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些人在“黑”老師,是老師的師德降低了嗎?

我就是靜jingg


這個問題提出了我想說的話,其實大多數的老師是盡職盡責的,只是因為這個群體太龐大,加上歷史原因和教育發展的參差不齊,素質也是良莠不齊,難免有些素質底下的人混入教師隊伍,導致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

每個群體都有好人和壞人,教師也就是一個普通的社會職業,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看待老師既不要到有色眼鏡,也不要用放大鏡;遵重事實,不要動不動就扣帽子,貶低整個教師隊伍。

這個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四方面:

1.社會培訓機構為了通過市場宣傳抬高自己,而惡意貶低教師隊伍。想考一下你會知道,現在比較炒的比較火的”教師課上不講,課下講“,”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不要傳統教學,提倡素質教育課堂“,”快樂教育,讓孩子玩中學“,”從不打罵學生,要理解感化“。你覺得這些提法的真正受益者是誰啊?

2.教師整體的良莠不齊,加上績效考核、職稱評聘、工資福利一系列政策的負面影響,導致教師群體思想波動,容易衍生一些負面情緒和行為。

3.媒體和輿論的推波助瀾,擴大了事態的影響,不好的事說的太多,更讓家長和學生質疑教師和學校。甚至還成為一些家長手裡的武器,肆意要挾學校和家長,以謀求不當利益。

4.教育行政部門的不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沒有把好教師入口關;行政管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不考慮內在原因;處理問題習慣於息事寧人,拿著老師開刀,平息社會輿論;制度的執行過於命令化,習慣於一刀切。


大雷教育雜談


不是說誰黑老師,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西北農村八十年代的小學老師確實沒有什麼知識,我上小學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是一個非常活潑開朗的,就是因為我的一個老師在我四年級的時候刺傷了我的童心,從那以後我沒有了笑容。變的不敢在公共場合說笑,記的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我們幾個同學玩的非常開心,上課鈴響了我還笑哈哈的,這個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我“嘴張的像燒熟的羊頭”當時全班同學鬨堂大笑,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對這個老師這輩子我記憶猶新,後來成年後我學習了《發展心理學》才得知是這位老師影響了我的一生。這位老師就是曾經天祝縣賽什斯鎮下古城小學校長錢永秀。


新媒體運營劉復棟


“用事實說話”。這是央視《焦點訪談》欄目的開場話。就用“用事實說話”,說兩件事,讓網友評論“誰在黑教師”。

一年前,上海市三甲仁濟醫院,一名專家與患病者發生肢體接觸。患者報警,警察到現場處置,專家醫生不太配合,警方採取傳訊方式,要其到派出所接受調查。專家採取擊警行為抗拒,警方動用銬子銬住專家雙手,帶派出所調查。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中國醫協,中國政法網都發聲,現場視頻社會傳抪舖天蓋地,眾說紛紜,觀點博弈……。就在此時此刻,專家醫生髮聲:我不太熟悉治安調查程序,頭腦有點發熱……。緊接著當事警察發音:我們在這個事件過程中也有不妥之處……。一場刀光劍影的事件就這樣消聲滅跡。

再說還在熱議的“打師案”。常某打二十年前教過他的張老師。其視頻被他人轉發到社會。這個打師案雖然事出有因,常某理所當然要受到法律懲治。事件發生後,誰在給這個事件推波助瀾?前面部分不說了,就說一下這個打師案已經進入法律程序,網友們看到了一些什麼情況是:這個常某“滅師忘祖”,要用極刑,他的父親妻子都不是個好東西……。一審宣判後,又是什麼判輕了,不能教育人,他還申訴,判他個把牢底座穿……。當有網友尋問張老師為什麼一直不露面?馬上就會受到攻擊性指責。特別是常某請周律師當二審辯護律師,又是“姓周的得了多少錢,姓周的想出名想瘋了……把個周律師罵得“狗血淋頭”……。還有”常某的父親還申訴嗎”?”教師節還代替兒子向張老師道歉嗎”……等等。

網友們,只要你細心看一看,點擊一下發聲人的網名,你就知道是誰把打師案的輿情推向“一邊倒”?是誰在輿情上煽驕情和傲慢?

