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軍對莫斯科久攻不下的時候,日本為什麼沒幫德軍?

艾小城


因為那會兒日軍正忙著南下東南亞,已經準備和美國開戰了。

很多人眼裡呢,日本和德國是盟友,日本理所應當就要幫德國,但是很多人從來沒想過,日本該怎麼幫德國。出兵蘇聯的話,要派多少軍隊,需要多少後勤,出兵能夠打到哪裡,他要面對的是多少蘇軍,一個什麼樣的環境。這些都是應該考慮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都考慮好了,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北上蘇聯根本就行不通。

從滿洲里到莫斯科,大概五千多公里的距離,這五千多公里,日軍咋過去?也許日軍只需要在遠東地區牽制蘇軍兵力,但是隻要蘇聯收縮防禦,日本基本就沒什麼辦法繼續前進。深入蘇聯遠東,路遠不說,還是大片無人區,尤其西伯利亞那片天寒地凍的,日本補給都是個問題,你說日本去了幹嘛?難不成去西伯利亞免費做義工,還是啃雪?

日軍關於北上還是南下這個問題上有很長時間的爭論,但是南下派是佔了上風,他之所以能佔上風,也是日本高層認識到了北上無利可圖,而南下則可以快速緩解自己的燃眉之急。他去北上,那邊基本沒什麼希望,且不說蘇聯陳兵百萬,又有上千輛坦克,就算是突破進去了,也很難繼續前進。而南邊的東南亞不同,馬來西亞那邊山下奉文騎自行車就來了個閃電戰。

莫斯科戰役,蘇聯確定了日本不會出兵,放心大膽的抽調了遠東的部隊馳援莫斯科,但是別看他抽調了,立馬又補充進去新兵,蘇聯自己也是時時刻刻提防著蘇聯的,隨著戰爭不斷進行,蘇聯這邊用於防禦日本入侵的兵力從來就沒沒減少過,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軍武文齋


其實,日本不協助德國徹底擊敗蘇聯,原因有很多。

那麼我們今天就先來了解其中一個。

諾門坎戰役兩國軍事力量的差距

當時日本是有北進計劃的,大體思想是先佔領外蒙古,然後以外蒙古為跳板,全力進攻蘇聯,試圖佔領蘇聯整個遠東地區,而且軸心國有過一次密會,日本佔領遠東地區,這也是德國進攻蘇聯計劃的一部分。

只是沒等德國動手呢,野心極大的日本就先動手了。

1935年,日本就已經開始藉著邊境爭議問題不停騷擾外蒙古。


接下來的幾年,一直到1939年,日軍就沒有閒著過,不是今天打一槍就是明天放一炮。

看著外蒙古和蘇聯根本沒什麼反應,日本人就膽子大了起來。

就在1939年5月,日本集結重兵直接發起了侵略戰爭。

同年6月,蘇聯出兵進入外蒙古開始對日作戰。

老牌工業強國可不是說出來的,蘇聯為了諾門坎戰役,總共集結了一千輛坦克裝甲車,五百多架飛機,五百門重火炮。

反觀日軍,除了人多,重武器也就只有裝甲車十輛,坦克四輛,兩個重炮團,也就這麼多了。

兩邊打起來之後,日軍才感覺不對,軍事裝備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上,面對蘇聯鋼鐵洪流,日軍除了讓士兵抱著炸藥包鑽坦克,根本沒有別的辦法。

雖然戰爭結果兩國傷亡人數差不多,但想一想,如果蘇聯準備和日本全面開戰,那麼會有多少日本兵願意抱著炸藥包去鑽坦克?


軍事實力的差距讓日本明白了,戰爭並不是靠著“板栽”就能取勝的。

面對工業化強大的國家,只有同等級別的工業基礎才能支持戰爭的持續性。

日軍大本營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日軍停止了入侵,轉而開始與蘇聯求和。

在實力面前,就算你有在大的膽子,也要衡量一下自身的實力。

而且這一戰之後,日本全是徹底被蘇聯嚇到了,1939年諾門坎之戰兩國總兵力投入將近20萬,最後不出意外的蘇聯獲勝了,雙方傷亡人員雖然相差不大,但蘇軍強大的鋼鐵洪流徹底震懾住了日本人!

