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與梅克夫人的友誼令人感動

1893年11月6日,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他一生留下了大量有關交響曲、歌劇、舞劇、協奏曲、音樂會序曲、室內樂以及聲樂浪漫曲等方面的名作,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師”和“旋律大師”。

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與梅克夫人的友誼令人感動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資料圖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誕生於維亞特斯基省卡斯科-沃特金斯基的一個貴族家庭裡,他的父親是礦山工程師兼官辦冶金工廠廠長,家境優越,熱愛音樂的母親讓幼年的柴可夫斯基較早接觸到了俄羅斯的歌曲和音樂,並在母親指導下開始學習鋼琴。早先柴可夫斯基學習的是法律專業,他於1850年入聖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後來進入法律系統工作,到了1861年柴可夫斯基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開始專職學習音樂,並在兩年後辭職司法部職務,全身心投入到了音樂事業當中。

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與梅克夫人的友誼令人感動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資料圖

1865年秋,柴可夫斯基從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書,一直持續到1878年。在這期間,他 寫下了許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響曲鋼琴協奏曲、歌劇、舞劇、管絃樂序曲、室內重奏等。不過很矛盾的是繁重的教學工作讓柴可夫斯基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但為了經濟來源,他又不得不繼續擔任教學工作。

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與梅克夫人的友誼令人感動

柴可夫斯基與妻子合影

後來柴可夫斯基還經歷了一段不幸的婚姻,當時他娶了一位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女學生,但兩人的婚姻僅僅維持了9個禮拜,因為本身柴可夫斯基性取向是同性,這段婚姻只是為了順應當時的社會潮流,所以破裂也是有原因的。這段失敗的婚姻也讓柴可夫斯基極為痛苦,甚至一度有自殺的傾向。

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與梅克夫人的友誼令人感動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資料圖

經歷過了一段痛苦的迷茫期後,柴可夫斯基遇到了自己的人生貴人——梅克夫人。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的故事在音樂史上非常有名。

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與梅克夫人的友誼令人感動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

梅克夫人是一位頗有文化教養的富孀,非常欣賞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作品。兩人在頻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梅克夫人算是柴可夫斯基的紅顏知己,不但精神上互為支柱,財力上梅克夫人也是大力支持,據資料記載從1877年開始,每年給予柴科夫斯基以優厚的經濟資助,這讓疲於奔命的柴科夫斯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當中來,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第四交響曲》就是獻給梅克夫人的,可見二人關係確實很好。更令人動容的是二人結識的這近十四年裡僅有兩次擦肩而過的見面但沒有交談過,他們的聯繫都在信件裡,據統計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信件就有近1200封之多,柴可夫斯基曾這樣評價與梅克夫人的這段友誼與意義,他曾在信中對梅克夫人寫道:“我筆尖下的每一個音符,全都是呈獻給你的。我對工作的熱愛得以再次甦醒,完全是你的功勞。” “如果命運之神不把你派到我這裡來,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想到這一點,我不禁不寒而慄。一切都是你所賜:生命、追求自由的機會(那至今猶未實現的雄心)以及那連做夢度沒有碰到過的、接踵而至的好運道。”

從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間,是柴科夫斯基創作的黃金時期,他創作了諸如《胡桃夾子》、《天鵝湖》以及《小提琴協奏曲》等多部名作。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郊區與世長辭,官方說法是柴可夫斯基死於霍亂, 另一說是被逼服用砒霜自殺而死,或許是因為其同性戀的身份不被當局接受。

參考文獻:

《解讀柴科夫斯基》孫祖洪

《妙音難求,還是知音難覓?-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王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