再回過頭,看一看上海市醫生與病人和警察的糾紛為什麼會很快“銷案”?打師案為什麼至今仍不能消停?原因何在?

以上敘述,似乎文不對題。沒有回答“有些人黑教師,教師的師德降低了”?的提題。網友們:還需要解答嗎?!


木易拙見


現在有些人在“黑”老師,喜歡對老師的一舉一動指指點點,我覺得這是對師德的一種監督,有利於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建立與發展,這種“黑”老師的行為是有存在必要的。

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要求老師要愛國守法,愛崗敬業,教書育人,關愛學生,為人師表,終身學習,但那些被“黑”的老師們是否都符合要求。

愛國守法。愛國守法要求老師要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的職責權利。

但是在面對一些班級差生在考試會影響到班裡的平均分時,對學生進行勸退的行為是否違背了《教育法》,是否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

愛崗敬業。老師應該勤懇敬業,樂於奉獻,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但一些老師讓學生改作業,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失去耐心,放棄教育,聽之任之的行為是否是一種不負責的表現。

關愛學生。老師應該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更不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

但在面對屢教不改,表現不良的學生時,那種失去理智,嚴厲懲罰的行為是否是對學生的一種不尊重。

為人師表。老師應該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尊重家長,廉潔奉公,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但教師節光明正大收取學生禮物,課後開設輔導班時是否有損高尚情操。

教書育人。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老師應該因材施教,誨人不惓。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但唯分數論英雄,以分數作為排位置的標準時,是否是對學生的一種不公平對待。

終生學習。老師應該勇於探索創新,努力學習,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但有的老師似乎只注重對學生的督促,卻忘記了自己也應該學習。

總之,對於“黑”老師的行為,一方面是群眾對老師的監督,一方面老師應該引以為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於我自己也一定會接受監督,不斷努力,做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高老師談教育


確實有老師師德敗壞的現象,談不上“黑”。

第一:老師辱罵體罰現象早某些地區還比較嚴重。

如錄音筆事件中的老師,連續辱罵學生幾十天;

輔導機構老師打罵學生,讓學生下跪;

幼兒園老師把孩子關小黑屋等等

這些都是網上報道出來的,確實存在的。

第二:老師有償補課依然存在。

雖然國家一直在禁止,但由於老師數目龐大,再加上有需求有市場,所以不可能完全禁止,各地應該都還存在。


當然造成當今大家認為師德下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網絡的發達。

過去應該也有,但網絡不發達,傳播速度沒有這麼快,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現在網絡發達了,只要一出事,全國人民立刻就知道了。不是師德敗壞的增加了,而是我們知道的多了。

第二:媒體的推波助瀾。

由於大家越來越重視教育,重視孩子,所以有關老師的負面信息都能第一時間佔據熱搜。只要已出現類似事件,媒體都會大肆渲染,為了閱讀量,為了曝光率,一些標題黨更是用一些誇大詞語,唯恐天下不亂。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老師形象敗壞,媒體至少起了一半的作用。


第三:經濟飛速發展與金錢至上思想。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金錢成了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人人崇尚金錢,每天媒體都在報道各個富豪的成功之路,以及各種毒雞湯。如

出賣自己的靈魂和原則並不丟人,丟人的是沒能賣一個好價錢。

我們所咒罵的那些到的敗壞的人,其實不過是直接或者間接損害了我們的利益。

沒有錢包的充實,哪有內心的寧淨,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

沒錢沒事業的人,才有時間去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等等太多了。

這種社會大環境,老師們怎能獨善其身,補課掙錢,在他們看來也算是用勞動換取收入吧。

第四:整個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

實際過去的老師也打罵學生,70後、80後哪個孩子沒被老師打罵過。但那時的家長都能接受,孩子挨老師打了,是不敢告訴家長的,因為一說,換來的又是一頓打。

現在不同了,孩子知道,只要告訴家長,家長一定會替她(他)撐腰,所以會誇大其詞形容自己在校所受的委屈,以換來家長更多的疼愛。

我們的家長教育觀念已完全改變。一邊奢望孩子出人頭地,對老師寄予厚望;一邊因為獨生子女,對孩子又寵愛有加。最流行的話就是:孩子是我自己的,只能自己打,別人是沒有權利打一下的,那怕他犯錯,那怕他再惡劣,其他人都無權教訓,老師也不行。

