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不得連續三年不教本科生|一週教育熱點

學生報考一個學校,是因為這個學校有名家、大家、專家。“而一個學生上了四年學都沒見過這些名家、大家、專家,這個學校的職業良心在哪?怎麼能夠是一個好學校?”

此前,江蘇省教育廳也明確提到高校教授授課問題,稱“教授連續兩年不給本科生上課,職稱將變為‘研究員’”。

(2019年10月27日——11月3日)

1.教育部:教授連續三年不教本科生,轉出教師系列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公佈《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明確,“高等學校要嚴格執行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連續三年不承擔本科課程的教授、副教授,轉出教師系列。”

當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稱,學生報考一個學校,是因為這個學校有名家、大家、專家。“而一個學生上了四年學都沒見過這些名家、大家、專家,這個學校的職業良心在哪?怎麼能夠是一個好學校?”

此前,江蘇省教育廳於2019年3月22日發佈《加快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中,也明確提到高校教授授課問題,稱“教授連續兩年不給本科生上課,職稱將變為‘研究員’”。

自2018年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成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題詞。此次教育部意見的出臺,正是對這一主題的延續、細化和強化。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塗光晉:

在國外,職稱越高,講課越多,而我們正好相反。我們的教授,課可以少上或不上,但論文不能不寫,科研不能不搞,而且搞科研可以折算成課時,課時卻不能折算成科研。

如果學生在本科階段接觸到一流的教授,將使他們終生受益。我母親抗戰時期在武漢大學化學系讀書,她的國文基礎很紮實,因為國文課是由冰心主講,當時冰心已是文壇巨星了。

要使課程的設置趨於合理,就要統籌安排。現在本科生歸教務處管,研究生歸研究生院管,如何協調,這也是一個問題。另外,不同職稱的教師給學生上課的比例也要合理。當學生畢業時,我們應保證他們不至於因為4年沒有遇上一個名教授而後悔。

2.“監測頭環”:“AI+教育”應有操作底線

大学教授不得连续三年不教本科生|一周教育热点

2011年6月,教育部提出各級政府在教育經費中按不低於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經費。眾多科技公司、教育公司開始向學校銷售各類人工智能教育產品 (ICphoto/圖)

近日,浙江金華金東區孝順鎮中心小學部分學生佩戴聲稱可以監控“上課時是否走神”的頭環引發爭議。其中,有質疑聲稱該項技術涉嫌侵犯學生隱私。

2019年10月31日,涉事公司BrainCO(強腦科技)提供《強腦科技聲明》及《補充聲明》稱,強腦科技將賦思的腦機接口頭環設備定位成一款輔助教研的工具,產品為專注力訓練系統,不是用於監控的系統,無需長期佩戴。

當日下午,金東區教育局工作人員回應稱,學生是無償、自願使用“頭環”,未產生任何不良反應,家長也對此表示認可。目前,為平息“質疑”,當地已決定暫時停用相關設備。

2011年6月,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明確提出各級政府在教育經費中按不低於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經費。2017年教育信息化經費支出已超過2731 億元。

看到這一市場機遇後,眾多科技公司、教育公司開始向學校銷售各類人工智能教育產品,監測學生注意力的技術系統是其中之一。

2019年8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閔行薔薇小學構建“智能課堂行為分析系統”,通過使用技術系統捕捉學生課堂上的微笑與打哈欠等行為。

2019年9月,中國藥科大學開始試水AI技術,在校門、圖書館、教室內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除考勤外,還用於感知學生上課是否發呆或玩手機。

2019年9月,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在發佈會上公開回應,要求對人臉識別應用加以限制和管理,希望學校非常慎重地使用這些技術,“能不採集就不採,能少採集就少採集,尤其涉及個人生物信息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把一些技術產品賦予創新教育的名義,實際卻是反教育的。教育是有靈魂有情感的。引進這些技術產品應用於課堂教學實踐時,應有明確的規範。

有了外部的監督,機器輔助監控,學生會形成壓力,自然會提高注意力。但是這種情況下,可能會使學生養成表演性人格,因為人在監控之下的行為與未監控的是不同的,這樣得來的數據也是不可信不真實的。

長此以往,學生提高自己專注度是靠機器,而不是靠老師的引導,這樣會弱化老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此外,數據如果使用不當,會侵犯學生隱私。對於這樣的創新手段,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提高警惕,加快為“AI+教育”設計應有的操作底線。

南方週末記者 賀佳雯 南方週末實習生 戴畫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