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時務者為俊傑,臧霸能夠被曹操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三國良將系列之臧霸(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臧霸重大事件之五——歸降曹操

上期講到呂布奪取徐州後,臧霸名義上從屬於呂布,但實際兩人之間為結盟關係,臧霸仍然是徐州北部的實際控制者。呂布與曹操的爭鬥是這一時期徐州的主旋律,深知唇亡齒寒道理的臧霸自然選擇幫助呂布對抗曹操。

建安三年(198),曹操與呂布再次爆發戰爭。這次呂布徹底戰敗,求降不成被縊殺,臧霸聞訊而逃。

呂布敗亡已經是建安三年十二月(199),經過多年兼併,最強大的兩位諸侯袁紹與曹操之間的矛盾成為主旋律,天下人都在觀望這兩人的行動。

曹操得知臧霸逃跑,立即派人四處查找。當臧霸被帶到曹操面前時,等待他的非但不是禍事,相反曹操滿臉笑容地任命臧霸為琅琊相。

這個任命不一般,因為臧霸及泰山諸將的勢力範圍就在琅琊國,之前是以武力趕跑了國相蕭建,屬於有實無名,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直接官方確認臧霸在琅琊的正式身份。

識時務者為俊傑,臧霸能夠被曹操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呂布

曹操讓臧霸去招降吳敦、孫觀、孫康等人,並且分別任命泰山諸將為各郡太守,可謂待遇優厚。不僅如此,青、徐二州的軍政大權也交給臧霸代理,給予其高度自治的權力。

《三國志·臧霸傳》載:太祖以霸為琅邪相,敦利城、禮東莞、觀北海、康城陽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為什麼曹操不僅沒有殺死臧霸,反而委以重任呢?

首先,從臧霸自身來說,其人孝義為先,道德方面經得起考驗。上一期筆者講過,臧霸最早出名就是劫獄救父,後來集結泰山出身的眾人征討黃巾軍起家,足可見臧霸在家鄉有很大號召力。古人對道德很看重,對比兩弒舊主的呂布,臧霸的名聲要好太多。對父親能夠孝,對兄弟能夠義,這樣的人對君主盡忠的可能性當然很高,一旦為曹操所用,必然值得信任。

其次,從曹操的角度出發,委任臧霸代理青徐二州更加有利。徐州地區經過陶謙時期被連續屠城的噩夢,曹操在當地非常不得人心。所以才有呂布與劉備對徐州的反覆易主,甚至到官渡之戰時劉備振臂一呼就輕鬆奪得徐州,未遇到任何抵抗。如果以長期駐紮于徐州北部的臧霸代理這一地區軍務,民意上的牴觸會減少一些。至於青州,是曹操為臧霸指明的用兵方向,因為青州實際控制在袁譚手中。

最後,委任臧霸是曹操為擊敗袁紹走的重要一步。就在同年,鍾繇被任命為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馬騰、韓遂等雍涼諸侯名義上需要服從鍾繇調度。也就是說實際掌控程度有所不同,但西部的關中地區、東部的徐州地區通過曹操的運作與爭取,在官渡之戰時期名義上都是支持曹操的。當然,結果上看,臧霸對曹操的忠誠度顯然遠遠高於馬騰、韓遂。

《三國志·臧霸傳》載:時太祖方與袁紹相拒,而霸數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

與左右搖擺的關中諸侯不同,泰山諸將在臧霸的帶領下為曹操盡心盡力,在青州牽制住袁譚,使曹操能夠專注於官渡正面戰場。如果曹操沒有授權給臧霸,在長期反曹的徐州地區很難迅速組織起力量對抗袁紹。

識時務者為俊傑,臧霸能夠被曹操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臧霸

臧霸重大事件之六——極重信義

前文筆者提到臧霸極為孝義,孝的例子上一期已經講過,接下來談談義。臧霸能夠成為泰山諸將之首,講義氣是最重要原因。當初呂布入兗州,只有三城堅守,大部分郡縣紛紛背叛曹操。其中就有兩員重要將領,徐翕、毛暉。後來曹操平定兗州,這兩人逃亡到臧霸處。

臧霸歸降曹操後,曹操曾派劉備向臧霸傳話,讓他殺掉徐翕、毛暉,把首級送過去。

臧霸當即對劉備說道:“我之前之所以能自立一方,靠的就是講信義。我受曹公保全性命之恩,不敢違命。然而我以為,能夠成為王霸之君的人需要傳信義佈告天下,而不是威脅他人。希望將軍您能夠幫我把這件事推辭掉。”

《三國志·臧霸傳》載:霸謂備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謂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違命。然王霸之君可以義告,願將軍為之辭。”

劉備把臧霸的話原原本本稟告給曹操,曹操感慨不已,對劉備說道:“臧霸和你的談話頗有古人之風,而你也真的幫他說話,你們都很講信義,我就成人之美吧!”於是沒有殺掉徐翕、毛暉,還任命他們做了太守。

