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苻堅親帥百萬大軍南下,為何兵敗淝水,鑄就千古遺憾?

前秦政權在苻堅的領導下,先後剿滅前燕、前涼、代國,以摧枯拉朽之勢統一中國北方,併成功奪取四川,將偏安一隅的殘晉勢力擠壓到了長江中下游狹小區域,此刻,前秦只需要藉助地理優勢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東晉政權土崩瓦解也就指日可待了。

前秦滅東晉之戰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展開了,苻堅懷揣著統一天下的夢想,親率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並從四川、荊襄、彭城不同的方向發動多路協同總攻,以攻取東晉的戰略要地為目標,逐步蠶食晉國,從而孤立、攻取建康城(南京),在這一整套戰略程序看似無誤的情況下,後續的淝水之戰為何會以前秦的失敗而告終呢?

一代雄主苻堅親帥百萬大軍南下,為何兵敗淝水,鑄就千古遺憾?

戰前準備不充分

前秦滅晉之戰是在苻堅統一北方後的第六年進行的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在之前的統一北方戰爭中,前秦軍隊傷亡慘重,且國內民生凋敝,北方經濟基礎非常薄弱。而苻堅卻不顧國情,緊急徵召百萬大軍參戰、超額徵收糧草,所以前秦軍隊更注重的是兵馬數量,忽略了軍隊戰鬥力,再加上因為戰爭導致苛捐雜稅,百姓生活更加艱難,進而喪失了北方民眾基礎,為後來兵敗淝水後前秦分裂埋下了伏筆。

從動員戰爭到兵敗淝水,還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可見前秦對大戰的準備並不充分,苻堅自以為是,把丞相王猛死前阻止他南進的箴言拋諸腦後,毅然發動了南征。

相比之下的東晉卻是準備的相對充分。從苻堅漸有統一北方的趨勢時,東晉方面就意識到了苻堅有一統天下的野心,東晉內部的桓、謝兩大門閥家族也暫時放棄了對立,攜手為了自身利益共同禦敵,並加緊戰爭準備,操練水陸大軍,由桓家守長江西線,謝家守長江東線,共同抵禦前秦的入侵。

一代雄主苻堅親帥百萬大軍南下,為何兵敗淝水,鑄就千古遺憾?

失敗的協同作戰

前秦滅東晉的軍事戰略行動為協同作戰,即是從多路發動對晉的攻擊,令晉軍難以招架,這套軍事戰略思想取自西晉滅吳之戰,而且還在當年發揮出了非同凡響的軍事效果。苻堅決定效仿前人,把軍隊分為四路大軍:第一路由四川沿長江水路東進;第二路由襄陽進攻荊州;第三路是苻堅親自統帥的主力軍,由項城進攻歷陽;第四路由彭城進攻廣陵。

協同作戰的好處就是能分散晉軍的兵力,使之無法與前秦的主力軍相抗衡,並只要一路突破晉軍,晉軍就會出現兵敗如山倒般的潰散局面。但是當好處漸漸放大後,劣處便也就十分明顯了,在分散東晉兵力的同時,前秦軍隊的兵力也會隨之而分散,東西戰線拉到了萬里之長,喪失掉了原有的兵將多且集中的優勢,更為重要的是,協同作戰之間是環環相扣的,只要一方出現了問題,很有可能導致銜接不上出現變故。

在後來的戰鬥中,四路大軍只有苻堅的主力軍一路按計劃到達了指定位置抵達淝水附近,苻堅親率十五萬大軍孤軍深入,謝玄抓住時機統領最精銳的“北府兵”將苻堅擊敗,秦軍主力潰敗,其他部隊紛紛不戰自潰,秦國幾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

一代雄主苻堅親帥百萬大軍南下,為何兵敗淝水,鑄就千古遺憾?

前秦內部的矛盾

淝水之戰失利後,也只是苻堅的一路主力軍受到了損失,其他各路大軍依然可以聚集起來扭轉敗局,但是其他各路大軍在進軍路途上聽說苻堅戰敗後便紛紛撤軍,並退回北方分裂前秦,建立了若干個少數民族政權,由此也可以看出前秦內部的不穩定。

前秦內部的最大矛盾還在於政權根基不穩,前秦初建時,統治階級內部民族成份複雜,苻堅沒有處理好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沒有建立起堅強有力的領導集團,反而用人不善,致使後面淝水之戰軍事指揮失靈的出現。

一代雄主苻堅親帥百萬大軍南下,為何兵敗淝水,鑄就千古遺憾?

除了統治層內部的矛盾,國內階級之間的矛盾也非常尖銳。前秦剛剛建立,國內百業蕭條,民眾生活艱辛,而苻堅沒有在此時發展經濟壯大國力,卻要舉全國之力貿然南征,不僅令統治階級內部心存不滿,還嚴重的損害了廣大百姓的利益,導致了淝水之戰後國家的分崩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