可以說,諾門坎戰役以後,日本不得不同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合約,直到二戰後期,日本被原子彈炸傻了,戰爭主動權也就徹底喪失了,蘇聯也不出意外的在這個時候對日本宣戰了,而這次宣戰,蘇聯紅軍一口氣就吃掉了日本在滿洲最後的本錢,八十萬日本關東軍!



所以,日本自1939年諾門坎戰役直到1945年宣佈投降,它也沒能追上蘇聯這個工業強國。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生鵬正。

對於德軍曾對莫斯科久攻不下,日軍為何不出手相救?其實日本自己在動自己的小心思。德國和日本國與國之間地理位置太遠,又加上蘇聯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說從地理位置關係來說,日軍就算向蘇聯宣戰,也是於事無補的,反而會增加日本國內自己的負擔,甚至戰爭還會早幾年結束。今天我就來說一說,日本為何不幫德軍的幾條原因。

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

日本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大量的日本部隊被中國牽制在中國,所以說根本就很難再開闢新的戰場,如果非要再開闢新戰場的話,這對於日本國內是滅頂之災,所以,日本如若真要向蘇聯宣戰的話,必須要解決中國,日本人連這個問題都沒有解決,他還如何繼續下去了?據記載,日軍在中國投入戰場兵力總達120個師團,日軍前後兵力至少為420萬人,中國戰場牽制日本總兵力的三分之二。

日本特需要戰爭資源來解決戰爭消耗

只所以日本不向蘇聯宣戰,因為蘇聯在遠東根本就沒有什麼資源,除了“荒地”就是“滿天飛雪”日本這時候需要大量的戰爭資源,如:“石油、橡膠”等……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選擇南下的原因,以日本的那個補充和後勤根本無力與蘇聯一決高下,甚至都還沒有打,日軍就可能潰敗給了蘇聯的“冬將軍”

日軍的諾門罕事件

在1938年7月30日—1938年8月11日的“張鼓峰事件”和1939年5月11日—1939年8月27日的兩次“諾門罕戰役”中,蘇聯紅軍狠狠地教訓了日軍,日軍真的是被打怕了。


日本不會讓德國吃肉自己喝湯

日軍即便傾盡全力北進偷襲,獲勝之後,日本也只能得到沒有人煙的西伯利亞,德國卻是佔據蘇聯最繁華部分。這種為德國人火中取栗的做法,日本人不是傻子,當然不會做。苦寒之地怎比得上戰爭資源豐富的東南亞。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節節敗退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大量主力調往太平洋,更別提支援德國的事情了,自己都將自身難保。日本觸動了這個戰爭巨人,就要付出為自己付出代價,日軍沒有想到的是,與美國開戰,不僅把自己,還連帶著德國,都推進了失敗的深淵。因為美國的國力遠勝日本,當時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 7 倍,鋼鐵產量是日本的 5 倍,煤炭產量是日本的 7 倍,飛機是日本的4.5倍、大炮是6.5倍、槍支是6.5倍,當美國的戰爭機器運轉起來後,遠非日本所能比擬,據統計,美國光製造子彈就有420億發,相當於給每個日本軍人準備了1400多發子彈。

我是鵬正!如果喜歡我的問答的話,就請給我一個關注吧~

謝謝~

我超級寵粉的!~


鵬正


這就和很多人問的,為什麼二戰時日本沒有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一樣,兩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一樣的,如果日本本來就沒計劃或者沒能力去幫助德國去打蘇聯,那麼不管你哪個城市久攻不下,日本都不會去幫助德國作戰。



首先德國攻擊蘇聯是什麼時候了,1941年,日本陸軍的主力已經投入在中國戰場了,而且正在籌備正在籌備針對東南亞各地的入侵,能拿出來的兵力不多了。而且日本的陸海軍積怨很深,日本海軍不可能眼巴巴地看著日本陸軍在戰場上馳騁,成為三軍地位最重要的,所有的資源和金錢都流到陸軍那邊去,所以日本海軍肯定要找一個海軍強的國家打一仗。



日本陸軍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再分兵去和蘇聯打一場大戰了,莫斯科保衛戰已經是當年的下半年了,除了在中國戰場的軍隊,日本剩餘軍隊的大部都在為新的戰爭準備,日本海軍一遍又一遍地演練如何對珍珠港進行攻擊,而且還要大費周折地想如何進行保密,很多問題都得集中精力去解決。



