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在“黑”老师,是老师的师德降低了吗?

我就是静jingg


这个问题提出了我想说的话,其实大多数的老师是尽职尽责的,只是因为这个群体太庞大,加上历史原因和教育发展的参差不齐,素质也是良莠不齐,难免有些素质底下的人混入教师队伍,导致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

每个群体都有好人和坏人,教师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社会职业,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看待老师既不要到有色眼镜,也不要用放大镜;遵重事实,不要动不动就扣帽子,贬低整个教师队伍。

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四方面:

1.社会培训机构为了通过市场宣传抬高自己,而恶意贬低教师队伍。想考一下你会知道,现在比较炒的比较火的”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要传统教学,提倡素质教育课堂“,”快乐教育,让孩子玩中学“,”从不打骂学生,要理解感化“。你觉得这些提法的真正受益者是谁啊?

2.教师整体的良莠不齐,加上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工资福利一系列政策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师群体思想波动,容易衍生一些负面情绪和行为。

3.媒体和舆论的推波助澜,扩大了事态的影响,不好的事说的太多,更让家长和学生质疑教师和学校。甚至还成为一些家长手里的武器,肆意要挟学校和家长,以谋求不当利益。

4.教育行政部门的不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把好教师入口关;行政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不考虑内在原因;处理问题习惯于息事宁人,拿着老师开刀,平息社会舆论;制度的执行过于命令化,习惯于一刀切。


大雷教育杂谈


不是说谁黑老师,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西北农村八十年代的小学老师确实没有什么知识,我上小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就是因为我的一个老师在我四年级的时候刺伤了我的童心,从那以后我没有了笑容。变的不敢在公共场合说笑,记的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玩的非常开心,上课铃响了我还笑哈哈的,这个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嘴张的像烧熟的羊头”当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对这个老师这辈子我记忆犹新,后来成年后我学习了《发展心理学》才得知是这位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这位老师就是曾经天祝县赛什斯镇下古城小学校长钱永秀。


新媒体运营刘复栋


“用事实说话”。这是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开场话。就用“用事实说话”,说两件事,让网友评论“谁在黑教师”。

一年前,上海市三甲仁济医院,一名专家与患病者发生肢体接触。患者报警,警察到现场处置,专家医生不太配合,警方采取传讯方式,要其到派出所接受调查。专家采取击警行为抗拒,警方动用铐子铐住专家双手,带派出所调查。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中国医协,中国政法网都发声,现场视频社会传抪舖天盖地,众说纷纭,观点博弈……。就在此时此刻,专家医生发声:我不太熟悉治安调查程序,头脑有点发热……。紧接着当事警察发音:我们在这个事件过程中也有不妥之处……。一场刀光剑影的事件就这样消声灭迹。

再说还在热议的“打师案”。常某打二十年前教过他的张老师。其视频被他人转发到社会。这个打师案虽然事出有因,常某理所当然要受到法律惩治。事件发生后,谁在给这个事件推波助澜?前面部分不说了,就说一下这个打师案已经进入法律程序,网友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情况是:这个常某“灭师忘祖”,要用极刑,他的父亲妻子都不是个好东西……。一审宣判后,又是什么判轻了,不能教育人,他还申诉,判他个把牢底座穿……。当有网友寻问张老师为什么一直不露面?马上就会受到攻击性指责。特别是常某请周律师当二审辩护律师,又是“姓周的得了多少钱,姓周的想出名想疯了……把个周律师骂得“狗血淋头”……。还有”常某的父亲还申诉吗”?”教师节还代替儿子向张老师道歉吗”……等等。

网友们,只要你细心看一看,点击一下发声人的网名,你就知道是谁把打师案的舆情推向“一边倒”?是谁在舆情上煽骄情和傲慢?

再回过头,看一看上海市医生与病人和警察的纠纷为什么会很快“销案”?打师案为什么至今仍不能消停?原因何在?

