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何写出比肩《兰亭序》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Blue_square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古人论书的好坏很少以字写的好坏来评判,因为对于古人来说,把字写好是基本功,这个无需多讲。而评判一件书法作品的优劣,关键是看书法作品的“神采”、“神韵”。

那么什么是书法作品的“神采”、“神韵”呢?我认为,主要也是两个方面:

首先,是书家的个人修养、学识,也就是我们说的“功夫在书外”,我记得有位名家曾经说过,书法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因此,我们看王羲之、颜真卿、苏轼,他们在书法家之外也都是著名的文人,文化修养方面都是不逞多让的。

王羲之那是当时著名的士族家里的子弟,能和解缙这样的人玩到一个朋友圈里,不是你字写得好就行的,那文化修养方面必须过关的。颜真卿也是著名的士族家族走出的子弟,著名的《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就是颜真卿的老祖宗之一,文化、学问这块那都是没得说的。

苏轼虽然不是名门望族出身,但是父子一家三个同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而苏轼后来更是成为了宋代文学大儒,诗词、歌赋、文章、为官、绘画、书法等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苏轼可谓是一代天之骄子。

所以,从文化、学识、修养上来说的话,苏轼比王羲之、颜真卿只高不低。

其次,是书家创作作品时候的一种情绪。

吴冠中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苦难中成长出来的。

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看似在寄情山水之间的时候创作的,但其实里面除了对当时景致的描写外,更多是对人生苦短与无奈的感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历史时期,那时的文人可谓是星光璀璨,但是国家、政权的动荡让这些人没有机会实现心中的抱负,那种痛苦之后,无奈的放弃最后只能寄情山水,于是才有了伟大的《兰亭序》。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国仇家恨,当时颜真卿对着装着侄子首级的盒子,哥哥的尸首还不知道在何处,这种痛苦、悲愤的情绪下创作了《祭侄文稿》,所以我们欣赏《祭侄文稿》的时候,仿佛还能感受到一千多年以前的那种悲愤的情绪。

而苏轼《寒食帖》则是苏轼被朋党所害,经历了生死之后被下放黄州,第二年寒食节的时候,望着外面漫山猩红的杜鹃和空中飞舞的纸灰,连续数月的阴雨天气,让他在破旧的草堂中对亲人无比的想念,孤独、郁闷、思念、惆怅等等情绪夹杂在一起,于是有了著名的《寒食帖》。

这三件作品,所蕴含的情绪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一个文人对当时的国家、社会的失望和不甘。因此,从神采和神韵上来说,苏轼的《寒食帖》与《兰亭序》相比完全可以比肩。

书法的技法

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从书法的技法上来说,苏轼的技法可能是王羲之、颜真卿他们三人中最低的。但与其他书家相比,那也是很高水平的了。

苏轼楷书学的颜真卿,行书主要就是学习二王。很多人学习二王只是学了个表面,而苏轼学二王是学的神韵。苏轼的那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就是他的书法的最真实的写照。

苏轼对书法的贡献是:他是宋代尚意书风的真正开启者。“宋四家”除了蔡襄,另外两人的成就都和苏轼有关系,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自然会受其影响。而米芾也是在去黄州拜会苏轼之后,被苏轼指点,让其上追二王,这才有了后来的书法家米芾。

在书法技法方面,苏轼的书法水平也是很高的。而《寒食帖》也是苏轼书法开宗立派的代表作,从《寒食帖》之后,也真正确立了苏轼的书法风格。包括他的诗文,也是通过这次事件之后,风格完全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最后,综上所述,苏轼的《寒食帖》与《兰亭序》、《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那是实至名归。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我的分享对您有益,也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众所周知苏东坡的《寒食帖》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它前面的是《兰亭序》和《祭侄稿》,这三件作品被称作“天下三大行书”。


苏轼的《寒食帖》这幅书法作品之所以在书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不仅仅是由于苏试在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的影响,《寒食帖》本身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也是其能被后世被珍视的原因。

领域成就斐然

苏试在政治生涯飘摇不定,颠簸坎坷。他是政治党派斗争的牺牲品,他反对王安石暴风骤雨式的政治变革,又反对司马光的因循守旧,故而得罪了两位位居多年的宰相。多次被贬谪流放,远至岭南,更甚海外蛮荒之地。

即便如此,无论命运如何坎坷,他都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放弃一个文人的忠君爱国之心;没有放弃一个文人对文化艺术的终身研究。



苏轼开创了文人书画,他是文人书画的鼻祖,开创了文人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他开创了文学艺术的达观之风。他学养丰厚,博闻强志,政治失意的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却渗透着达观、积极、潇洒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历史沿革