況且蘇聯真的那麼好打嗎,蘇聯攻入柏林德國投降的時候,蘇聯還有九百多萬軍隊,所以說蘇聯的動員力度非常大,日本如果從蘇聯東部往西打,如果軍隊用的少了打不過,用多了補給怎麼解決,那麼長的戰線,趕上秋雨寒冬集結德國機械化程度那麼高的軍隊都有點吃力何況日本,日本軍隊戰力雖強,但是歐洲戰場上那種裝甲部隊頂牛日本是沒見識過的。所以說,日本沒有支援德國不是它的疏忽,而是實際狀況不允許。


鍋蓋頭司令


日本沒幫德軍,原因是很多的 但根本來講還是能力不足。

日本忌憚蘇軍

在此之前,日本和蘇聯有過戰鬥,就是大家熟知的諾門坎戰役。諾門坎戰役中,蘇聯的損失比日本要大一點,但戰役的勝利者是蘇聯。蘇聯損失大的主要原因在於軍事人員素質不高,存在大量無謂的傷亡。而蘇軍強大的火力,給了日本軍人很強烈的震撼。斯大林格勒戰役若是在1939年,那日本很有可能參戰。但時間推遲一兩年,蘇軍經歷大量戰火的洗禮,士兵素質已今非昔比,再加上更加強大的火力,日本如果貿然進攻,那無異於飛蛾撲火,只能是自取滅亡。



蘇聯環境惡劣、地域遼闊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戰,自然是蘇聯軍民英勇抗敵的結果,但也是被老天所拖累。蘇聯的冬天無比寒冷,再加上戰線長補給跟不上,德軍只能在物資短缺的情況下和蘇聯軍民對抗。



相比於歐洲部分,蘇聯的亞洲部分地域更加遼闊,天氣更加寒冷。強如德軍都無法克服的問題,日本人當然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免得做他鄉孤魂野鬼。

日本自身難保

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期,別說是幫助德軍,日本自己也是自身難保。

一方面,日本戰線太長,在整個亞洲地區以及太平洋上都有戰事,光是中國就投入了一百多萬,而日本總人口又不多,如果再打蘇聯,勢必要增加大量的新兵,徵兵壓力更大。



另一方面,此時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面對美軍的瘋狂進攻,正處於節節敗退的狀況,需要解決的是挽回敗局,而不是增兵幫助盟友解決和自己關係不大的對手。


正說唐史


早在二戰爆發前的1936年11月,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日三國侵略軸心正式形成。其侵略矛頭在稱霸世界的同時,直指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攻蘇聯,蘇聯衛國戰爭爆發。1941年10月德軍開始進攻蘇聯首都——莫斯科,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率領軍民頑強抗擊,堅守不退。至1942年1月,粉碎了德軍攻佔莫斯科的計劃。

在德國進攻莫斯科時,作為德國盟國的日本,沒有出兵幫助德國,有如下原因。一、早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三省建立偽滿洲國後,日本就有進一步擴大侵略是“北攻蘇聯”還是“南下太平洋”與美國爭奪的選擇,其實力只能選其一。

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日軍和偽滿洲國軍與蘇聯紅軍和蒙古國軍隊在諾門罕(現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西南部的新巴爾虎右旗)爆發邊境軍事衝突,最終日軍和偽滿洲國軍隊慘敗,這使日本放棄“北進策略”而選擇“南下太平洋策略”。

二、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為了各自利益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條約規定兩國友好、互不侵犯。條約中,也涉及中國東北和外蒙事宜,損害了中國的權益,是蘇日兩大帝國主義的分贓條約。 由此,蘇聯與日本分別得到了對方安全承諾。

三、德軍進攻莫斯科是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而日本此時已在準備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綜上,日本這個時候是不會去幫助德國進攻蘇聯的!因為: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利益是永恆的!


林城布衣10001


在日本的侵略政策中,先是佔領朝鮮,然後是中國東北,然後三個月佔領中國,三個月佔領東南亞,隨後向西侵略與意軍會合,北部與德國夾擊蘇聯,最後將亞歐大陸個非洲大陸聯合一片,而德國進攻莫斯科是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這是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進入了戰略相斥階段,日本也已經展開了全面侵略,但當時由於戰線拉的太長,日本又資源匱乏,日本不得以來從新制定新的戰略計劃,當時分分成兩派,一派是以東條英機為首的南下,,一派是以石原莞爾為首的北上,兩派政治不下,最後卻在資源上摔了跟頭(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別蘇軍打的落花流水,陸軍從此以後對蘇聯產生了一定恐懼感),只能南下,攻佔太平洋那些星星點點的島嶼上,而這樣就勢必要與英美為敵,賣了希特勒,後面的就是日本發動了珍珠港事變,美國全民捲入二戰,而蘇聯得到了日軍絕對不會進攻蘇聯消息,將西伯利亞的6個旅的精銳部隊調回,最終成功反攻德軍,保住了莫斯科


