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咸豐是清朝最差勁的皇帝,爲什麼?

深秋177421715



認真來說,咸豐帝還真是清朝最差勁的皇帝,沒有之一。

清文宗咸豐帝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

咸豐帝之後的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都是傀儡皇帝。身為中國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咸豐帝的評價竟然不如之後的三位傀儡皇帝,被很多人認為清朝最差勁最無能的皇帝。

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咸豐帝是清朝有名的四無皇帝,被人稱之為“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

身為一個四無皇帝,咸豐帝的豐功偉績也是對得起這個稱呼。咸豐帝在位十一年,對內沒有安排好死後輔政幼帝的格局,致使慈禧太后擅權長達47年之久。還使太平天國崛起,一度佔據東南半壁江山。對外使英法聯軍攻入京師,自己卻棄都而逃,開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成為了清朝第一位逃跑天子。

咸豐帝的這些豐功偉績,幾乎都是亡國之君的標配。也許是清朝氣運未盡,氣數使然下這位四無皇帝倒也沒有成為亡國之君,但也逃不過後世的悠悠之口,畢竟在位遇上這麼多幾近亡國之事,還沒有成為亡國之君,也是一段佳話了。

說完這些,接下來宋安之來分三個段落來具體說說咸豐帝的這些豐功偉績。

一、咸豐帝昏庸至極的政治安排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豐帝崩於熱河行宮。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繼位,並派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額駙景壽、輔國公肅順等總共八人“贊襄一切政務”來輔政幼帝同治帝。

咸豐帝駕崩之前還賜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載淳生母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掌管。

也就是說咸豐帝留下的是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后來互相牽制平衡的政治格局,使幼帝不至於大權旁落。

這個政治格局看似高明實則是漏洞百出。(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結果沒過多久,兩宮太后就聯合在京師的恭親王奕忻發動了辛酉政變,幹掉了顧命八大臣。政治格局由“顧命”成為“垂簾”,兩宮臨朝稱制於上,恭親王總攬全局於下。

其實辛酉政變打破咸豐帝苦心積慮算計好的顧命政治格局背後,

還有一個深層次原因,那就是咸豐帝與恭親王奕忻的不和。


按清朝祖制,在指定顧命大臣時,必須有“親”有“賢”。有親的意思必須要有皇室之人,顧命八大臣中雖然有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兩位皇室親王,但這兩位王爺的爵位屬於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之一,屬於世襲罔替下來的,其實認真算起來皇室血脈已經很稀薄了。本來咸豐帝的親弟弟恭親王奕忻是一個合適人選,但因為咸豐帝與恭親王失和,在咸豐帝以“秋彌木蘭”為名狼狽逃出北京時,還讓恭親王奕忻留京“辦理撫局”以應付洋人,看似委以重任實則是讓恭親王奕忻冒生命危險來講和。在生命的彌留之際咸豐帝安排顧命八大臣時也沒有選擇恭親王奕忻,肅順等人看出咸豐帝的想法,因此將額駙馬景壽安排進顧命八大臣的班子,而恭親王奕忻也成為了局外人。

正因為恭親王奕忻被排擠在顧命八大臣之外,成為了局外人,才有了叔嫂聯合發動辛酉政變。倘若恭親王奕忻亦在顧命之列,那麼肯定也會與肅順等人堅決反對垂簾之議的。

由此可見辛酉政變的深層次原因乃是咸豐帝與恭親王奕忻不合所致。而咸豐帝全然沒有政治遠見的安排導致了這場政變,更是深刻影響了清朝之後的命運。從此慈禧開始掌權,開啟了長達47年的統治中國之歷程,而咸豐帝之後的同治、光緒、宣統三帝也成為了傀儡皇帝。

不得不說咸豐帝在留下輔政幼帝的政治格局安排上,是走了一步大大的臭棋,使清末成為了慈禧太后一人的政治舞臺。

二、太平天國的劃江而治

不得不說咸豐帝也是一位苦命天子,道光帝死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同年六月洪秀全起於廣西金田村。本是道光朝的起義結果成為了咸豐帝不得不面對的鍋。

不過不論怎麼說,這場起義該鎮壓還是要鎮壓。不過在咸豐帝的“英明神武”領導下,洪秀全一個起於農村的落魄秀才,竟然越戰越勇,甚至攻下了南京,佔據了東南半壁江山,一時與清庭劃江而治。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以後象徵性派了兩萬北伐軍,結果一路都打到天津近郊。當時京城人心惶惶,西直門每天都有出逃避難的人,咸豐帝上朝時也是無奈的說要重蹈前明崇禎帝的結局了,意思自己馬上要成為下一個殉國的亡國之君了,還好最後僥倖渡過這次危機。