以上叙述,似乎文不对题。没有回答“有些人黑教师,教师的师德降低了”?的提题。网友们:还需要解答吗?!


木易拙见


现在有些人在“黑”老师,喜欢对老师的一举一动指指点点,我觉得这是对师德的一种监督,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与发展,这种“黑”老师的行为是有存在必要的。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老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但那些被“黑”的老师们是否都符合要求。

爱国守法。爱国守法要求老师要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的职责权利。

但是在面对一些班级差生在考试会影响到班里的平均分时,对学生进行劝退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教育法》,是否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爱岗敬业。老师应该勤恳敬业,乐于奉献,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但一些老师让学生改作业,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失去耐心,放弃教育,听之任之的行为是否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关爱学生。老师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更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但在面对屡教不改,表现不良的学生时,那种失去理智,严厉惩罚的行为是否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

为人师表。老师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尊重家长,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但教师节光明正大收取学生礼物,课后开设辅导班时是否有损高尚情操。

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老师应该因材施教,诲人不惓。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但唯分数论英雄,以分数作为排位置的标准时,是否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公平对待。

终生学习。老师应该勇于探索创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但有的老师似乎只注重对学生的督促,却忘记了自己也应该学习。

总之,对于“黑”老师的行为,一方面是群众对老师的监督,一方面老师应该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我自己也一定会接受监督,不断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高老师谈教育


确实有老师师德败坏的现象,谈不上“黑”。

第一:老师辱骂体罚现象早某些地区还比较严重。

如录音笔事件中的老师,连续辱骂学生几十天;

辅导机构老师打骂学生,让学生下跪;

幼儿园老师把孩子关小黑屋等等

这些都是网上报道出来的,确实存在的。

第二:老师有偿补课依然存在。

虽然国家一直在禁止,但由于老师数目庞大,再加上有需求有市场,所以不可能完全禁止,各地应该都还存在。


当然造成当今大家认为师德下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网络的发达。

过去应该也有,但网络不发达,传播速度没有这么快,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现在网络发达了,只要一出事,全国人民立刻就知道了。不是师德败坏的增加了,而是我们知道的多了。

第二:媒体的推波助澜。

由于大家越来越重视教育,重视孩子,所以有关老师的负面信息都能第一时间占据热搜。只要已出现类似事件,媒体都会大肆渲染,为了阅读量,为了曝光率,一些标题党更是用一些夸大词语,唯恐天下不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老师形象败坏,媒体至少起了一半的作用。


第三:经济飞速发展与金钱至上思想。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金钱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人崇尚金钱,每天媒体都在报道各个富豪的成功之路,以及各种毒鸡汤。如

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原则并不丢人,丢人的是没能卖一个好价钱。

我们所咒骂的那些到的败坏的人,其实不过是直接或者间接损害了我们的利益。

没有钱包的充实,哪有内心的宁净,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

没钱没事业的人,才有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等等太多了。

这种社会大环境,老师们怎能独善其身,补课挣钱,在他们看来也算是用劳动换取收入吧。

第四: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

实际过去的老师也打骂学生,70后、80后哪个孩子没被老师打骂过。但那时的家长都能接受,孩子挨老师打了,是不敢告诉家长的,因为一说,换来的又是一顿打。

现在不同了,孩子知道,只要告诉家长,家长一定会替她(他)撑腰,所以会夸大其词形容自己在校所受的委屈,以换来家长更多的疼爱。

我们的家长教育观念已完全改变。一边奢望孩子出人头地,对老师寄予厚望;一边因为独生子女,对孩子又宠爱有加。最流行的话就是:孩子是我自己的,只能自己打,别人是没有权利打一下的,那怕他犯错,那怕他再恶劣,其他人都无权教训,老师也不行。

这种对老师的两个极端要求让现代的老师战战兢兢,每天如履薄冰。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偶尔不小心碰到了,批评了孩子,可能又被大肆渲染了。

老师整体来讲不是师德下滑了,是我们的整个社会,我们的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目前的老师大多数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一边要把孩子都教出好成绩,一边还得和颜悦色,不敢发一点脾气。孩子们那么多,谈何容易?

