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与梅克夫人的友谊令人感动

1893年11月6日,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他一生留下了大量有关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的名作,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师”和“旋律大师”。

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与梅克夫人的友谊令人感动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资料图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诞生于维亚特斯基省卡斯科-沃特金斯基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的父亲是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境优越,热爱音乐的母亲让幼年的柴可夫斯基较早接触到了俄罗斯的歌曲和音乐,并在母亲指导下开始学习钢琴。早先柴可夫斯基学习的是法律专业,他于1850年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后来进入法律系统工作,到了1861年柴可夫斯基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始专职学习音乐,并在两年后辞职司法部职务,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事业当中。

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与梅克夫人的友谊令人感动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资料图

1865年秋,柴可夫斯基从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后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教书,一直持续到1878年。在这期间,他 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不过很矛盾的是繁重的教学工作让柴可夫斯基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与梅克夫人的友谊令人感动

柴可夫斯基与妻子合影

后来柴可夫斯基还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当时他娶了一位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女学生,但两人的婚姻仅仅维持了9个礼拜,因为本身柴可夫斯基性取向是同性,这段婚姻只是为了顺应当时的社会潮流,所以破裂也是有原因的。这段失败的婚姻也让柴可夫斯基极为痛苦,甚至一度有自杀的倾向。

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与梅克夫人的友谊令人感动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资料图

经历过了一段痛苦的迷茫期后,柴可夫斯基遇到了自己的人生贵人——梅克夫人。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故事在音乐史上非常有名。

1893年的今天,柴可夫斯基逝世,与梅克夫人的友谊令人感动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

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欣赏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算是柴可夫斯基的红颜知己,不但精神上互为支柱,财力上梅克夫人也是大力支持,据资料记载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科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这让疲于奔命的柴科夫斯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当中来,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四交响曲》就是献给梅克夫人的,可见二人关系确实很好。更令人动容的是二人结识的这近十四年里仅有两次擦肩而过的见面但没有交谈过,他们的联系都在信件里,据统计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信件就有近1200封之多,柴可夫斯基曾这样评价与梅克夫人的这段友谊与意义,他曾在信中对梅克夫人写道:“我笔尖下的每一个音符,全都是呈献给你的。我对工作的热爱得以再次苏醒,完全是你的功劳。” “如果命运之神不把你派到我这里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想到这一点,我不禁不寒而栗。一切都是你所赐:生命、追求自由的机会(那至今犹未实现的雄心)以及那连做梦度没有碰到过的、接踵而至的好运道。”

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间,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创作了诸如《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等多部名作。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郊区与世长辞,官方说法是柴可夫斯基死于霍乱, 另一说是被逼服用砒霜自杀而死,或许是因为其同性恋的身份不被当局接受。

参考文献:

《解读柴科夫斯基》孙祖洪

《妙音难求,还是知音难觅?-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王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