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華為的行業地位和實力

本文試圖從多個方面全面觀察一下華為在行業方面的表現,以便進行相對客觀的評價。文中可以看到,華為多個方面稱得上強,個別領域堪稱超強,但也有領域比較弱。

企業營收(較強):

華為營收額2018年世界百強(72位),科技企業中世界第八:華為在2018年營收達到721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9.5%,營收總額相當於騰訊的2倍,約為阿里巴巴的3倍。

論華為的行業地位和實力

美國《財富》2018年世界500強排名中,華為位列72位,而71位正是很多人崇拜得不得了的微軟,營收相差無幾。

論華為的行業地位和實力

而在全球科技公司中排名中華為處於第八位,蘋果第11,三星電子12,AT&T20,谷歌52,波音64,西門子66、微軟71,華為72,博世78,日立79,戴爾93,索尼97,英特爾146,LG178,Facebook274,甲骨文302,諾基亞457,愛立信500

不僅如此,華為在2019年上半年繼續高歌猛進,排名來到了61位從這份榜單上我們看到,華為超過了好幾個我們曾經認為不可逾越的對手,比如波音,比如西門子,距離微軟依然是一步之遙。

論華為的行業地位和實力

營收能進全球100強,科技企業前十,並且接近微軟,應該講是比較好的表現了,但是與蘋果相比差距還比較明顯,所以只能給較強評價。

行業競爭力(通訊設備超強,終端較強):

有人說華為主業不是手機業務,那麼華為的主業通訊設備製造(移動,固網,光傳輸等)到底是個什麼實力?下圖是世界通訊設備市場份額情況,華為2014年份額超過愛立信以後,就再也沒被追上過,而且已經接近愛立信的兩倍之多。

論華為的行業地位和實力

要說明的是,愛立信之前一直是通訊設備製造老大,為什麼這個圖裡面諾基亞反而超過愛立信了呢?這其實不是原來的諾基亞移動通訊部門(諾基亞手機已被微軟收購),這是2018年時諾基亞西門子公司收購了阿爾卡特朗訊公司,變成了四家以前讓我們只能仰視公司的合體可以稱作新諾基亞。但是就算是四大合體,也僅僅超過了愛立信,市場份額還是被華為碾壓差不多一倍,在華為主業方面,沒辦法,只能給予超強評價。

華為手機出貨量在2018年成功超過蘋果位列第二,儘管國內很多網友在手機方面引導了很多爭議,不過世界出貨量前三的手機廠商,可以稱為強。

論華為的行業地位和實力

但是因為美國的打壓,華為終端還在出貨量估計大受影響,2019年底是否能夠守住第二的位置還有待觀察,同時,鴻蒙系統的生態尚未建設完整,生態上相對還比較弱,所以綜合來看給予終端產品較強評價。

科技實力(很強):

華為研發投入排名全球第五,超過了英特爾和蘋果:

論華為的行業地位和實力

榜單top5,韓國三星電子以134.37億歐元研發投入位居第一,之後依次是美國谷歌母公司Alphabet(133.88億歐元)、德國大眾(131.35億歐元)、美國微軟(122.79億歐元)和中國華為(113.34億歐元)

投入高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華為專利申請數量搖搖領先,排名世界第一位。這是國際專利PCT申請量統計,一般國際專利因為申請難(歐洲專利局美國專利局可不是吃素的),專利維護費用高(每年給專利局交費),因此一般企業都申請真正對自己有利的專利,專利質量普遍較高,是企業科技全球競爭力的有效體現。

論華為的行業地位和實力

從圖中看到,華為2018年以5405件領先第二名2812件接近一倍。同時超過了第三名Intel和第四名高通的一倍以上。

但也有日本媒體指出,華為提交的專利中只有21%(1100件)是“高質量創新”,相比之下,排名第三和第四的英特爾和高通分別擁有32%(750件)和44%(1058件)的“高質量創新”專利。先不說日本人的標準靠不靠譜,就算這樣來算,高質量專利絕對數據,華為還是第一。

另外,華為還在5G,芯片設計,操作系統,光傳輸,光伏逆變器,民用超算等方面均有很強的實力,並且在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方面也有所建樹。但是前幾天量子計算被谷歌領先了,當然,要求華為對抗所有高科技企業不現實。如果只限定在華為的主流通訊業務範圍內,華為科技實力很強。

美國代言(超強)

美國舉國之力打壓,甚至拉上一群盟友進行群毆,華為則各種騷操作頻出,打壓半年依然堅挺,好像還能繼續堅挺下去,只是受了些小傷並未傷筋動骨。

頂住美帝打壓而不示弱,特朗普代言,這方面給華為超強,不接受反駁,有意見請反饋給特朗普同學。

論華為的行業地位和實力

盈利能力(弱)

華為美中不足就是盈利能力不盡人意,因為充沛的資金是研發未來技術的基礎,盈利能力也是實力的表現,下邊看一下全球十大盈利能力最強的科技公司:

1、蘋果(APPLE) 595.31億美元 美國

2、三星電子 398.952億美元 韓國

3、谷歌 307.36億美元 美國

4、臉書 221.12億美元 美國

5、英特爾 210.53億美元 美國

6、微軟 165.71億美元 美國

7、美光科技 141.35億美元 美國

8、海力士 141.254億美元 韓國

9、阿里巴巴 130.944億美元 中國

10、臺積電 120.439億美元 中國臺灣

而華為2018年淨利潤593億元,大概相當於83億美元;相比較騰訊淨利潤為774億元,相當於109億美元。

可見,華為的盈利能力確實不足,綜合利潤率只有8%左右。而美國的各大科技公司,簡直是賺錢機器。這方面給華為較弱的評價。

綜述:多個領域強大,個別領域超強,但同時也有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