《寒食帖》是苏东浦在他45岁那年,因为牵连“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了黄州,在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时写的书法作品。




虽说这是苏东坡的一首遣性之作,是他被贬黄州三年来的哀叹,诗句中处处流淌着他惆怅孤独的心境。这幅字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因此后世的文人骚客、书法大家予起高度的评价和推崇。

他的学生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作为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夸赞老师的字诗比李白还潇洒,比单纯的颜真卿、杨凝式还丰富,根本就是神来之笔。



对于这幅字,后世中有大书法家董其昌在上面留过跋文,清初纳兰容若也收藏过这件作品,只可惜的是这位清代最好的诗词名家并未在上面留下题记,很是可惜。


辗转到了17世纪,这件作品被转到了乾隆这书画祸害精手中,卷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他的盖印(第一张图最左侧几乎都是乾隆的宝印),他几乎把自己一生的时间记录在《寒食帖》中。


到了近代,《寒食帖》历经辗转:19世纪欧洲列强火烧圆明园,几近毁灭;二战时又传至东京,经历美军轰炸东京。时至今日,《寒食帖》上火烧烟熏的痕迹直逼画心,其所经历的历史劫难历历在目。

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世奉为神来之笔,不仅是对其书法造诣的肯定和推崇,更多的是感叹其坎坷流离的人生和对他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的敬佩,在历经千年的沧桑后依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与光辉。


郸揽风尘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被调离京师,不久后又被贬到黄州,来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看着自己所处环境,简陋一隅,再想到自己被贬遭遇,英雄末路,心生感慨。于是即兴提笔,写下了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

        苏试才学修养过人,这是书法好的基础。著名的成语“胸有成竹”,就出自他的文笔。可见他的学识之渊博。对于书法创作理论,他也是研究颇深。他有一句名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在书法的笔法方面,苏轼也有很多的继承,他的书法用笔与王羲之有相通之处。王羲之的笔法主要是灵活地运指,而苏东坡在《论书》中也主张“当使指运而腕不知”。优秀笔法的传承决定了他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是要将书法艺术本身与书写的内容、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作者特定的思想情绪,或激动,或兴奋,或悲伤,都影响着作品的气氛,也感染着观者的感受。而这一切又是在毫无做作和自然流露之中产生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如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样,都是未打草稿有感而发即兴书写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使书者之天资卓越与外物之神契合,达到主客合一的精神境界,妙造自然。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天下第三行书”,实至名归。



观海楼书法


这个问题很好!!才高八斗的苏大才子被后世称为(全才)。可现实却是异常残酷,我们的大才子一生甚为艰难……不是被朝廷流放就是走在被流放的路上!!(黄州寒食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书法发展到宋代,尚意书风成了中流砥柱,苏黄米蔡是代表书家,而苏轼也被后世推称尚意书风第一人,他的代表作(黄州寒食帖)也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大才子倒底如何写出了这样的旷世杰作呢…细分几点

相对于同时代的书坛狂人米黻来讲,大才子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宋代以前的书家也是大放厥词,尤其对于颠张狂素几乎达到(深恶痛绝)得地步,非常顽固自信的坚定认为自己就是王羲之书法的一脉传人,是真正了解和继承(晋人笔法)当世唯一书家。。。对于黄庭坚草书的讽刺挖苦堪称一绝,誓死捍卫晋人笔法正统。紧追王羲之的脚步,对于世人的眼光不理不睬。

这还不能让大才子行书独步天下。既然是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学识和悟性自然非常人可比!!水调歌头 …已经成为古今中秋第一词,这首词就像是一面镜子,准确折射出了大才子(九死一生)之后释怀天地的人生格局,世事古难全,只有放下自我,内心无私才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苏轼信仰(禅宗)和高僧常有交流往来,禅宗的修炼也逐渐磨平了大才子的胸中噪气,变的更加浑厚散淡。看似朴实无华的书法其实却更加的沉重老辣,,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是一种不幸,但却深深的刺激了艺术的创造力,,(黄州寒食帖)没有丝毫发力的感觉,经过对晋人笔法的多年沉淀,苏轼已经入木三分,手心合一,再加上仕途的打击和禅宗的修炼,不可一世的内心变的无比平静,就像大漠黄沙中一抹夕阳,只有清风没有忧伤………



画断黄河西来水


我个人认为苏轼的书法是被一些人高估了,可能是因为特别喜欢他的才气和性格的原因。苏轼的书法和同时代的米芾尚有一比,和黄庭坚也各有短长,和唐代的几位大书家更是不好比附,怎么能攀比王羲之的《兰亭序》呢。特别是那幅寒食帖,率性自然可称道,但论书艺,我实在看不出特别美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