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古诗,中的“汉”字有什么深意?

时间改变自己2


《寒食》是一首讽刺之作,作者为中唐诗人韩翃。这首诗全文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古代的一个节日,在这一日,大家不能生火,只能吃寒食。

寒食节的由来

相传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在外流亡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跟随他左右。在他饥饿的时候,介子推甚至削肉为汤,足见其忠心!后来重耳登上了王位,世称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唯独忘记了介子推。(还有一种说法是介子推不慕名利,不要封赏)介子推与母亲隐匿于深山之中,不肯出来辅佐晋文公。为了与他相见,晋文公命人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不肯出山,最后被活活烧死。为了表示哀思,那一日所有的人都要禁火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讽刺之意

寒食节的那天,本来应该是严禁烟火的,但是晚上轻烟却从王侯之家飘了出来,而那些蜡烛也是从“汉宫”中传出的。此诗讽刺之意跃然纸上。

以汉代唐

韩翃为何会写“汉宫”而不是“唐宫”呢?在当时,以唐代汉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文学方式。

最著名的莫过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那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以汉武帝代指唐明皇。此外还有岑参的那句“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以汉兵比喻唐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为何会出现以汉代唐?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汉朝国力强盛,治世有方

纵观唐代以前的朝代,虽然有商、秦这样强盛的朝代,但是这些朝代多暴政,人民怨声载道,在人们印象中不是很好。而且秦又是一个短命王朝,只有汉朝国力强盛,以儒家思想治,强汉之名扬于天下,与大唐相匹配。

②:避讳

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唐朝国风即使再开放,所谓君臣有别,还是不能太过火。如果直言唐,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寒食》作为一首讽刺诗,作者当然不会直言“唐宫”,而是以汉代唐。


潮打的空城


《寒食》古诗,中的“汉”字有什么深意?


《寒食》是中唐诗人韩翃的著名作品,这首作品出名就出名在首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一首描写寒食节前后长安城的讽谏诗。历来有个规定,在寒食期间,是要吃冷食的,所以称为“寒食节”。这个节日当时是官推,为了纪念忠诚到极点,然后被主子放火烧死的介子推。如何看大家是否遵守了过节的规矩呢?那就是禁火。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明明就是写那些官宦之家,不但点了灯,还是皇宫里发放出来的烛火。所以这其实是一首讽谏诗。

注意这里的“汉宫”其实是指当时的宫廷,这个是当时写文的规矩。好比白居易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谁不知道他是写唐明皇呢?

这种以汉代唐的现象在唐诗创作中非常普遍,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首先,虽然在唐朝并没有文字狱,但是礼仪之邦,向来讲究为尊者讳。何况在封建集权王朝中,虽然风气相对开明,但是阶级规则是清晰而不可逾越的,所以我们也看到这种代称现象大都是在对皇帝、宫廷的时候使用,这是一种尊敬,也是一种避忌。既表达了尊重,又保护了创作者。

那么秦皇汉武,都是唐前的大一统王朝,为何文人们喜欢使用汉朝来指代当朝呢?秦朝虽然武功盖世、天下一统,却是一个公认的暴政王朝,这是讲究仁义的儒学、道学所不喜欢的,同时秦朝时间太短,用来指代当朝也不吉利。而汉朝几百年,文治武功,是中国历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强大王朝。

唐朝人坚信: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唐代人的这种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唐两朝尽管相距数百年,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世界。“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重要原因。

所以唐朝诗人习惯采用了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写汉是虚,指唐才是实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就不必说了,除了首句,诗中还有多处描写汉宫的景色,如“太清玉液池”之类的,都是借汉宫景色指唐宫旧景。高适的《燕歌行》也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王维的《少年行》有“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李白《关山月》有“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杜甫《兵车行》有“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所以韩翃的这个“汉”字有何深意?并没有,不过是唐人以汉代唐的普遍写法而已。

谁都知道他写的是当朝。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寒食》这首古诗由唐代著名的诗人韩翃的七绝。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代人的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后来寒食节并入清明节。

“日暮汉宫传蜡烛”中的“汉”字有什么深意?

