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全过程

越南战争是二战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对美国而言:这也是参战人数最多、耗资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955年一直延续到1975年,在这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在越南战场先后投入650000人,在战争过程中死亡58202人、负伤303616人、失踪2500人、损失飞机8612架、耗资2500亿美元。包括参战的美国盟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韩国死亡5099人、负伤10962人、失踪4人;澳大利亚死亡474人、负伤4307人;新西兰死亡37人、负伤187人;泰国死亡1351人、负伤5000人;中国台湾国民党当局死亡1人;而南越当局据保守估计也至少有220357人死亡、1170000人受伤。然而在付出重大损失后美国最终还是不得不撤出越南,而美国所扶植的南越政权也没能逃脱覆灭的命运,越南战争也因此被视为美军战史上少有的失败。凡是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提及越战无不痛心疾首,以致于大量经历过越战的美国老兵后来都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有不少人从战场上活着回家后却选择了自杀。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为此美国耗费了至少2500亿美元,成为诱发美国六七十年代经济困境的重要因素。战争期间美国的对外贸易逐渐衰弱,美元危机频发,直接导致美国自二战结束后持续25年的经济繁荣的终结。同时越战也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和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早在1965年美国反战团体就组织了“全国争取越南停战委员会”。1967年4月纽约的爆发了30万人的和平游行。1968年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更加高涨,美国人民同样对这场无法取胜的战争已经厌恶。1969年,美国陷入了第五次经济危机,而越南战争则加深了美国的政治危机,反战运动空前高涨。越战不仅在当时激起了美国国内空前高涨的反战运动,在战后美国的战略家们提及越战时也每每提及联邦政府的错误。在美国的主流舆论中越南战争就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介入的错误的战争,而美国则在付出重大损失后输掉了这场无任何实际意义的战争。既然如今美国的主流舆论普遍将越南战争视为一场错误的战争,那么当时的美国政府为什么会介入这场战争呢?总不可能是当时的美国决策层全都疯了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越南战争是一场美国决策层经过慎重思考后决定介入的战争,只不过战争的走向没按美国预先设想的方面发展才导致美国最终在越南战争中一无所获。

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全过程

越南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在历史上越南和中国渊源颇深:从秦始皇南征百越到唐末五代时期越南一直是隶属于中国郡县管辖的,唐末五代时期割据如今越南北部地区的静海军节度使政权利用中原王朝四分五裂的时机发展成为独立国家,然而此后直到晚清时期越南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1885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的《中法新约》中声明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随后法国将越南、老挝、柬埔寨整合成为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的形式发动了针对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的西线战役,仅仅一个月后德军就进入了不设防的巴黎。法国在欧洲战场的失败使远在东方的日本看到了入侵东南亚的天赐良机:当时日本正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而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因此迫切希望占领东南亚地区以获得当地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1940年9月22日驻守越南谅山的法国殖民军遭到日军进攻,在激战一小时之后1万多名法军向日军缴械投降,包括如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的法属印度支那被日本所控制。以胡志明为核心的越共号召越南人民掀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革命高潮,于是越南北山地区的民众在越共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夺取逃跑法军的武器举行武装起义。在此之后的两个多月里越南南部的高岭、嘉定、永隆、薄素等地人民纷纷起义并在一些乡和郡成立了革命政权。1941年1月13日越南南部爆发士兵起义,但这些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了。1945年8月13日是日本天皇正式颁布投降诏书的前两天,这时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已通过各种途径得知日本极有可能即将投降的消息,当时胡志明正在越南宣光省一个名为新潮的小村指挥对日游击战。当时越盟为对付共同的敌人——日寇与日后的大敌美国情报机关也曾展开过合作,事实上日本准备投降的消息正是美国驻在中国昆明的情报机关最早告知越盟方面的,美国情报机关还为越盟提供了武器和药品等物资援助。1945年5月胡志明还曾亲自写信给美国驻昆明的情报机关负责人:希望提供发报机和技术人员,为了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日寇。1945年8月16日(就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第二天)越南解放军攻克太原(越南省份,非我国山西太原),由此揭开了越南八月革命的序幕。8月19日河内人民起义,夺取政权。8月23日中部古都顺化起义,25日南部大城市西贡起义相继胜利。从8月17日至28日越南60个省市先后起义,从南到北建立了新政权。9月2日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即后来的越南共产党)在越南北方的河内以《独立宣言》的形式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全过程

