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6:比BAT还牛的互联网巨头 因何成了先烈?

各位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大败局,之前我们读过了腾讯的故事,读过了创京东,好像1998年是个互联网创业的元年,但凡1998年开始创业互联网的好像都发了。但其实远远没那么美妙,也有一些人成为了先烈。

比马云,马化腾和刘强东都早,在1996年的北京中关村,竖起了一块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那年老齐还在上中学,经常去中关村买盗版盘。那个年代的收入不高,一个月零花钱也不过20块钱,但一张盗版盘当时的价格却是40块钱。相当的昂贵。而中关村当时就是一个盗版盘的集散地,满大街都是农民打扮的人,问你要不要盘。但这个地方却又有一个阳光下的名字,叫做中国硅谷。而那个竖起这个广告牌的人,就是一个东北姑娘张树新,他毕业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一心想当中国的居里夫人,后来成了中国科学报的记者,在90年代初,当时已经成为报社骨干的张树新,拥抱了下海热潮。跟他的丈夫姜作贤一起,做了一家策划公司。他很快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随后他们去美国旅游,无意中收到一份email的通讯录,此时美国的互联网正在兴起,杨致远的雅虎刚刚上线。他们觉得这玩意挺有意思,回来马上去邮电部申请电邮业务,但当时主管部门也是一脸懵逼,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还以为这大姐鬼上身了。当然张树新也确实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否则他也不会跑到邮电部去申请业务。但他能炒啊,炒出了一个美国在线的模式,也就是中国的瀛海威时空,你要交钱登录,然后在这里可以读报纸,聊天,收发邮件,还可以混论坛。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就是会员制的。当然那会民智未开,所以他也有线下体验馆,免费学习网络知识。他瞬间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启蒙者,也是领跑者。他们不断在给老百姓解释,什么是网络,什么是Internet。

由于相当的前卫,所以1996年9月,国家经贸委下属的中国兴发集团决定投资瀛海威,扩充8000万股,兴发和北京信托占股60%,张树新夫妇比例下调到了26%,但就这个比例就价值2120万元,张树新成为了千万富豪,而瀛海威也估值上亿。随后公司开始扩充规模。在上海和广州等8个城市设立分站,其线上收入达到110万元,并买下报纸12个专版广告,宣布未来3年内投资总额达到5个亿,建设超过60个节点。并借用了革命口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那个年代流行点子大师,97年就有人出主意,瀛海威应该宣传红色主题,做一个网上延安,求得政府的关注,然后通过教委往学校摊派。进行学生的互联网教育。但这个大师明显是个大忽悠,结果证明,从那个年月起,这个题材就根本就没人看了。投资千万打了水漂。但可见,如何盈利是摆在瀛海威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道难题也摆在了第一代早期所有互联网人的面前。不过还好,并不妨碍他们出去吹牛,总是说什么我们知道2000年之后怎么赚钱,但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做。

拿瀛海威来说,当时他要求利润1000万,但他的所有用户24小时全天在线,也不可能创造1000万的利润。这种收费的会员制的上网模式,显然跟互联网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其实当时瀛海威有机会转变,因为远在美国的雅虎,用免费的门户时代,给他做出了表率。这已经是个比较成功的模式了,可能是张树新不愿意放弃那三瓜两枣的会员费,所以瀛海威虽然先发,但却没有任何优势。与一个伟大的时代擦肩而过。

你不愿意改变,就会有人来帮你改变。97年底,瀛海威遭遇了一记重拳,国家邮电部投资70亿启动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然后上网的途径开始多元化,上网价格也大幅下调。瀛海威收入大幅下降。张树新感觉到了来自互联网的寒意,可能是知道自己犯了巨大的错误,98年6月毫无征兆的辞职。全体股东一致通过。后来才知道是兴发集团施压的结果,主要是投入过大,收入过低。收入只是投入的十分之一,于是大股东是相当的不满意。