“汉”的本义是天河、银河、星河,还专指汉水。古时把天上的银河看作是天上的汉水,才有“河汉、星汉、霄汉”说法。后来刘邦建汉后用做朝代名称。

在这首诗中,汉和宫在一起叫“汉宫”,原特指汉朝的宫殿。在这里指其他唐朝的宫殿一一皇宫。诗人在这里是借“汉宫”来讽刺唐朝皇宫,这是借古讽今。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借古讽今呢?这里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呢?我们就从《寒食》这首诗来找答案。

这是一首讽刺诗。描写春天的时候,皇城长安到处飞花,寒食节日里,东风吹拂着皇宫里的柳枝。当夜幕降临,皇宫里开始忙着传递蜡烛,袅袅上升的炊烟飘进王公贵戚的院子里。

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由尸受到皇帝宠幸的那些专权跋扈的宦官。寒食节禁火,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民间习俗,寒食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不许生火点灯,但皇宫却能例外,天刚黑,宫里就开始忙着分送蜡烛,准备点灯。这还不算,除了皇宫,连受宠的宦官、大臣,都得到皇帝特赐火烛,独享特权。

作者对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写下此诗就是来讥讽得宠的宦官。

这首诗引用典故对宦官得宠的腐败现象进行批评讽刺。看起很含蓄,但通过“汉宫”的暗示,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D东哥


以《寒食》为题的古诗有很多,题目所说的应该是指这首很有名的唐诗了,我们先一起阅读:

这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建中年初,名盛一时。《本事诗》中记有相关的一段往事:

韩已迟暮,……邑邑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日,夜将半,韦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就座,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求圣旨所与。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栩’”韦又贺曰:“此非员外诗耶?”韩曰:“是也”。是知不误也。

说到此诗的“汉”字有何深意,我们还是要结合全诗解读,以避免断章取义。再说此诗的创作手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题解

寒食,即寒食节。在唐朝时,定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在清初历法改革后定为清明节前一天,延用至今。

寒食的意思是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相传此俗源于春秋时期,为纪念名臣介子推而立。

在“骊姬之乱”后,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他国。介子推为当时随行“五贤”之一。有一个成语叫“割股啖君”,说的就是此期间的一个故事,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重耳的资粮被光须偷光。重耳饥饿难行,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重耳充饥。此事典被称为“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后重耳发奋图强,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携母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从,抱着大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感念其忠,下令为其修祠立庙,并在介子推死难之日,全国禁火,只吃冷食,故称为寒食。此俗在宋亡后式微。



释读

春城无处不飞花

在这里,春城指的是春天中的长安城。飞花为飘飞的落花。开花和飞花不同,开花写的是早春,飞花写的是暮春。在这里作者用了“无处”和“不”两个否定来作肯定,一方面是强调飞花此一意象,另一方面是营造一个长安城的全境,为承句垫笔。

寒食东风御柳斜

以寒食直接点题,用东风、柳斜紧承起句的春和飞花,运笔严谨。御柳指的是御花园里的柳树,以此意象带出转句的汉宫。

从飞花的全境,拉到御柳的近境,一是在寒食清明时节,唐时有家家折柳插门之俗,二是关联转句的“传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

日暮,是时间的延迁,由白天转向晚上。汉宫是指汉代的宫殿,在诗词中也泛指其他王朝的宫殿。由于在唐之前,以汉为最盛,故唐代诗人常以汉之盛映托唐之盛。而这里的汉宫,表象上仍是指汉时宫。

上文提到,寒食节一律禁火。但皇帝亦常会以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参照:

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此诗的转、合两句便是借此事展开。句中用“传”字而不用赐字,是因为传带有依次之意,以此与结句的“五侯”关联。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里的“五候”,一说是指汉桓帝刘志在一天之内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后酿成党锢之祸的事典。另一说是指东汉大将军梁冀擅权,其子梁胤﹑叔父梁让及亲属梁淑﹑梁忠﹑梁戟皆封侯之事。在这里可看作是泛指权贵豪门。