按说这时越南已成为独立国家,然而法国并不甘心失去自己的原殖民地:1945年9月23日卷土重来的法国殖民军侵占西贡。法国殖民越南时期并没废除越南王室,而是将其作为统治越南的利用工具。卷土重来的法国人扶持越南的末代皇帝保大帝在越南南部地区建立“越南国”,与以胡志明为核心的越盟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立。此后越南军民进行了9年的抗法战争。1954年3月13日下午北越与法国之间的奠边府战役打响。5月7日战役以北越胜利结束。北越方面取得“奠边府大捷”后实际上已奠定了抗法战争的胜局。1954年7月21日有关结束越南、老挝、柬埔寨战争的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得以签署。根据《日内瓦协议》规定:越南以北纬17度为界南北分治,北方由胡志明领导,南方由保大帝领导。法国势力从越南的退出令隔岸观火的美国人感到又惊又喜:喜的是自己终于有机会向印度支那渗透了。二战期间美国90%的橡胶、75%的锡矿是由东南亚提供的,与此同时该地区27%的石油是由美国石油公司提供的。显然东南亚丰富的资源对美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这一地区在军事上的意义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东南亚是位于中国与当时的英属马来亚之间的陆地桥梁,其战略地位极为突出。在东南亚各国中越南具有独特的地缘战略意义:位于越南东南部的金兰湾军事基地扼守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水路,更何况这里的水深可以停泊航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水港之一。法国殖民时期先是将金兰湾开辟成大型商港,军舰也可以在此加煤补给作为军舰停泊点。1935年法国开始在此修建海军基地。日本占领越南后金兰湾又成为其入侵马来亚和荷属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的基地。1945年卷土重来的法军几乎是在第一时间进驻金兰湾。如今随着法国势力退出越南终于使美国得以染指这一地区,这当然令美国感到欣喜。那么令美国人感到震惊的又是什么呢?首先当然是对法国在越南兵败如山倒的形势感到震惊,但仅此而已吗?这和美国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和当时的冷战格局有关了。

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全过程

二战后世界形成了美苏两极冷战对峙的格局,而在这一格局下美、苏两国都组建了各自的阵营体系。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绝大多数是被纳入到美国的盟友体系之中的,所以当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岌岌可危之时想到了向资本主义阵营的老大哥美国求援。当时法军总参谋长亲自赶赴华盛顿与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是否出动美国空军力量支援法军的问题进行紧急磋商。艾森豪威尔在与法军总参谋长会晤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如下讲话:”东南亚任何一国的丢失将导致共产主义在整个东南亚的扩散,接着是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线——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台湾和日本受到威胁,随后是印度、中东,最后将给欧洲的稳定和安全带来危害。这就像你竖起一排多米诺骨牌,推到了头一块,那么最后一块的命运将确定无疑——肯定也会很快倒下。所以这就是全面瓦解的开始,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艾森豪威尔的这番话后来被总结为”多米诺骨牌理论“。当然美国真正所担心的并非越南,而是越南背后的苏联——毕竟这才是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在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始终对另一方的势力扩张保持高度警惕,因为这将意味着对自身战略空间的挤压。在美国看来:如果共产主义在越南站稳了脚跟,那么很快就会影响到周边的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直到整个东南亚被纳入共产主义阵营,接着共产主义阵营的势力将可能扩张到印度、中东等地,从而引起资本主义阵营的全面瓦解。在这样的形势下当时的美国决策层认为自己有必要填补法国人撤出越南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从而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东南亚的扩张。

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全过程

美国和法国不同:美国自从完成在北美大陆从大西洋直到太平洋的领土扩张后就对海外殖民这个事没多大兴趣,相比之下美国更热衷于通过扶植代理人、驻军、贸易等手段实现对别国的间接控制。冷战期间美国出于和苏联阵营争夺势力范围的目的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代理人:台湾的蒋介石、南韩的李承晚等等。美国在越南问题上首先想到的也是扶植代理人。美国在越南选择代理人是有自己的标准的:首先这个人必须是反共的,其次这个人最好还是反法的,因为这利于美国顺便把法国在越南的势力彻底清除干净。最终美国人选中了吴庭艳。吴庭艳在20岁时就进入越南殖民政府工作,1922年-1929年曾担任府官,后来又当了四年省长。吴庭艳早年曾因追捕越南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而知名,因此被美国视为遏制共产主义在越南扩张的最佳人选。1955年10月吴庭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法国人扶植的保大帝政权,随即成立越南共和国。本来根据《日内瓦协议》的规定:全越将于1956年进行自由普选以实现统一。早在吴庭艳上台前的1955年7月北越胡志明政府就普选问题致函当时的南越当局,这时吴庭艳在南越政权中已有相当的权力并正图谋取代保大帝成为南越名正言顺的主宰者,因此他对普选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时美国中情局和国务院研究部门向吴庭艳反馈了这样的情报:如果举行普选,那么胡志明将获得80%的选票。对此吴庭艳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北越方面关于普选的建议自然也就得不到南越方面的回应了。南越方面不仅没回应北越方面的以普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诉求,反而在美国支持下发动针对北越共产党的战争。在这一阶段的战争中美国其实并没正面介入,而是扮演着南越当局支持者的角色:日内瓦会议后美国平均每年援助南越2.2亿美元,南越85%的军事开支和2/3的其他政府开支均由美国负担。除了直接向南越军队提供装备之外美国还向南越派遣军事顾问指导南越军队的训练。