這種對老師的兩個極端要求讓現代的老師戰戰兢兢,每天如履薄冰。但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偶爾不小心碰到了,批評了孩子,可能又被大肆渲染了。

老師整體來講不是師德下滑了,是我們的整個社會,我們的家長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目前的老師大多數真達不到家長的要求,一邊要把孩子都教出好成績,一邊還得和顏悅色,不敢發一點脾氣。孩子們那麼多,談何容易?

也許某一天,我們的教室只有一二十個孩子,我們的老師工資待遇上去了,地位上去了,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學上。我想家長的這種要求也許都可以滿足,但是目前,老師們盡力吧!只能是盡力!


人生如夢LLH


我說啊,不要怪別人,不要怪家長更不要怪學生,照照鏡子,整整衣冠,理理雲鬢,把自己拾掇成像樣的人民教師,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處處為人師表,潛心教書育人。我想鮮花會有的,掌聲也會響起來的。

待您桃梨滿天下,成就傳四方時,收穫得豈止是鮮花,掌聲,收穫的是祖國的讚許,人民的喝采!

請允許我由衷地道一聲:老師,你好!


原名紅雨隨心


教師是一個平凡的職業,被冠以“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一個普通的群體,卻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至高無上的光環下,當然就是高要求了。社會對老師的要求是非常完美的理想主義:甘為人梯,為人師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廉潔奉公,甘於清貧等等,總之,教師就是道德的化身,不能有瑕疵,這是近乎聖人的標準了。這些標準本身無可厚非,因為教師這一職業,承擔的就是教書育人的職責。但是老師是人,不是神,難免會出現一些不符合師德要求的行為。當這些行為與人們內心中的教師職業認識發生衝突的時候,大家的不滿就產生了,於是各種“黑”老師的言論就出現了。

近年來,人們對老師的不滿,主要是認為老師的道德出現了滑坡,我梳理了一下,主要集中在下面幾個方面:有償補課、收受禮物、吃拿回扣、體罰學生。其他方面也有很多,但是這些是詬病最多的。那麼這些失德的行為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看看有償補課。隨著社會的發展,追求財富成為了全社會的主流,拜金主義盛行,用“物慾橫流”來形容當今社會並不為過。在這種大環境下,教師想獨善其身,不受衝擊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於是有些老師不滿於現狀,想通過知識變現,改變一下生活,畢竟教師的待遇在現階段還不高,正好家長也有這個需求。所以說,有償補課的產生有一定的社會背景。

其次看看收受禮物。中國是人情社會,禮尚往來是人們溝通情感的一種非常普遍的方式。一些家長為了讓老師對孩子“特殊照顧”,不惜變著法子給老師送禮。貪小便宜是很多人的通病,有些老師也有這種心理,這些老師無法抵住誘惑,於是收禮的陋習也就出現了,有些老師甚至主動向家長索要禮物。老師收受家長的禮物是不對的,向家長索要禮物更可恥,但變著法子給老師送禮的家長,內心同樣是齷蹉的!收受禮物現象的產生除了老師個人因素外,家長也是重要的推手。

再次看看吃拿回扣。教師吃拿回扣主要是體現在給學生推薦購買課外輔導書方面。很多家長認為,老師在這件事上拿了不菲的回扣,對老師推薦購買輔導書的做法非常反感,也經常以此為由投訴學校或者老師。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丟掉了老師的形象,我覺得真不值。可是這個也是很矛盾的,老師推薦購買教輔書,有利於進行統一的練習和講解。現在禁止了,家長自己還是會給孩子買教輔書的,買回來的教輔書五花八門,老師無法進行統一的練習和講解,作用並不大。