六哥盤史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雖然二戰時期的日本和德國是盟友,但是兩國都有各自的小算盤。德國的目標是稱霸整個歐洲,而日本的目標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兩國都野心勃勃的想要稱霸世界,誰也不願意給對方打下手。雖然德國的實力更加強大,但是日本也不是德國的僕從國,兩國只是戰略同盟的關係,日本人肯定不會為了德國損失自己的利益。



其實德國對日本的幫助也非常有限,在明知道日本想要吞併中國的情況下,德國仍然幫助民國政府組建了德械師,為民國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技術援助。在德國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之前,日本軍隊曾經想過北上攻打蘇聯,先後挑起了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之戰,這兩次交戰都以日軍的失敗告終。


不過軍事上的失敗並不是日本放棄北上的主要原因,日本在諾門罕之戰的參戰人數只要蘇軍的四分之一,損失情況比蘇軍還要少一些。日軍放棄北上的策略,主要同日軍的海陸矛盾,以及美國對日本的封鎖有關係。美國在二戰中期封鎖了日本的資源供給,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沒有美國提供的石油和橡膠,日本根本開動不起來戰爭機器。

在日本準備偷襲珍珠港的時候,莫斯科保衛戰已經進行到了關鍵時刻,假如日本趁機偷襲遠東地區,日本能夠獲得西伯利亞荒涼的土地,德軍能夠佔領蘇聯的歐洲部分。日本不能獲得橡膠和石油的補給,戰爭機器很難能夠繼續開動。而日本選擇偷襲珍珠港,日本能夠獲得橡膠和石油的供給,同時還能夠獲得東南亞富饒的土地。假如日本進攻遠東地區,德國固然能夠得到很多好處,但是日本卻要吃虧。


而日本進攻東南亞地區,德國不僅要獨立對抗蘇聯,還要面對美國的經濟制裁。只能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對於德國來說肯定沒有任何好處,日本則在短期內獲得了好處,石油和橡膠都得到充分的補給。然而從長遠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當時的世界第一工業國美國正式參與二戰,德國和日本都註定會失敗。只能說日本人過於看重眼前利益,沒有考慮到長遠利益和盟友的利益,所以才會放棄了幫助德國,轉而去進攻了美國的珍珠港。


軍武小咖


德國先擺了日本一道,日本人可是很記仇的,而且日本人打不過蘇聯:

眾所周知,德、意、日為法西斯三巨頭,早在1937年,德、意、日雙方便籤訂了反共產協議,目標直指蘇聯,可是日本打蘇聯時,德國不幫忙就算了,還單方面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自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日本的國力就基本耗費到了中國戰場,日本人明顯小看了中國軍隊,到了1938年年底,日本所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早已經成為泡影。



尤其是武漢會戰後,日軍雖然仍佔據上風,可是再想繼續發動猛烈進攻也已明顯有些力不從心。與此同時,日後方佔領區,八路軍和新四軍異常活躍,進一步拖垮了日軍主力。

另外,蔣介石以外交手段拉攏美國向日本施壓,日本遭到美國的經濟制裁。日本預判,照這樣下去,日本遲早要被拖垮。

於是,日本被迫改軍事強攻為政治逼迫,大力扶持汪精衛,中日雙方至此進入到相持階段。接下來,日本當務之急是解決戰略物資的問題。

日本首先想到了資源豐富的蘇聯,加上蘇聯本就是德、意、日的死敵,不去搶蘇聯搶誰?於是,1939年5月11日,日本北上挑起諾門坎事件。



日本人的思維還停留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還以為俄國不堪一擊。與此同時,蘇聯剛剛進行過“大清洗運動”,日本的信心更是水漲船高。

卻不想事與願違,從日本發動挑釁的那天開始,日本就沒討到任何好處,並一直處於吃癟狀態。日本多次請求德國出手幫忙。

可是希特勒卻一直搪塞,理由是蘇、德之間還隔著一個波蘭。日本暗想,你可拉倒吧,不想幫忙就直說,我們在打中國的時候,你德國沒少給中國武器,你派到中國的軍事顧問更沒少讓我們日軍吃進苦頭。