也许某一天,我们的教室只有一二十个孩子,我们的老师工资待遇上去了,地位上去了,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学上。我想家长的这种要求也许都可以满足,但是目前,老师们尽力吧!只能是尽力!


人生如梦LLH


我说啊,不要怪别人,不要怪家长更不要怪学生,照照镜子,整整衣冠,理理云鬓,把自己拾掇成像样的人民教师,忠诚於党的教育事业,处处为人师表,潜心教书育人。我想鲜花会有的,掌声也会响起来的。

待您桃梨满天下,成就传四方时,收获得岂止是鲜花,掌声,收获的是祖国的赞许,人民的喝采!

请允许我由衷地道一声:老师,你好!


原名红雨随心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被冠以“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一个普通的群体,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至高无上的光环下,当然就是高要求了。社会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完美的理想主义:甘为人梯,为人师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甘于清贫等等,总之,教师就是道德的化身,不能有瑕疵,这是近乎圣人的标准了。这些标准本身无可厚非,因为教师这一职业,承担的就是教书育人的职责。但是老师是人,不是神,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师德要求的行为。当这些行为与人们内心中的教师职业认识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家的不满就产生了,于是各种“黑”老师的言论就出现了。

近年来,人们对老师的不满,主要是认为老师的道德出现了滑坡,我梳理了一下,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有偿补课、收受礼物、吃拿回扣、体罚学生。其他方面也有很多,但是这些是诟病最多的。那么这些失德的行为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看看有偿补课。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求财富成为了全社会的主流,拜金主义盛行,用“物欲横流”来形容当今社会并不为过。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想独善其身,不受冲击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于是有些老师不满于现状,想通过知识变现,改变一下生活,毕竟教师的待遇在现阶段还不高,正好家长也有这个需求。所以说,有偿补课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其次看看收受礼物。中国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是人们沟通情感的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一些家长为了让老师对孩子“特殊照顾”,不惜变着法子给老师送礼。贪小便宜是很多人的通病,有些老师也有这种心理,这些老师无法抵住诱惑,于是收礼的陋习也就出现了,有些老师甚至主动向家长索要礼物。老师收受家长的礼物是不对的,向家长索要礼物更可耻,但变着法子给老师送礼的家长,内心同样是龌蹉的!收受礼物现象的产生除了老师个人因素外,家长也是重要的推手。

再次看看吃拿回扣。教师吃拿回扣主要是体现在给学生推荐购买课外辅导书方面。很多家长认为,老师在这件事上拿了不菲的回扣,对老师推荐购买辅导书的做法非常反感,也经常以此为由投诉学校或者老师。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丢掉了老师的形象,我觉得真不值。可是这个也是很矛盾的,老师推荐购买教辅书,有利于进行统一的练习和讲解。现在禁止了,家长自己还是会给孩子买教辅书的,买回来的教辅书五花八门,老师无法进行统一的练习和讲解,作用并不大。

最后看看体罚。体罚学生,也是被认为没有师德的表现。《教育法》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育是需要惩戒的,惩戒算不算体罚,教育法没说。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对学生违纪行为进行惩戒时,往往被当做体罚处理,老师少则挨批,重则开除。体罚的发生,往往是出自于对学生违纪惩戒的需要。

综上所述,把教师行业出现道德滑坡的责任都归咎于教师个体的身上,并不客观合理,社会因素在背后推波助澜是客观存在的。师德水平的提高,需要老师自身的反省,也需要社会的反省。


泥巴驿站


孩子累不累?那么多跳楼的,抑郁的,为什么?

好好的活蹦乱跳的娃,初中就已经二目无神了,双眼空洞了,黯淡无光了。

为什么?孩子们思想、身体都被掏空了!都不是人了,行尸走肉了!班级里面全是大眼镜,小眼镜,望远镜,太阳一照亮晶晶,这就是你们所说的教育?