最後看看體罰。體罰學生,也是被認為沒有師德的表現。《教育法》規定教師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教育是需要懲戒的,懲戒算不算體罰,教育法沒說。在實際操作中,老師對學生違紀行為進行懲戒時,往往被當做體罰處理,老師少則挨批,重則開除。體罰的發生,往往是出自於對學生違紀懲戒的需要。

綜上所述,把教師行業出現道德滑坡的責任都歸咎於教師個體的身上,並不客觀合理,社會因素在背後推波助瀾是客觀存在的。師德水平的提高,需要老師自身的反省,也需要社會的反省。


泥巴驛站


孩子累不累?那麼多跳樓的,抑鬱的,為什麼?

好好的活蹦亂跳的娃,初中就已經二目無神了,雙眼空洞了,黯淡無光了。

為什麼?孩子們思想、身體都被掏空了!都不是人了,行屍走肉了!班級裡面全是大眼鏡,小眼鏡,望遠鏡,太陽一照亮晶晶,這就是你們所說的教育?

等長大了,又跟這些孩子要思想,要交際,從小就已經扼殺了,你跟她要這要那,你以為他是超級飛俠嗎?

你看看那課本吧,那傢伙的,一書包,孩子背都彎了。

你看那考試題吧,除了本專業人士能做出來,非專業人士根本做不出來。

考數學把孩子當數學家的考,考語文你把孩子當語文專家來考,考物理你把孩子當愛因斯坦來考,你們覺得這樣,真的好嗎?

見過變態的,沒見過這麼變態的教育,沒見過這麼變態的考試製度。

1個孩子,身兼6~8個專家身份,數學家,語文家,外語家,政治家,歷史家,地理家,生物家,自然家,科學家!

你妹的!把所有學校的老師、校長甚至教育局的人全部拉出來,門門都給我考,別說考滿分考個合格試試,哪個能做到?

老師是很輕鬆的,1個老師才1門課,孩子呢??1個孩子得8門課!老師是人,孩子就該是驢嗎?

知識對老師來說還是舊知識,他自己上課還打怵呢;對孩子來說全是新知識,更不得打怵?我就問問你們,有沒有點人性?

好好的孩子當牲口對待,美名其曰為了選精英~

選了40年了,沒選出一個諾貝爾來,精英在哪裡,拉出來溜溜?

口口聲聲的教育改變命運,一個大學生出來連工都打不著,老師都是強迫學生簽訂虛擬的就業合同才給發畢業證,這就是我們的教育?

報告上寫的那個好,這個就業率多少多少,那個就業率多少多少,弄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有什麼用?

有幾個考試精英改變了命運?俞敏洪嗎?沒有高考制度,俞敏洪算個毛線球?

不就是走高考制度的投機路線,瞄準高考分數線,培養一批高考機器嗎?他那個新東方也算個教育?不就是趴在高考制度下喝血的渣渣嗎?

我就納悶了,考試為什麼不考書本上的東西?不考書上的東西為什麼發這些書?

這個時候,有的老師上躥下跳,急不可耐的要說:這是考試孩子應用能力,要有點難度。考你妹呀?說好的素質教育呢?素質教育還沒過關呢,還沒到應用的時候,你讓他應用?

你以為他計算機呢?計算機還有斷電時候呢,何況是個人?

應用題也就罷了,簡單應用就得了唄,非要搞那麼多花花繞,基礎都沒打好,繞你妹的18道彎,不得把孩子繞迷惑了?

課本書上的不考,考輔助資料上面的,這是什麼意思?為的就是賣輔助材料?

課上講的不考,考課外的,為的就是補課賺錢?