面對太平天國的巨大壓力,咸豐帝甚至發下了生平最豪邁的承諾“

平太平天國者封王”。不過咸豐帝至死也沒見到太平天國被平,只是東南半壁糜爛的慘象。

三、京師淪陷天子出逃

如果清朝評選一位逃跑天子的話,那麼非咸豐帝莫屬。

太平天國北伐時,咸豐帝最起碼口頭上還有勇氣當殉國的亡國之君。結果英法聯軍這些夷人快打到北京城下時,咸豐帝再也沒有那種悲涼殉國之感了,而是想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顧一群大臣的死命跪勸,竟然是腳底抹油開溜了。

就這樣咸豐帝丟下了祖宗基業丟下了江山社稷丟下了京師,跑到了熱河。開清朝皇帝逃跑之先河,後面的慈禧和光緒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咸豐帝跑熱河算什麼,我們跑個遠的,直接跑西安了。

而第二次鴉片戰爭被攻陷京師,其實也源於咸豐帝的盲目自信,還愛瞎指揮,更是遇敗想議和,遇小勝就想大幹一場。戰和不定,徹底惹毛了洋人,結果被直搗黃龍,自己趕緊腳底抹油。

出逃熱河以後,咸豐帝面對紛至迭起的內憂外患,不只是東南半壁糜爛,還有夷人內犯,京師被破的亂局。並沒有打起精神勵精圖治,而是乾脆自暴自棄成天沉浸於酒色之中,最後頗為諷刺的死於煙波“致爽”殿。

通過咸豐生前身後的大概輪廓,可以看出這位皇帝還真是四無皇帝,也難怪被很多人稱之為清朝最差勁最無能的皇帝。


宋安之


咸豐帝名字叫奕詝,十歲時生母孝全皇后死亡,跟著奕訢的生母靜貴妃長大。奕詝謙恭溫和,奕訢爭強好勝,但是奕詝是正宮皇后所生,年紀又長,按照祖制應當繼承皇位。奕訢雖然是貴妃所生,但他聰明,才華出眾,道光非常喜愛奕訢。

有一次,道光帶著皇子們去南苑打獵,奕訢打的最多。道光帝很高興,而奕詝一箭未發,道光帝便問奕詝怎麼回事,奕詝說,因為春天是鳥獸孕育之時,他不忍心傷害生靈。道光帝大喜,認為這才是君王應該說的話。以後經過考察,最終選定奕詝為繼承人。

咸豐帝繼位後,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爛攤子。他也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罷免了軍機大臣穆彰阿,把他革職永不續用。還提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比如肅順、匡源等人。但咸豐帝不能平衡朝臣之間的關係,致使朝廷內部出現了新的矛盾和鬥爭。

咸豐帝不敢重用像曾國藩這樣有能力的漢人,太平天國起義對國力衝擊很大。後來,八旗和綠林實在不堪重用,才打破祖制任用曾國藩。隨著國力的衰弱,咸豐帝雖然也採取了一些增設新稅的措施,但也只是暫時緩解了國家財政的壓力。

後來又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面對太平軍和英法聯軍引發連的多重壓力,咸豐帝倍感力不從心,便採取時軟時硬飄忽不定的措施。

咸豐八年,清軍雖然與英法聯軍的戰爭,清軍取得了暫時的勝利,取消了《天津條約》。然而在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再次入侵渤海灣,各地接連失陷。咸豐帝派人和談不成,見大勢已去,便以巡幸為名,帶著大臣和妃子逃亡熱河。

此後,咸豐帝不思進取,花天酒地,用來排解心中的憂愁,咸豐十一年,咸豐帝滿懷憂愁去世了,死時才31歲。

咸豐帝性格懦弱,能力不足,朝中各方勢力不能平衡,外有英法聯軍戰爭和太平軍的起義,使得國力日漸衰弱。

慈禧太后最終“垂簾聽政”與咸豐帝后期寄情聲色不理朝政以及生前對慈禧的縱容有一定的關係。

臨死之際,沒能很好地平衡兩宮太后和八大顧命大臣之間的權利制約,導致後來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影響了中國近50年的歷史。

所以說,咸豐帝是最差勁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