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科技巨頭可以聯合開發一個操作系統嗎

中國軟件行業近年發展很快,各種類型的國產軟件/互聯網平臺也很多,當然也湧現出來一批大的科技/軟件公司。於是就有人在想,像阿里、騰訊、華為等公司為什麼不聯合起來,一起開發一個國產操作系統呢?特別是針對未來的物聯網、萬物互聯時代,我們是不是可以彎道超車,通過大合作開發一個跨平臺、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呢?

國內科技巨頭可以聯合開發一個操作系統嗎

對這個想法,儘管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我們不得不說,真的不靠譜!

國家出面組織聯合研發不適合

一個跨越平臺、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就是類似於華為的鴻蒙物聯網操作系統。這樣一個大型操作系統,本質上也是一個軟件產品,既然是一個產品,就要對產品的市場定位、市場運作方式、產品的盈利方式、研發週期、資金及人力等資源投入、研發工作的組織等進行分析,並形成一個可行方案,然後才可以進入實際研發的漫長週期。

這樣一個超大型項目的聯合研發發起基本上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國家來發起並組織實施,這就類似於兩彈一星等大型項目。但是國家會出面組織這樣的一個操作系統項目聯合研發嗎?其意義和可行性不大。像兩彈一星這樣的項目關係到國家安全,是不得不搞的項目,所以國家會以不計成本、統籌全國資源的方式來投入和推動完成這樣的項目。這樣的項目研發和測試完成後也是在封閉的系統內使用,比如軍隊、國企、科研院所等,不涉及大量的市場組織、個人,不是一個市場化的產品運作模式。

國內科技巨頭可以聯合開發一個操作系統嗎

企業自主聯合開發的弊端

另一個發起方式可能就是相關企業,比如國內科技巨頭聯合開發的方式。但是這個聯合開發,只能是由相關企業自願並充分協商一致,建立一個新的公司來全盤負責實施,而不是由各企業分頭合作組織、分工合作方式。沒有完整有效的一個組織負責,這麼複雜的協同和利益分配問題解決不了,最終必定是扯皮不斷,這個項目必死無疑。

而對於一個跨平臺、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來說,除了研發,更重要的是要有持續的維護和運營推廣,以及持續不斷的圍繞廣大用戶需求不斷打造完善各種應用程序生態。這個系統是要和最廣大的市場主體接觸,是要給企業、組織、個人等各種用戶來使用的。系統要持續不斷的維護、升級,並能有盈利回報。這麼大項目的日常運營,由一個獨立的企業來組織為好。

新組建這樣一個企業,可能性有,但是可行性不高。如果參與組建的企業太多,則很難體現各方投入的參與和決策權,從而導致積極性不高。如果參與企業較少,那麼各企業自身主業和這個新公司的關係要理順,而且很可能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並在人才等方面會和本企業衝突。因此這樣的研發方式最終還是取決於市場化,如果需求高、風險可控、市場化很成功就有希望組織好研發工作。但是事實上因為這樣一個大型項目風險巨大,週期長、回報慢、涉及面寬,所以很難靠幾家大公司合作完成。

國內科技巨頭可以聯合開發一個操作系統嗎

我們看華為海思芯片的研發。市場上有多少家科技公司可以堅持投入十幾年,不講回報,默默開發,直至最終成功的?況且取得成果後海思大部分芯片竟然還都是作為備胎存在。實際上更多公司都是喜歡短期內取得效益的項目。而華為只有一家,其它公司還未必能接受華為的觀念。

還有一個問題,市場上科技公司之間都是競合關係,特別是大的公司之間普遍存在市場、產品等競爭,它們之間很難建立一個能長期良好合作的機制。

阿里YunOS及華為鴻蒙案例

縱觀科技大國美國,在操作系統這樣的大項目上,也基本上都是微軟、谷歌、IBM、蘋果等超大公司各自為政自己完成的。一個操作系統是個超大項目,但從技術角度看,國內頭部的一些科技/軟件公司基本都有實力單獨開發。

國內科技巨頭可以聯合開發一個操作系統嗎

也就是說,技術並不是這樣一個操作系統項目的最大障礙。決定著這樣一個操作系統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於生態建設。其實阿里早就有移動操作系統YunOS開發出來,但是並未推廣成功。華為也投入開發鴻蒙系統多年,其1.0版本已經完成並已在智慧屏等產品開始應用。鴻蒙目前還未實現大規模推廣的原因還是在生態建設上,沒有足夠的應用,只有操作系統是無法推向市場的。華為既有技術,也有生態基礎,目前看鴻蒙是非常有希望成功的。

因此,從技術上講,一個大公司就可以開發一個操作系統。而多家科技公司聯合研發操作系統,因為市場及競爭等各種原因,並不是最佳方式,成功概率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