這件事從曹操的角度是大戰之前拉攏人心,順水推舟之事。但臧霸本身作為降將,敢拒絕曹操的命令實在冒著極大風險。表面上看在官渡之戰前,臧霸的違命行為有恃無恐,但如果曹操秋後算賬臧霸也非常危險。好在曹操不是這麼心胸狹隘的人,臧霸也用後來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所以說,臧霸對自己的名節非常在意,為了保住自己講義氣的名聲,不惜以身犯險。

識時務者為俊傑,臧霸能夠被曹操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臧霸

臧霸重大事件之七——遣質入鄴

自歸降曹操後,臧霸帶領泰山諸將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多次攻入青州境內。

建安十年(205),曹操終於攻破南皮,袁譚在逃跑過程中被虎豹騎殺死。

袁譚之死當然是曹操的重大勝利,臧霸等眾將紛紛來到鄴城覲見曹操道賀。臧霸等人紛紛主動請求把家屬搬到鄴城,以表忠心。對於遣送人質的行為,在當時是普遍現象。尤其領兵作戰的將領,更需要用這種方式進行約束。

雖然慣例如此,但曹操還是得說一番場面話:“哎呀呀,諸君的忠孝我太清楚了,豈用得著做到這種程度?不過嘛,當年蕭何曾派宗族子弟入宮服侍高祖,高祖並非拒絕;耿純為表追隨光武帝的決心把自己家房子全燒光了,光武帝也沒有阻止。所以,我也不能隨便改掉這個規矩,我也很無奈啊!”

《三國志·臧霸傳》載:太祖曰:“諸君忠孝,豈覆在是!昔蕭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純焚室輿櫬以從,而光武不逆,吾將何以易之哉!”

曹操入主鄴城又殺掉袁譚,標誌著袁家反撲的希望徹底覆滅,能夠從硬實力上對抗曹操的勢力已經不復存在。隨著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曹操之前為安撫眾將而採取的寬厚策略也逐漸收緊,這次所謂的主動送家室入鄴,實際更可能是曹操自己的授意。除臧霸本傳中描述此事用到“諸將”一詞外,其他史料也能夠說明這一問題。

識時務者為俊傑,臧霸能夠被曹操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裴松之注引《魏書》載:(孫觀)與太祖會南皮,遣子弟入居鄴,拜觀偏將軍,遷青州刺史。

《三國志·李典傳》載:典宗族部曲三千餘家,居乘氏,自請願徙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純邪?”

孫觀是泰山諸將之一,也“遣子弟入居鄴”,李典更是“宗族部曲三千餘家”遷往鄴城所在的魏郡,甚至連曹操引用的典故都同樣是耿純之故事,這表明在場武將位數不少。實際上,這有可能是一次集體表忠心的大會。在袁尚、袁熙還未消滅的情況下,曹操把眾多在外征戰的將領聚集在鄴城,絕不會僅僅為了慶功而已,曹操更重要的目的是趁機鞏固統治,收緊對手下將領的管控。

袁譚死後,臧霸、孫觀等泰山將領在青州各地清剿袁氏殘餘力量,立下不少戰功,多人得到列侯的封賞。作為首領的臧霸則被封為都亭侯,加威虜將軍。

建安十一年(206),反覆叛亂的東海太守昌豨再次舉事。臧霸與于禁率兵征討。于禁猛攻昌豨但進展不大,曹操又派夏侯淵增援。這下昌豨終於頂不住,打算投降。昌豨也是泰山系將領出身,與臧霸、孫觀等人不同,昌豨是泰山諸將裡的異類,多次降而復叛,在劉備復奪徐州時還曾起兵響應。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因為昌豨與于禁是老朋友,所以昌豨沒有投降夏侯淵而特意投降了于禁。昌豨本以為于禁能夠予以照顧,結果卻被于禁以法大於情為由,流淚斬之。

實際上,于禁也是泰山人。既然于禁與昌豨是老朋友,那麼于禁與臧霸也很有可能早就認識。如此來看,曹操用兩位泰山出身的將領,目的就是引誘昌豨投降。不知于禁決定斬殺昌豨時,臧霸是否同意。史書沒有明確記載,筆者猜測臧霸應該沒有反對。臧霸最重視信義二字,昌豨雖然與自己有舊交,但其反覆叛變是臧霸生平最厭惡的行為。

以于禁和臧霸的組合去征討昌豨,其結果應該是曹操早已料到的。畢竟此時不同往日,曾經曹操為招攬天下人心而做出各種寬厚舉動,如今袁氏力量已經不構成威脅,已經沒有必要再留著昌豨。

看得清形勢變化的臧霸主動把家屬送往鄴城,看不清形勢的昌豨仍然擁兵自重反覆跳梁。同為泰山系將領,一個成為曹魏重臣,一個身首異處,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