等长大了,又跟这些孩子要思想,要交际,从小就已经扼杀了,你跟她要这要那,你以为他是超级飞侠吗?

你看看那课本吧,那家伙的,一书包,孩子背都弯了。

你看那考试题吧,除了本专业人士能做出来,非专业人士根本做不出来。

考数学把孩子当数学家的考,考语文你把孩子当语文专家来考,考物理你把孩子当爱因斯坦来考,你们觉得这样,真的好吗?

见过变态的,没见过这么变态的教育,没见过这么变态的考试制度。

1个孩子,身兼6~8个专家身份,数学家,语文家,外语家,政治家,历史家,地理家,生物家,自然家,科学家!

你妹的!把所有学校的老师、校长甚至教育局的人全部拉出来,门门都给我考,别说考满分考个合格试试,哪个能做到?

老师是很轻松的,1个老师才1门课,孩子呢??1个孩子得8门课!老师是人,孩子就该是驴吗?

知识对老师来说还是旧知识,他自己上课还打怵呢;对孩子来说全是新知识,更不得打怵?我就问问你们,有没有点人性?

好好的孩子当牲口对待,美名其曰为了选精英~

选了40年了,没选出一个诺贝尔来,精英在哪里,拉出来溜溜?

口口声声的教育改变命运,一个大学生出来连工都打不着,老师都是强迫学生签订虚拟的就业合同才给发毕业证,这就是我们的教育?

报告上写的那个好,这个就业率多少多少,那个就业率多少多少,弄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什么用?

有几个考试精英改变了命运?俞敏洪吗?没有高考制度,俞敏洪算个毛线球?

不就是走高考制度的投机路线,瞄准高考分数线,培养一批高考机器吗?他那个新东方也算个教育?不就是趴在高考制度下喝血的渣渣吗?

我就纳闷了,考试为什么不考书本上的东西?不考书上的东西为什么发这些书?

这个时候,有的老师上蹿下跳,急不可耐的要说:这是考试孩子应用能力,要有点难度。考你妹呀?说好的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还没过关呢,还没到应用的时候,你让他应用?

你以为他计算机呢?计算机还有断电时候呢,何况是个人?

应用题也就罢了,简单应用就得了呗,非要搞那么多花花绕,基础都没打好,绕你妹的18道弯,不得把孩子绕迷惑了?

课本书上的不考,考辅助资料上面的,这是什么意思?为的就是卖辅助材料?

课上讲的不考,考课外的,为的就是补课赚钱?

所以,考试制度是祸根,教材太厚是祸根,题海战术是祸根,贪心不足是祸根。

整个教育体系如此,不学也罢,真心替这些孩子着急。

这种条件下,居然还恬不知耻的跟家长要惩戒权,惩戒你妹呀?咱们要点脸行不行?是可忍孰不可忍?你真以为孩子就是牲口呢?

要说你真培养出诺贝尔来了,哪怕有一个也算,真培养出一个像模像样的发明家来也算,惩戒下孩子可能我们还认,什么事情都没干出来,脾气还越来越大,甚至还迷恋上权利来了,还要什么惩戒权,官瘾怎么那么大呢?是不是将来还要杀人权呢?害臊不害臊,还要脸不要脸?

要说惩戒权,只要是搞教育的,应该首先对着镜子自己抽自己的大嘴巴子,自己干的那点怂事儿没干好,还怪孩子?先惩戒自己,使劲抽,抽完了好好清醒清醒,你再想想要不要惩戒权。