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全过程

1960年北越政府成立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该组织从1961年起开始向南越境内渗透,试图颠覆南越政府。南越军队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美式装备的南越部队即使是面对这些北越派来的游击队却总是疲于应对。截至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已经控制了越南共和国的大部分农村。南越当局尽管得到了美国的军事援助,但政治上的腐败使其民心丧尽,越来越无力阻止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扩大势力。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开始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1961年4月底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决定增加驻越军事顾问和派遣首批美国特种部队的同时下令进行强化的秘密战。5月14日肯尼迪下令派遣400名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和100名军事顾问进入越南南方,由此标志着美国针对北越的特种战争的开始。8月美国军事顾问受命伴随南越营规模甚至连规模的分队遂行野战任务。不久之后美军飞行员开始展开轰炸行动以支援南越军队的作战。1962年2月越共军队第一次击落了美军直升机,美军随即又派遣了更多的重装直升机作为反击。直到此时美国对越战的介入程度仍是极为有限的:在1961年之前美国只是为南越当局提供军事顾问和装备支持,1961年后尽管美军开始有限度介入越南战争,但只派遣数量有限的部队对南越部队进行支援性的特种作战,美国仍极力避免与北越当局的正面交锋。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吸取了朝鲜战争的经验教训,因此试图避免使越南的战争演变成为美国与整个共产主义阵营的战争。1964年7月底美国海军军舰协同南越海军执行“34A行动计划”:对越南北方进行海上袭击。8月1日美国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在收集情报时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8月2日马多克斯号驱逐舰正在北部湾执行“水文地理研究”任务时三艘不明国籍的鱼雷艇突然出现在海平线上,它们高速驶向“马多克斯”号并施放鱼雷对其发起攻击。“马多克斯”号舰长奥吉尔一边指挥躲避,一边下令立刻开火还击。此战的战斗结果是一艘鱼雷艇被美舰火炮击沉,另两艘受伤逃走。战斗过程中美国方面宣称确认鱼雷艇的身份为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海军的舰只。8月4日晚“马多克斯”号和另一艘驱逐舰“特纳·乔伊号”报告称:它们在同一海域再次遭到北越鱼雷艇的袭击并用猛烈的火力击退了对手的攻击。8月5日美国方面以前一天的遇袭事件为由出动空军轰炸越南北方的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区。两天后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

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全过程

这就是越南战争中的分水岭事件——北部湾事件:此后美国全面军事介入越战并对北越实施“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使双方陷入长达10年的全面战争中。一部分历史学家相信:即使没有“北部湾事件”,当时的约翰逊总统也会全面升级越南战争,只不过是另外再找一个借口罢了,因为美国的既定政策是消灭北越。这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及军事战略决定的: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美国和苏联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激烈的军事竞争,如果身为共产主义阵营的北越统一了越南,就会严重损害美国在那一地区的战略利益,因此遏制北越乃是美国的既定方针。有的说法认为:战争计划实际上在“北部湾事件”爆发前就已拟好。早在当年5月底美军就圈定了北越的94个目标进行空袭,大规模的调兵计划也已制定完成,因此美国全面发动越南战争的意图明确,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而国家安全局很有可能是故意提供错误情报,从而捏造出“北部湾事件”,这就为约翰逊总统提供了一个最“合理的”借口。当然如果没发生这一事件,那么美国也会制造其他理由介入越南战争。尽管美国对越南是志在必得,然而战事的进程却并没沿着美国设想的方向发展:美国在越南战场损兵折将,在国内诱发了经济困境和反战浪潮,然而最终美国人还是无可奈何地从越南撤离。到了1975年4月30日南越方面已再也无力组织抵抗,美国大使馆已在开始焚烧机密文件并进行撤离的准备工作。当天上午7点53分最后一批留守在美国使馆的海军陆战队员徐徐降下了美国国旗,然后乘直升机转移到游弋于越南领海的中途岛号航母,在这一撤退过程中有两名队员被落在大使馆院子里的迫击炮弹炸死,成为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最后两名阵亡人员。美国人撤离越南后北越顺利实现了南北统一,作为美国盟友的南越政权就此不复存在,随后老挝和柬埔寨也推翻了亲美政权,美国在中南半岛的盟友只剩下泰国和新加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