轻烟散入四字着得轻灵佻脱,为历代诗评家所赏。

唐以后的诗评家,大多认为此诗转合两句是以“汉”寓“唐”,全因历史有惊人相似。所以诗评家也多认为“五候”实为影射“五杨”。如吴乔在《围炉诗话》所言: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链接:天宝年间,杨贵妃得宠,当时杨国忠(虢国夫人的堂兄)、杨铦(杨贵妃的堂兄)及其杨贵妃的三个姐姐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豪贵荣盛,势倾天下,时称为“五杨”。这也成了安史之乱的根源。

转结两句是以汉寓唐,暗托讽意也成为今日各诗释本的主流。

但需说明一下的是,在唐代,人们欣赏的是此诗的创作手法,多认为此诗是以轻丽之笔写承平之象。并没有人认为其带有讽意,否则,唐德宗也不会御笔钦点了。



因此,在这里我们可先放下“汉”字是否有深意,而说说此诗在创作手法上,有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一、形象语言

记得在前两篇答文中,我说过,诗是形象语言,写诗要用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只用直观形象所感进行表象描述,从而达成主题的思维方式。

我们从此诗中可见,不论起、承、转、合。其均是只通过捕捉事物的表象进行描述,而寓意则全托于所言之物中,这就是诗家之语。

其二、意象关联

当下读到很多诗词,其在句与句之间,甚至在一句之中,意象多缺关联,这很容易给人拼凑之感。在这方面,此诗可作为典范。我直接引用《而庵说唐诗》言之:

“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

注:此诗结句的轻烟,有一版本为青烟,故有引文“青”字与“柳”字有情之语。

另外,此诗在句法和字法上,也是很值得我们细品的。


诗词书院


《寒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河南南阳人。原诗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两天,当时的人不许生火做饭,大家都吃生冷的食物,故称寒食节。这首诗是作者采用借古喻今的写作技巧,把唐代当时的奢靡之风说成是汉代的事情,这里的汉宫不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汉代皇宫,而应该指向当时的唐朝皇宫。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古长安城白天的景色,后两句则描写了古城夜晚的景色。而作者着重描写的又是皇宫走马传烛的腐化生活画面,其本意并非是赞扬当时的太平盛世,而是无情地讽刺了王公贵胄,帝王将相们的奢靡生活。这里的“汉”,暗指唐朝。





郑州梁国彦


问题:《寒食》古诗,中的“汉”字有什么深意?


前言

在唐朝,诗人常常用汉寓唐,这首诗也是如此: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不过,韓翃用汉五侯暗讽唐朝的哪些人, 有一些争议。

一、以汉寓唐 是唐朝诗人借古讽今常用之法

无论什么时候,直言弊事总是有些风险,所以读书人作诗文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方式。其中用汉朝的人和事来暗喻唐朝的人事最为多见。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开篇写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读者都知道这首诗中的汉皇,其实是指唐玄宗李隆基。

二、汉朝同日封侯有两次

韓翃诗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里的五侯是指汉朝故事,不过汉朝五侯也有不同。

1、王氏五侯

汉成帝封了五个舅舅,《汉书·元后传》 记载:

明年,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个人同一天被封侯,

2、宦官五侯

《后汉书·宦者传·单超》中,汉桓帝更不像话,封了五个太监同日为侯:

封超新丰侯,二万户,璜武原侯,瑗东武阳侯,各万五千户,赐钱各千五百万;悺上蔡侯,衡汝阳侯,各万三千户,赐钱各千三百万。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五个人分别为:单超为新丰侯 、 徐璜为武原侯 、 左悺为上蔡侯 、 具瑗为东武阳侯 、 唐衡为汝阳侯 。

3、梁氏五侯

这五个宦官为汉桓帝立了大功,皇帝借他们的力量铲除了梁氏一门,据《后汉书 李贤注·陈王列传》还有梁氏五侯:

前梁氏五族,毒遍海内,五侯谓胤、让、淑、忠、戟五人,与冀同时诛。

实际上,梁氏一门前后有9人封侯。汉桓帝后来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即上面说的五侯)众人之力杀死梁冀,并将之灭族。

三、韩翃讽刺的是谁?