所以,考試製度是禍根,教材太厚是禍根,題海戰術是禍根,貪心不足是禍根。

整個教育體系如此,不學也罷,真心替這些孩子著急。

這種條件下,居然還恬不知恥的跟家長要懲戒權,懲戒你妹呀?咱們要點臉行不行?是可忍孰不可忍?你真以為孩子就是牲口呢?

要說你真培養出諾貝爾來了,哪怕有一個也算,真培養出一個像模像樣的發明家來也算,懲戒下孩子可能我們還認,什麼事情都沒幹出來,脾氣還越來越大,甚至還迷戀上權利來了,還要什麼懲戒權,官癮怎麼那麼大呢?是不是將來還要殺人權呢?害臊不害臊,還要臉不要臉?

要說懲戒權,只要是搞教育的,應該首先對著鏡子自己抽自己的大嘴巴子,自己乾的那點慫事兒沒幹好,還怪孩子?先懲戒自己,使勁抽,抽完了好好清醒清醒,你再想想要不要懲戒權。


能量創世宇宙宗師


個別老師的道德底線下降,導致人們對教師的印象一落千丈,真是一顆老鼠屎壞一鍋粥。第二,現在是物慾橫流的社會,一些人由己及人,自己是什麼樣的,將其他人也想象成什麼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第三,一些不良媒介的惡意炒作,唯恐天下不亂。當然也有極個別教師的道德滑坡,而這種情況,在各行各業都有,沒必要單拿老師說事。不知這些惡意炒作老師的人,想達到什麼目的,是將老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徹底抹黑,還是要達到更加不可告人的目的,將我們的教育拖到萬劫不復的地位。還是看見老師的社會地位有一點點氣色,就心裡難受,要將老師打回到文革時期 才肯罷休。有些人總覺得老師好欺負,錢好掙,假好多,不給老師找點事就不舒服。所以動不動就拿老師說事,好像老師都欠他什麼似的。而真實情況怎樣,只有老師知道。如果實在不行,你也可以改行作一回老師,試一試,你就知道真實的老師狀況了。


130102197303210670


《高考一小步,教育一大步》

郝峰濤

人的成長規律決定高考形式,而非高考決定人的成長。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希望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天才優於專才,專才優於全才,全才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本領,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專才,而非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專才(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全才(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專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論四:人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即以某一學科為核心發展,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學科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知識學會了,但是孩子的“中心”卻喪失了,最後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所以,專才(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天才源於自覺,專才源於興趣,全才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教育要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鴨式和應試觀,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給天才、專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高考的一小步,將是教育的一大步!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自選1-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學生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競爭有限的職位,更是創造全新的事業,唯有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這是復興的希望。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優科專才的佐證:

1,蘇霍姆林斯基:如果學生有了一門喜愛的學科,那麼你不必為他沒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應當使人更為擔心的,倒是門門成績優秀但卻沒有一門喜愛的學科的學生,多年的經驗使我確信,這種學生是不懂得腦力勞動的歡樂的平庸之輩。《給教師的建議》(第69頁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版)

2,偏科的普遍性,不是壞事,是優科的普遍存在。所謂的天才,只是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

3,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優勢為中心的存在:他們博覽群書,皆以優勢為中心,而非漫無邊際的學習知識。

4,民國大師的特點:偏科偏文(胡適、錢鍾書、季羨林、吳晗等數學很不理想);學歷低(齊白石,啟功,巴金,華羅庚,沈從文,梁漱溟等),在那個教育貧乏的時代卻湧現了大量的人才,優科自學是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應該從中汲取力量。

5,愛因斯坦: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所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6,許多偉大的人物,成績有時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齡發現方向後,才奮發有為:牛頓、托爾斯泰、馮特、丘吉爾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與其“拔苗組長”,不如靜待“雨後春筍”。

7,2012諾獎莫言,小學五年級輟學: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8,2014諾獎中村修二,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9,……我們心中都能感覺到教育中的問題,除了無能為力,還剩下死不悔改!人才觀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轉變,教育模式的改革,縱然任重道遠,也當砥礪前行。

致敬:你我只是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若覺此文不錯,請推送轉載,舉手之善,或將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