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寨古村為何能聞名全國?原來跟這條航運發達的河流密不可分

林寨古村為何能聞名全國?原來跟這條航運發達的河流密不可分

核心提示

浰江是和平縣主要河流,哺育了生活在這裡的世世代代和平人。地處東江上游浰江河畔的林寨鎮,是浰江河畔一座最具代表性的城鎮,歷來為東水、禮士、公白、彭寨四鎮的交通樞紐,在晚清至民國時期臻於繁盛,留下了200多棟四角樓,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24座。時至今日,每天總有許多遊客離開平日熟悉的棲身之地,來到林寨這樣一個有著藍天白雲、鮮花流水、雅宅古道的重鎮,近距離領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林寨人生活。

林寨古村为何能闻名全国?原来跟这条航运发达的河流密不可分

林寨航拍圖 黃贊福 攝

◆◆

第一章 悠悠浰江

◆◆

浰江是東江右冀支流,是和平縣的主要河流,發源於江西省龍南縣牛崗峒柏枚嶂(一說源自浰源),經江西龍南楊村,蜿蜒東南流經我市浰源鎮、熱水鎮、合水鎮、彭寨鎮、林寨鎮等,至東水鎮匯入東江。河長100千米,流域面積1677平方千米,沿岸支流繁多,主要支流有和平河、貝墩水。

浰江三港口年吞吐量5萬噸

貝墩水又叫漁潭水,發源於優勝、長塘,經貝墩、古寨、彭寨,匯入浰江,全長40公里。新中國成立之初,在雨季水漲時,小木帆船可通航到南壩,1964年後,因水淺而停航。

關於浰江名字的由來,有人認為,浰江源頭——浰源鎮楊梅嶂一帶是明代池仲容起義地浰頭山,故河流名“浰江”。

晚清至民國初、中期,和平縣的陸路交通很不發達,山嶺崎嶇,盤旋曲繞,行客往來頗感困難。因此,水路是和平人最便捷的交通方式。縣城至林寨的水路,自縣城南門碼頭經合水渡,逾林鎮(今林寨),東抵龍川縣界,離城

130裡。

在上世紀80年代陸路運輸真正興起之前很長一段歷史時間,林寨、東水、合水等鎮,憑藉浰江水運之便,成為粵北、贛南地區的貨物流轉地。這3個鎮是和平縣的3個內河港口,在民國時期,這3個港口年吞吐量約有5萬噸。

合水港離縣城最近,只有7.5公里,是上半縣貨物集散地,年吞吐量2萬多噸。1934年,忠定公路通車後,合水鎮成為和平縣南北水陸交通樞紐,通往贛南地區的貨物(以布匹、糖、食鹽為主)都在合水港中轉。林寨和東水2個港口,主要承擔下半縣的公白、禮士、彭寨、古寨、貝墩等地的貨物中轉任務。

林寨古村为何能闻名全国?原来跟这条航运发达的河流密不可分

林寨石鎮村小景

浰江年客運量高達5.1萬人次

1948年的統計顯示,和平縣有大小船舶260多艘,從業人員1100多人,水上運輸興旺,除在本縣,還可到達老隆、惠陽、石龍、廣州。1949年後,水上運輸經過了民主改革,實行集體生產,1954年,和當年的河源縣一樣,亦實施互助合作,統一編組編隊航行。

20世紀60年代初,這3個港口都設立了港務管理機構,興建了碼頭、倉庫和露天貨場等設施。20世紀60年代以前,浰江合水以下春夏季可通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林寨至東水還可航行30噸以下的木帆船。

上世紀60年代初,和平縣水運達到巔峰時期。在上世紀60年代初,林寨港吞吐量為4000噸—5000噸,東水港為2.5萬噸以上,到20世紀70年代,陸運發展,水運衰落,且在1970年後,河道日淺,浰江全程已無法通航,合水、林寨港先後成為“死港”,僅剩的東水港,年吞吐量日減,到1995年,已減至1000噸。

浰江河上的客運生命,比港口貨運要長一些。水上客運高峰約在1974年左右,那時已有從東水到林寨、東水到老隆的幾條客運線,年客運量高達5.1萬人次。

1985年後,因水涸河淺,水上客運終止,僅有東水到老隆少量業務。

和平建縣後至民國時期,東水、林寨、彭寨、貝墩、熱水、糧溪等鎮沿江河的農村船民從事手工造船業,生產小木船。1956年,這些農村手工業造船工人被組建成3個造船合作社,1958年轉為地方國有工業,改名東水造船廠。從1970年起生產木質、水泥小型機動船,銷往東莞、順德、中山一帶。次年起,由於木材原料減少,技術水平低,造船設備簡陋等原因,生產量日減,於1982年停產。(1999年《和平縣誌》)

抗戰期間,和平子弟積極參加抗戰,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至今,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裡,就有著和邑戰士的一席之地。