韩翃,字君平,"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是天宝13年(754)的进士,关于它诗中讽刺的唐朝权贵有几种说法。

1、杨氏兄妹

清贺裳撰《载酒园诗话又编》说:

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扬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

天宝时杨玉环受宠,因此杨氏一门气焰熏天,杜甫也曾作《丽人行》讽刺杨氏兄妹: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杨国忠、杨铦是杨玉环的堂兄,虢国、韩国、秦国三夫人是杨玉环的姐姐。贺裳说韩翃用五侯来讽刺五杨。

2、宦官

清代学者吴乔认为,韩翃的“五侯”是讽刺乱政的宦官: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关于这首诗还有个故事:

韩已迟暮,……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栩’” 《本事诗》

吴乔说的唐代宗是唐德宗的爸爸,这个唐代宗是倚靠宦官李辅国才保住了皇太子身份,并登基作了皇帝。因此在唐代宗以后,宦官乱政渐渐成了常态。

唐德宗的儿子唐顺宗在位仅186天,被宦官俱文珍胁迫下禅位给了唐宪宗。唐宪宗的儿子唐穆宗也是在宦官(王守澄)拥立下做的皇帝。

结束语

以汉朝事委婉地讽谏本朝之事,这就是这首诗中“汉”的作用。当然了,唐朝人未必一定只用汉朝的典故,例如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用的就是东晋谢安的典故: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请看唐代诗人韩翃的七绝巜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寒食"这个节令。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二天,据说是为了纪念晋公子重耳,一般从这天开始至清明禁止白天烧火,晚上点灯,人们只能吃生冷的饭食,故名"寒食"。

笔者小时候在乡下农村,乡人还过寒食节,一天不生火。现在寒食节已被清明节所代替,但寒食节在古代是很被注重的一个节日,高出清明节。所以历代文人留下大量的文章、诗作。其间以韩翃的这首七绝《寒食》最为有名。

韩翃,唐代南阳人,与李益同时。为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善写马,存诗不多,成就也不太高,唯这首《寒食》高华明秀,古意内含,是上等的佳作。

唐代自代宗以来,宦官权势日重,有如东汉末年。韩翃对此十分痛悢,所以作这首诗进行讽刺。诗中以寒食节百姓不得点灯烧火,但宫中却在"传蜡烛",绕出的轻烟散入宦官家的情累,讽刺了当时皇帝宠信宦官的腐败现像。

全诗托物言情,以汉未皇宫比喻唐时皇宫,以汉未五候比喻唐代宗时的宦官,讽刺巧妙且含蓄深刻,读来让人叹为观止。


篮天白云365


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此诗前两句,描写长安皇宫后苑的春光美景,不再赘述。

第三句中的“汉宫”,实际是对长安城唐皇宫的影射。

同样,末句的“五侯家”,出处亦是汉代。典故汉成帝宠王皇后,封其五个兄弟为侯爵,十分宠信,世称“五侯”。后人沿用,作为对权贵的代称。

这两句诗借用汉代的典故,暗指当代皇室权贵,实际上是一种避讳手法,为唐宋代诗人所常用。

比如,白居易有名的长诗“长恨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里的汉皇,指的就是唐玄宗。为避讳不好直指,只有借用汉皇。

所以,用”汉”字只为避讳。仅此而已,别无深意。





施亦南


借汉喻唐帝王家,

豪门权贵竟奢华。

书生无奈春风里,

只配暮春赏落花。








费玉山905


《寒食》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臣。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为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