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不得连续三年不教本科生|一周教育热点

学生报考一个学校,是因为这个学校有名家、大家、专家。“而一个学生上了四年学都没见过这些名家、大家、专家,这个学校的职业良心在哪?怎么能够是一个好学校?”

此前,江苏省教育厅也明确提到高校教授授课问题,称“教授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职称将变为‘研究员’”。

(2019年10月27日——11月3日)

1.教育部:教授连续三年不教本科生,转出教师系列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公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系列。”

当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称,学生报考一个学校,是因为这个学校有名家、大家、专家。“而一个学生上了四年学都没见过这些名家、大家、专家,这个学校的职业良心在哪?怎么能够是一个好学校?”

此前,江苏省教育厅于2019年3月22日发布《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到高校教授授课问题,称“教授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职称将变为‘研究员’”。

自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词。此次教育部意见的出台,正是对这一主题的延续、细化和强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涂光晋:

在国外,职称越高,讲课越多,而我们正好相反。我们的教授,课可以少上或不上,但论文不能不写,科研不能不搞,而且搞科研可以折算成课时,课时却不能折算成科研。

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到一流的教授,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我母亲抗战时期在武汉大学化学系读书,她的国文基础很扎实,因为国文课是由冰心主讲,当时冰心已是文坛巨星了。

要使课程的设置趋于合理,就要统筹安排。现在本科生归教务处管,研究生归研究生院管,如何协调,这也是一个问题。另外,不同职称的教师给学生上课的比例也要合理。当学生毕业时,我们应保证他们不至于因为4年没有遇上一个名教授而后悔。

2.“监测头环”:“AI+教育”应有操作底线

大学教授不得连续三年不教本科生|一周教育热点

2011年6月,教育部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众多科技公司、教育公司开始向学校销售各类人工智能教育产品 (ICphoto/图)

近日,浙江金华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部分学生佩戴声称可以监控“上课时是否走神”的头环引发争议。其中,有质疑声称该项技术涉嫌侵犯学生隐私。

2019年10月31日,涉事公司BrainCO(强脑科技)提供《强脑科技声明》及《补充声明》称,强脑科技将赋思的脑机接口头环设备定位成一款辅助教研的工具,产品为专注力训练系统,不是用于监控的系统,无需长期佩戴。

当日下午,金东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学生是无偿、自愿使用“头环”,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家长也对此表示认可。目前,为平息“质疑”,当地已决定暂时停用相关设备。

2011年6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2017年教育信息化经费支出已超过2731 亿元。

看到这一市场机遇后,众多科技公司、教育公司开始向学校销售各类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监测学生注意力的技术系统是其中之一。

2019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构建“智能课堂行为分析系统”,通过使用技术系统捕捉学生课堂上的微笑与打哈欠等行为。

2019年9月,中国药科大学开始试水AI技术,在校门、图书馆、教室内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除考勤外,还用于感知学生上课是否发呆或玩手机。

2019年9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发布会上公开回应,要求对人脸识别应用加以限制和管理,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个人生物信息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把一些技术产品赋予创新教育的名义,实际却是反教育的。教育是有灵魂有情感的。引进这些技术产品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时,应有明确的规范。

有了外部的监督,机器辅助监控,学生会形成压力,自然会提高注意力。但是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学生养成表演性人格,因为人在监控之下的行为与未监控的是不同的,这样得来的数据也是不可信不真实的。

长此以往,学生提高自己专注度是靠机器,而不是靠老师的引导,这样会弱化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数据如果使用不当,会侵犯学生隐私。对于这样的创新手段,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提高警惕,加快为“AI+教育”设计应有的操作底线。

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 南方周末实习生 戴画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