林寨古村为何能闻名全国?原来跟这条航运发达的河流密不可分

潁川舊家

◆◆

第二章 煌煌林寨

◆◆

浰江邊上如浰源、熱水、合水、彭寨、林寨、糧溪、東水等鎮,自然環境、人文風俗、社會經濟各有異同,都頗可一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林寨鎮。從前的和平,曾有“頭林二烏三陽明”之說,“頭林”即為經濟、文化實力在和平首屈一指的林寨。

近十餘年來,林寨的名聲和獲得的國家、省、市級榮譽越來越多,名氣也越來越大,這與它深厚的人文內涵、建築規模的宏大、量多與完整是分不開的。

林寨鎮位於和平縣東南部,東鄰東水鎮,南連禮士鎮,西倚公白鎮,北接彭寨鎮,距離縣城35公里。轄區面積92.84平方公里,2015年末總人口為6438戶32194人。有明清至民國時期建築的客家古民居280多座。至2012年,保存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國時期4座,是“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古村落”。

千年林寨

追溯林寨的歷史,當地人的說法是到趙佗就任龍川令以至他當了南越王守衛嶺南之時,他派遣了一位姓林的軍事頭領到此地築寨防守,因頭領姓林故而取名林寨。又有一說為,林寨古名“林隘”,但筆者未能從現存眾多史籍中查找到該地名。

林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叫“林鎮”。《清史稿·志四十七》中,有“林鎮圩”的地名。能以“圩”稱之,說明那曾是一個人煙稠密、經濟活動頻繁的地方。嘉慶《和平縣誌》中,有林鎮而無林寨之名。林寨文化名人、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陳仰天對林寨的歷史記載非常留意,在各地陳姓族譜中找尋有關家鄉的記載。四川有一處地方的陳姓,是在清代“湖廣填四川”時從林寨遷移去的。陳仰天在他們的族譜中,見到地圖上所標林寨處的地名為林鎮。

民國十七年(1928年)的一份調查報告中,也寫的是“林鎮”。但在同一份報告中的其他地方,又出現有“林寨”字樣,上面記錄了林寨陳襄廷於民國九年時私人種植楓慄杉數百棵。可以推斷,林鎮的名字是在民國初期到中期的時候改成的。在一份民國《和平縣調整鄉鎮圖》中,林鎮已寫作林寨,彭鎮、古鎮也都改“鎮”為“寨”。

不管林寨的名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林寨的歷史確實非常悠久。2011年11月初,一座被考古專家斷定為東晉的古墓,在林寨鎮興井小學修建校門時被發現,林寨向來流傳著千年古牆、千年古井、千年古巷的說法,只是一直沒有實物證明。“現在這個東晉古墓的出土,印證了這些傳說。”時任和平縣博物館館長陳子昂說。

可惜古墓內的文物並不多,且多成碎片,無法斷定墓主人身份。專家懷疑這個古墓被盜過。從挖出的墓磚、陶片、陶罐、鐵器等墓葬品來看,屬於東晉時期墓葬,距今約1700年。墓的結構較為簡單,沒有耳室、排水溝,只有甬道、前後室。從這座墓葬的大小和青磚的精美程度,考古專家判斷,墓主人家道較為殷實。

亂世烽火中一水旺百業

元至正九年(1349年),陳元坤率族人落居林寨。陳元坤是和平富坑人,沿浰江乘舟順流而下前往龍川縣城,途經位於當時龍川境內的林寨盆地時,見此處山川秀美,地勢開闊平坦,又得浰江水運之便,遂舉家搬遷至此,與當地黃姓等姓氏村民同住一處,是為林寨陳姓始祖(事見林寨石鎮村陳姓祠堂廈鎮堂重修碑)。經過600餘年,僅陳元坤之孫陳玉珊一房,就已傳下25代,在興井、石鎮村達5000餘人。

在水路尚是出行便捷方式的年代,林寨的繁盛時期,清末諸富戶大興土木,建築四角樓便是一景,另一個高峰時期大概出現在抗戰期間香港淪陷之後。身處粵北山區的林寨,成為大後方。大批來自潮汕港澳地區的人們,為躲避戰亂,擠在一艘艘貨船上奔赴林寨。至今,陳仰天和其他熱心志願者還在幫助潮汕阿公阿婆找尋離散數十年的潮汕家鄉和家人。

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激活了林寨的農工商貿業。當年的林寨,在鼎盛時期,曾有貨運帆船20多艘,小船不計其數;林寨碼頭貨船總運輸量達1300多噸,其中,載重過百噸的貨船就有3艘。