但比盈利形势更紧张的是,一些入局者也发起了对于瀛海威的挑战,比如4个月之前,张朝阳从美国带着投资回到了中国,他推出的中文搜索一出手就超过了瀛海威的访问量。而美国博士,以及美国投资,还有一张张朝阳和互联网之父尼古洛庞帝的合影,让搜狐出手就看上去,比土生土长土掉渣的瀛海威要更具吸引力。而也就在98年,四通利方的王志东,也在考察美国之后回国改组了新浪网,免费的门户时代到来。这让瀛海威的玩法彻底没有了市场。另外,正牌的雅虎,也开通中文网站,网景中文网也来了。真正的互联网浪潮开启,而全能的,收费的瀛海威,这种假的互联网产物,完成了他对于中国人的互联网启蒙,又拒绝转型,只能从市场退出。

而目光短浅的兴发集团,此时一心一意只想把瀛海威出售变现,但由于97金融危机,香港财团们自顾不暇,所以中国兴发最后只能自己接盘,介入经营,而他们又完全不懂互联网,更没有耐心,随即变成了一个急躁的婆婆形象,就在逼走张树新之后的5个月,瀛海威公司树倒猢狲散,高管集体出走,最早的一批网络人才,集体哗变。这让媒体深感惊讶,当时主要管理团队和兴发发生了重大的分歧,兴发认为应该向企业网转型,而管理团队仍然坚持百姓网的方向,结果裂痕无法弥补。而此时的兴发,则完全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一言不合就骂街,说这是张树新一手策划的逼宫行为。

瀛海威的跌落速度是惊人的。仅仅1年不到,就跌出了互联网10大网站行列,2年后跌到了131位,就在人们已经很快的将他遗忘的时候,张树新杀了一个回马枪,爆出消息要收购瀛海威,当时兴发看到大势已去,随即认赔,双方的条件是,钱就不用出了,张树新只要承担1.2亿的债务就可以按照零收购进行。为此,张树新马上四处筹钱,看似这事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但随后兴发集团突然变卦,最后瀛海威股东未能就回购达成一致,收购告吹。随后张树新还做过其他生意,但早已经脱离了公众视野,而瀛海威的面目,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的模糊。大家除了记住他是互联网第一人和那个中关村广告牌之外,已经想不起他到底做过什么产品。没过多久,几乎跟张树新同一时间创业的王志东,也被踢出了新浪,但不同的是,王志东虽然离开了,新浪却引领了互联网的门户时代。而瀛海威却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回顾瀛海威的历史,突然想到了那句话,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干了一件错误的生意。以传统企业的思路,去驱动新兴的互联网经济,所以被搞得精神扭曲分裂,互联网的特性就是海量、边际成本低、广泛受众,而张树新的瀛海威相当于做了一个贵族俱乐部,他的特点是精英化,付费,小众。所以完全跟互联网的玩法格格不入。再加上一个捣乱的兴发集团,让瀛海威白白抢跑了2年,但却没有得到任何优势,他承担了义务宣传员的角色,太多的人都是这样。他们善于找风口,但真的找到了风口却完全不知道正确的起飞姿势,结果充当了反面教材,后面的人看到他们被吹死的惨状后,才总结什么是不能做的,把不能做的反过来做也就成了应该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瀛海威是悲催的,他在互联网的历史上就承担了这么一个提供负面典型的功能。当然瀛海威也不孤单,他也不会是个案,实际上在互联网的江湖里,抢跑的往往成了先烈,比如ICQ没做成,OICQ到做成了,ebay没在中国干下去,但阿里巴巴却成为了巨头,杨致远的雅虎虽然开启了互联网的时代,但却屡屡被后面的小兄弟碾压,结果败走中国市场,最后连美国也玩不下去了。论做机顶盒,陈天桥是鼻祖,但却被无情的干掉。从那以后,盛大诸事不顺。网易比腾讯早了好几年先搞出了微信,但却被三大运营商联合封杀,就连雷军的米聊也比微信要早个把月,但却在增长期残酷的被打败。所以跟随是一门技术,别老说人家抄袭,能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这也是本事。跟随的战术要比创新的风险小的多的多。

这就是互联网第一个公司的故事,明天我们继续回到传统产业,返回去说说保健品。当年一个巨火的品牌,三株口服液到底是如何一夜之间死掉的。明天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