能量创世宇宙宗师


个别老师的道德底线下降,导致人们对教师的印象一落千丈,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第二,现在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些人由己及人,自己是什么样的,将其他人也想象成什么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第三,一些不良媒介的恶意炒作,唯恐天下不乱。当然也有极个别教师的道德滑坡,而这种情况,在各行各业都有,没必要单拿老师说事。不知这些恶意炒作老师的人,想达到什么目的,是将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彻底抹黑,还是要达到更加不可告人的目的,将我们的教育拖到万劫不复的地位。还是看见老师的社会地位有一点点气色,就心里难受,要将老师打回到文革时期 才肯罢休。有些人总觉得老师好欺负,钱好挣,假好多,不给老师找点事就不舒服。所以动不动就拿老师说事,好像老师都欠他什么似的。而真实情况怎样,只有老师知道。如果实在不行,你也可以改行作一回老师,试一试,你就知道真实的老师状况了。


130102197303210670


《高考一小步,教育一大步》

郝峰涛

人的成长规律决定高考形式,而非高考决定人的成长。

一个小问题:A生数学100、语文50;B生数学90、语文90,谁更具潜能?这不是一个分数多少的小问题,而是一个人才观念的大问题。

我们的社会、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认定B生为优秀人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所以一位小学校长就敢这样说:“我这里没有天才,我只要考试的分数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应试困境!钱学森老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钱老希望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一个孙子,胜过千万赵括。

A生具有优科(数学)优势,B生具有均科(均衡)优势,这两种不同的优势,哪一种最具潜能?

论一:天才优于专才,专才优于全才,全才只能算是个人才。植物有顶端优势,才成其高;动物也各有本领,故能生存。再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专才,而非全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论二:专才(优科)的成功在于他们努力建设自我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和专业高度,而所谓的全才(均科)其实是被误导的无兴趣、无方向和无高度的三无产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长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专业发展。

论三:孩子们各有天赋,在发展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优势,这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也是专才成长、优科发展的内因外果。而全面均科发展,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发展的人才策略。

论四:人是以“中心”发展为模式,即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发展,进而带动相关或相近学科的学习,而强迫性均科发展实际是去“中心”化,知识学会了,但是孩子的“中心”却丧失了,最后连同兴趣、方向和高度一块埋葬。

所以,专才(优科)的人才发展观是优于现代教育中盛兴的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天才源于自觉,专才源于兴趣,全才源于误导,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是扼杀天赋、迷失兴趣的祸首。

教育要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鸭式和应试观,要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要给天才、专才(优科)更大的成长空间!

高考的一小步,将是教育的一大步!

一,高考是指挥棒,要从“均科固定文理制”向“优科自选建构制”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

二,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自选1-3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其余参试科目作为参考,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方向和高度。

三,学生优势学科的不确定性、可改变性和学科组合的复杂性,有利于打破教育功利和学科固化,弱化家长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竞争有限的职位,更是创造全新的事业,唯有去培养孩子的兴趣、方向和高度,这是复兴的希望。

荒原开蹊径,枕草待晓钟。

十年心酸梦,只为此文生。

 

优科专才的佐证:

1,苏霍姆林斯基: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给教师的建议》(第69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版)

2,偏科的普遍性,不是坏事,是优科的普遍存在。所谓的天才,只是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

3,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优势为中心的存在:他们博览群书,皆以优势为中心,而非漫无边际的学习知识。

4,民国大师的特点:偏科偏文(胡适、钱钟书、季羡林、吴晗等数学很不理想);学历低(齐白石,启功,巴金,华罗庚,沈从文,梁漱溟等),在那个教育贫乏的时代却涌现了大量的人才,优科自学是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教育应该从中汲取力量。

5,爱因斯坦:所谓教育,是忘却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6,许多伟大的人物,成绩有时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龄发现方向后,才奋发有为:牛顿、托尔斯泰、冯特、丘吉尔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与其“拔苗组长”,不如静待“雨后春笋”。

7,2012诺奖莫言,小学五年级辍学: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8,2014诺奖中村修二,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9,……我们心中都能感觉到教育中的问题,除了无能为力,还剩下死不悔改!人才观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转变,教育模式的改革,纵然任重道远,也当砥砺前行。

致敬:你我只是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若觉此文不错,请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