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戰艦艇300萬噸,還需要幾年?

主戰艦艇300萬噸,還需要幾年?

有個段子大體是這麼說的:兩個年輕人都剛剛從學校畢業,一個家庭富有。其父給了他5個億先做點小生意練練手,結果這年輕人3年後個人資產頂峰曾經達到20億。另外一個家境困難。其父給他5元錢,這小夥拿這錢買了一幅勞保手套去工地搬磚,結果3年後個人存款達到了3萬元。應該說後一位年輕人的賺錢效率更高。3年後,資產是投入原始資本的6000倍。而第一位3年後的資產頂峰,只是投入原始資本的4倍。兩者差距1500倍。那麼為何是人都知道,這兩個畢業生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肯定有天壤之別呢?這就在於2者存量資產的規模本身有巨大的差距。存量資產的大小,在軍事和國家戰略上同樣影響巨大。比如現在的俄羅斯,經濟規模和西班牙不相上下。但是誰都知道俄羅斯和西班牙明顯不是一個檔次的國家。這就在於,雖然現在的俄羅斯,經濟年產出和西班牙幾乎一樣。

但是西班牙卻沒有俄羅斯所具備的,靠蘇聯時代留下來的世界最大的陸地國土面積;以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核武器庫存。正是憑著這兩樣資產,當今的俄羅斯才能靠以進入不了世界前十的經濟產出,仍然在全球發揮一流大國的影響力。同樣道理,美國仍然是世界公認的第一強國。這和今天的美國,仍然有十幾艘超級航母,70多艘核潛艇,80艘神盾和1000架大型飛機的軍事存量資產有相當大的關係。瀚海狼山認為說來說去,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在說同一個事情。這就是除了當今的能力和潛力,要比較個人和國家的實力,還要看另外2個字,這兩個字就是“家底”。用經濟術語說,就是存量資產的規模。歷史上稱雄全球海洋的大英海軍在最鼎盛的時刻,海軍總噸位大約到了250萬噸以上。當時的最大挑戰來自剛剛崛起的德國。

主戰艦艇300萬噸,還需要幾年?

雖然德國工業的產能和技術水平,經過二次工業革命上升的很快,但是英國的工業基礎仍然強大。面對德國無畏級戰艦的建造,英國海軍提出了2比1的目標。也就是德國新建造1艘主力艦,那麼英國海軍應該立即建造2艘。這個政策導致1戰爆發時,英國海軍在戰列艦上保持68比40的優勢,在戰列巡洋艦和巡洋艦上也保持9比4的優勢。到1916年5月的日德蘭大海戰,英國出動作戰主力125萬噸,德國只能出動66萬噸,不到對手的一半。雖然英國在此戰中損失了15萬噸以上,遠遠大於德國的5.6萬噸的損失,但是在戰略上仍然把德國艦隊堵在了港口內,在戰略上取得了勝利。

到了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是舊日本海軍主動偷襲珍珠港引發。舊日本海軍在最鼎盛時期,也沒有超過200萬噸。而美國人被激怒後,在二戰結束前,海軍噸位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1000萬噸以上,不過這是世界大戰的刺激造成,很多艦船都是用民船臨時改造湊數的,戰後很快就回爐鍊鋼了,而到了今天,美國國內早就沒有二戰期間那麼強大的造船能力。不過美國海軍的存量資產仍然龐大。到1988年,冷戰結束前,蘇聯海軍的總噸位超過了348萬噸,美國海軍在1988年大約有390萬噸。到今天,美國海軍的正式官方口徑認為還有主力艦353萬噸,仍然遙遙領先。而如今的俄羅斯海軍已經不到90萬噸,早就不復當年。從以上數字可見,海軍噸位超過200萬噸,就初步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實力。要真正成為世界級超強,讓各類矛盾和絆腳石迎刃而解,300萬噸是一個大門檻。

美國海軍現役主力艦噸位合計有353萬噸,加上100多萬噸的補給艦隊,實際上還有450萬噸。如果算上某東亞反潛支隊,合計總噸位仍然有500萬噸。但是由於預算壓力和大量航母、核潛艇和神盾的服役年限已經接近或超過了35年。目前美國海軍真正活躍在全球的艦隊,實際不到120萬噸。即使突發大戰,在3個月內可以動員開出來的艦船總噸位也不會超過250萬噸。

主戰艦艇300萬噸,還需要幾年?

而誰誰家在未來5年內,會全部退役服役年限在30年以上的艦艇。這樣幾乎所有水上水下的總噸位,基本可以隨時全部動員。雖然有哥倫比亞級核潛艇、伯克3以及福特級等大項目全面鋪開,未來20年內,美國海軍平均每年可以下水新艦在10萬噸左右。每年新服役噸位不會超過6萬噸。而未來同時期,美國海軍每年需要退役的艦船噸位會越來越大,基本和新服役噸位相互抵消。因此美軍未來15年內,可動員250萬噸的最大能力基本保持不變。

誰誰家未來10年可確保每年新下水噸位在25萬噸以上。平均年服役噸位在15萬噸以上。而每年退役舊艦不超過2萬噸。這樣幾乎每年都可新增15到20萬噸的總噸位。10年內總噸位超過300萬噸,在周邊實力上看齊超級大國,甚至局部領先,是可以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