宮的內部情況,人們只是在猜想,並沒完全勾勒出秦始皇陵內部的特點,也沒人進入到秦始皇陵內部勘測過。

第三,風水原因!曾經秦始皇為了建造這座陵墓,耗費了十幾年的時間,而且在選擇墓室位置的時候,也是動用了全國最頂級的風水學家,據說秦始皇陵的陵墓是位於華夏的龍脈之上,一旦動了秦始皇的陵墓,就會天下大亂,當然這個理由並不能成為挖掘秦始皇陵墓的依據,但這個理由也是人們經常提到的,畢竟中國的風水學是用科學都難以解釋的一個謎題,所以也就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看待這座陵墓!

第四,留給子孫後代!墓中的文物價值是難以想象的,帶來的旅遊價值更是難以想象的,我們現代人已經擁有了很多的帝王陵墓,對於旅遊開發和考古價值都是夠用了,為了給子孫後代們一些考古研究,所以這座陵墓也就暫時停止了挖掘,也算是留給後人們的一個寶藏。 其實個人認為,這座陵墓有他存在的意義,可能開採完之後,我們對這座陵墓的認知恍然大悟,也就沒有興趣了,但是這座陵墓一直在那裡放著,何嘗不時時刻刻吸引著我們呢?


簡史奇聞


我們挖掘皇陵的目的,是要考察裡面文物的價值,還原給我們一個真實的歷史。正是這種價值觀的存在,一直警示著我們,對皇陵或者其它古墓的挖掘,一般都是採取搶救性的挖掘,並不是說,你見到一個本來完存很好的古墓,就一定要去給人家挖了,這不是我們專家能幹得事,那都是盜墓賊的所作所為。

在所有皇陵之中,恐怕讓所有中國人,都為之好奇的,就是秦始皇陵吧。據專家探測,秦始皇的規模有八十個故宮那麼大。再加上司馬遷在《史記》裡對秦始皇陵的描寫,埋葬的大量的奇珍異寶,又是“穿三泉而下槨”又是“星羅密佈的水銀”……,簡直就是勾人魂魄的存在。可以說,這都是有可能引起人類挖掘秦始皇陵的一個原因。

但是,我們始終沒有秦始皇陵下手,原因何在?

大家都知道,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我們挖掘了秦兵馬俑。現在這些秦兵馬俑還在展覽之中呢,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全部都是鏽跡斑斑的一個樣子。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當初剛挖掘出來秦兵馬俑都是五彩繽紛,帶有各種顏色的。只不過那些顏色,在暴露在空氣中的那一霎那,全部被氧化了,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不能開採秦始皇陵的原因,因為我們技術還達不到,即使把秦始皇陵裡的寶物拿出來,我們也不能對他們實行更好的保護,既然是這樣,索性,還不如讓它們,在那裡繼續沉睡下去的好。

當然秦始皇陵不被開採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保存的比較完整,千百年來都是如此。只要它存在那裡,當年它的輝煌也就存在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