舊時林寨街市位於大嶺山下,依傍浰江,長約500米,街頭稱大興街,街尾叫大成街。1999年出版的《和平縣誌》載,林寨街形成於明末清初。至民國時期,街道建築面積達9284平方米。街門處設有閘口,街鎮內商鋪林立,當鋪、藥材店、鑲牙店、鐵匠鋪、刨煙店、染織廠、繅絲廠、縫衣社,一應俱全;約場公所、外商會館、耕牛交易市場、神壇文廟、戲臺球場等,秩序井然;造船廠、石灰窯、油坊、釀酒廠,散佈浰江兩岸。臨河商鋪多設有埠頭,供自家裝卸貨物之用。

此時的林寨,百業興旺,各個村落都憑藉自身的物產優勢,發展出各有特色的小農經濟。“上鎮村搓麻繩索,下樓村蘿蔔豆角,松仁下村劏豬上桌,橋背村撐船出角,坳頭村竹蔑唔使駁(唔使駁,不用接,不會斷之意),嚴村石灰作塋(很多的比喻),烏石村草蓆堆樓角,興昌村織布硬確確(很厚的意思),羅角石的草鞋人人著,下井村地主建樓閣,下鎮村最興賭博”,舊時林寨的一段民謠,正是對當時物產豐富、百業興旺的生動寫照。

和農耕文明時代所有的鄉紳、富賈一樣,富足起來的陳氏族人在祖居的鄉土上,建造起一座座既可光耀門庭,又能防範匪患、兵亂和洪災的莊園式城堡——四角樓。

林寨四角樓為客家傳統民居之一種。林寨的民居屬集中型村莊,一個村莊住著幾十上百戶人家,如上鎮、興圍、石鎮等村。這些四角樓大多興建於清末民初,最早的可追溯至林寨陳氏先祖陳元坤所生活的元朝。

因林寨地處浰江河畔,一方面既得水之利,但也遭水之害,因這一帶地勢較低,易受洪水淹浸,洪水經常會淹到民宅裡。因此,此處住宅牆體多采用石灰混小石子夯牆,富戶陳維夫、陳雲廷、陳襄廷等所建的高達

三四層的四角圍樓,均是石灰夯牆,十分堅固。無論是高門大戶,還是小門小戶,林寨的民居木閣上都會放一條木船,水淹到一定程度,人們就將船推下來,劃到安全之處。

謙光樓是林寨最有代表性的四角樓之一,由陳雲廷主持興建,民國四年(1915年)動工,民國十年竣工,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造價20萬銀元。內設11個天井、18個廳,共有324個房間,有水井2口,樓前餘坪200多平方米。8個門的門框用雕畫麻石條鑲嵌而成,堅實雅緻。門板均用堅厚的能防火防彈的枹桐木做成,加上4個閣樓設有瞭望窗,防匪防盜性能良好。

1949年4月,林寨解放,1949年6—7月,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曾在此樓駐紮辦公。“八字運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期間林寨區人民政府曾於此設倉庫存放沒收惡霸地主的財物。土地改革時,人民政府將此樓沒收分配給40戶貧下中農居住。直至1995年,謙光樓除有些設施損壞外,主體結構仍保存完好。

林寨保存較完好的四角樓,大多集中在興井村和石鎮村,有歷興圍、廈鎮圍等,其中廈鎮圍內有30餘棟四角樓,謙光樓便是較大的一處。圍內還保留有3個門樓。

在林寨感受傳統文脈

來到林寨遊覽的人會看到,當年這裡的主人們是那樣精心地裝飾他們的家宅,是那樣期望修德修身、福貽子孫。在林寨,通過處處滲透出來的鄉規民約和傳統文化,人們能體悟到鄉土中國裡的世道人心與日常生活。

潁川舊家是陳襄廷於民國十八年(1930年)修建的樓房,高三層,樓前有長25米、寬3米的天井,用於通風和採光。此樓最讓人生髮感想的,是屋內隨處可見的匾額、楹聯、各種浮雕。屋內有民國聞人譚澤闓、吳道鎔等人撰寫的書法。在其他四角樓裡,匾額、楹聯亦比比皆是。

2009年12月,河源市委、市政府指定林寨古村落為在河源召開的第23屆世客會參觀點。林寨古村落旅遊景區概念性規劃於2009年12月通過專家評審,2010年3月,林寨古村落保護開發首期工程啟動建設。

經過10年打造,林寨鎮已可謂廣東的網紅鎮,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各種名副其實的榮譽,也紛紛花落林寨:2008年,被列入首批廣東省古村落之一,認定為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2012年,獲“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稱號;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族優秀建築文化遺產古村”“中國民族優秀建築文化遺產旅遊目的地”稱號;入選美國集郵集團特別推出的“世界因你而美麗——魅力中國”美國郵票推選名單;林寨鎮林寨村於2016年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記者/凌麗

林寨古村为何能闻名全国?原来跟这条航运发达的河流密不可分林寨古村为何能闻名全国?原来跟这条航运发达的河流密不可分
林寨古村为何能闻名全国?原来跟这条航运发达的河流密不可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