不幫也就算了,日本正節節敗退時,德國竟然還在這期間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不是擺明了讓日本難堪嗎。

就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半個月,日本實在扛不住了,下令撤軍,諾門坎事件以日本慘敗而告終。



日本有樣學樣,也跟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可是德國又一次瞞著日本突然向蘇聯發動進攻:

打不過蘇聯,日本開始以外交手段與蘇聯談判,1941年4月13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訪問莫斯科,斯大林預判德國即將要對自己動手。

為了避免腹背受敵,斯大林盛情款待松岡,稱我們都是亞洲人,我們都愛和平,我信任你們政府等等等等,然後雙方當即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

松岡話語中更是向斯大林強烈表示,自己剛剛訪問過德國,只要他們三個大國達成協議,那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是他們的對手。

可是,就在松岡回國後不久,德國突然就對蘇聯發動進攻了,日本當局毫不知情,搞得那叫一個不知所措。

日本軍政皆怨聲載道,大罵德國人不講信義,又一次讓日本人夾在中間難堪。德國人做什麼事都不跟日本商量,這算什麼盟友?

時任首相的近衛文麿甚至一度考慮想方設法退出軸心國。



你德國不管我,我也懶得管你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

希特勒打莫斯科的時間是1941年9月至1942年1月,日本此時正被美國的經濟制裁搞得夠嗆,日本正忙著同美國人秘密協商。

日本人做著兩手準備,如果美國同意放寬經濟制裁,那他們就暫緩向南洋進軍,如果美國堅持不肯退讓,那他們就只能選擇跟美國開戰。

與其得罪近在咫尺的蘇聯,還不如把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打怕。所以,日本正馬不停蹄地策劃對美開戰,哪裡有心思去管德國。

當然,最後美國沒有妥協,要求日本必須徹底退出中國戰場。要日本放棄既得利益,這怎麼可能。於是就在德國打莫斯科吃力之時,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最終選擇南下搶佔資源,就更加無心,也無力去摻和德蘇之間的事了。

(如您有不同見解,或者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我是歷史迷“往事課堂”,願和每位歷史愛好者分享和探討那些前程往事……)


鐵匠聊文史


一九三九年五至九月,日軍在遠東諾門罕地區遭蘇軍痛擊後,日本軍方從此將美英荷控制的南洋地區納入日本獲取資源的海洋戰略……。

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蘇聯與日本簽訂了在戰爭中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又稱日蘇中立條約、蘇日互不侵犯條約。


蘇日簽署相互中立暨‘’互不侵犯條約‘’

一九四一年九月三日,在日美談判幾近失敗的情況下,日本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通過了《帝國國策施行要領》草案。九月五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把該草案呈奏天皇。九月六日,裕仁天皇主持御前會議,對該草案進行最後審議。

《帝國國策施行要領》主要內容如下:

一、帝國為完成自存自衛,抱定不惜對美英荷開戰之決心,以十月下旬為目標,完成戰爭準備。二、帝國於備戰同時,對美英用一切外交手段,努力貫徹帝國之要求。三、通過上項規定之外交談判,至十月上旬仍不能貫徹帝國要求時,決心立即對美(英荷)開戰。四、對南方以外之施策,按既定國策實行,尤應盡力不使美蘇結成對日聯合陣線。該要領的通過,表明日本已正式確立了“南進”的基本方針。日本陸海軍隨即加緊備戰,海軍開始按戰時編制進行編組訓練,陸軍也發佈了南方作戰準備命令,預定參戰的部隊陸續向中國南部和法屬印度支那(越南)調動,並在中國南部、法屬印支那建立航空和海運基地,加緊在上述地區儲備作戰物資。


綜上所述,早在一九四一年十月莫斯科會戰之前,日本即已經確定了其南進戰略:奪取美英荷等在亞太南洋地區的勢力範圍,以獲取南洋地區富庶的石油、木材、橡膠等戰略資源,從而維持日本戰爭機器的運轉。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夏威夷時間),日本海軍航母艦載機突襲珍珠港。緊接著敵酋山下奉文中將率南方派遣軍第二十五軍一路先後佔領了香港、新加坡、馬來亞等地;敵酋飯田祥二郎中將率緬甸派遣軍第十五軍佔領了緬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