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國的敵人還是盟國?

我們常在涉及到權謀的電視劇、電影甚至是動漫中都常聽到一句話“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在社會心理學中,兩人持有同樣的消極觀點,並互相得知甚至是單方面得知對方是同樣的想法時,得知的一方就會產生想與對方結識、瞭解的想法,這樣的想法也在國家的外交關係中建立。

縱觀古代中國甚至其它國家在外交關係上對於此話的認可度也極高,古代國家戰爭頻發,僅戰國時期的七雄之間就有多次戰役。當兩個國家出現戰爭,一方呈現敗象時就會與戰爭方的敵人建立聯繫形成同盟。

然而在古代朝鮮半島國家的外交關係中竟然有盟國的敵人還是盟國現象發生,即朋友的敵人還是朋友。在歷史文獻中記載,古代朝鮮國家——高麗與朝鮮時期就發生了此現象,被稱為“兩面同盟”。

這種情況十分罕見,即便是在日常的朋友等關係中也較少,大部分人都不會喜歡這種情況發生,會下意識的覺得不舒服。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立場中這個問題則更加重要。那高麗與朝鮮這兩國發生了哪些兩面結盟行為呢?這種關係又是如何在兩個國家中產生的?是基於什麼原因才出現這種情況呢?

盟國的敵人還是盟國?

一、高麗的兩面結盟行為

高麗(918-1392年)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統一的國家,從五代十國開始,就一直與古代中國國家建交。在北宋與遼國敵對時期,高麗就先後與這兩個敵對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分別是986-993年與1071-1116年,這種兩面結盟行為最長時間甚至達到四十多年之久。

高麗在北宋建國初時就與之建立了附屬關係,建立此種關係的原因是因為高麗對傳統漢文化的高度認同。早在唐朝時期甚至是高麗之前的國家都建立了外交關係,曾經的高麗史上著名學者崔承老在他的《時勿論》中就表示:“華夏之制,不可不遵,……其禮樂詩書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中華,以革卑陋。”

由此可見,古代朝鮮國家對傳統漢文化的認可度,基於此原因,高麗與北宋建立了外交關係。但北宋敵對國遼國與當時的高麗地理位置上極為接近,受到了來自遼國的武力威脅。

在970年,北宋與遼國的戰爭正式開始。此時的高麗與北宋為宗藩關係,屬於同一陣營。但遼國在983年就計劃對高麗用兵(遼國高麗第一次戰爭為992年),在當時此計劃並未得到實施,但遼國在兩國邊境討伐女真進行武力震懾,於是高麗在986年遼國主動提議結盟時與其結盟。

盟國的敵人還是盟國?

但在此時,高麗已與北宋建交,對於這種違背盟約的行為,北宋雖然知曉但鞭長莫及,再加上還需要籠絡高麗,至少不能與高麗關係惡化導致遼國實力增強,所以此時北宋與高麗的關係並未發生改變,而遼國也出於不想同時受到兩國威脅的原因,對於此行為也屬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是第一次的兩面結盟。

而在之後遼國正式對高麗發動戰爭,就徹底斷絕了這種關係,在993年兩面結盟關係就已不復存在。

而在上文中就已表述高麗對漢文化的認可度極高,已經造成了政權上的影響,即政權正統性,這也是當權者保持自己國家地位的手段,並且極為有效。而遼國在1071年之前因為自身的內亂國力受到影響(1055年,遼道宗上位),所以高麗與北宋在1071年恢復兩國關係(在之前北宋國力勢弱)。

但依舊因為與遼國的地理接近容易受到威脅原因,所以依舊奉遼國為正朔,而宋朝亦是心知肚明。直到1116年,遼國國力的下降讓高麗徹底斷交與遼國的關係,這是高麗第二次的兩面結盟關係。

盟國的敵人還是盟國?

二、朝鮮的“兩面結盟”行為

朝鮮是高麗後的統一政權,依舊保持了與古代中國國家建交外交的習慣。在1627-1636年同時與明朝、後金結盟,而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政權正統性正是朝鮮與明朝建立關係的原因。

朝鮮受到之前的文化影響,對於政權正統性認可的觀念依舊存在,也認為此種關係對於自身政權有一定的鞏固作用(高麗時期無論是與北宋亦或者是遼元,高麗自身的政權十分穩固,其中也發生過政權改變,但在主宗國的插手下,依舊未受到影響。所以高麗政權被顛覆與主宗國被滅存在一定關係。

明朝1368年建立,而朝鮮是1392年創立,並且屬於武力推翻高麗政權,由此可見原高麗皇室缺失了主宗國支持對於政權的影響。所以朝鮮建立時無論是出於文化考慮還是政權穩固方面獲得明朝的政權認可極為重要)。

與高麗時期一樣,在1627年朝鮮受到後金的武力威脅被迫臣服,但此時因為歷朝歷代的政權正統性關係,在與後金的談和中拒絕了與明朝斷交。然後在1636年,清朝(後金改國號為清)又發動對朝鮮的戰爭。此次之後,雖然朝鮮內部依舊有不脫離明朝的想法,但也無可奈何。

於是在1637年奉清朝為正朔,而在1627年到1636年這近10年間,朝鮮的外交關係便是兩面結盟,是維護國家自身的發展以及政權上、文化上的認可所產生的關係,也是被迫之下所產生的。如果沒有受到直接的武力威脅,這種關係依舊產生不了,但地理位置與國力都讓高麗/朝鮮面臨著極大的壓力。

盟國的敵人還是盟國?

三、政權正統性的形成與影響

高麗時期興起的儒學文化對於政權正統性的產生起到巨大作用。無論是在藝術表現形式比如趙氏書法形成的松雪體還是其它方面上表現出對漢文化的認可。並且受到漢傳統文化的影響,對北方少數民族十分鄙夷,甚至稱其蠻夷,可見精神文化上的影響。

而從政權穩固性來說,中原漢朝王室的認可關係到高麗/朝鮮政權的統治。就比如在朝鮮光海君時期採取:“既不背明、也不怒金”的兩端外交,引起了其內部的直接政變(仁祖),導致光海君自身被廢黜,仁祖政變成功這一例子可以看出這種認可對其政權的影響。

所以從傳統文化加上政權穩固這兩個方面就產生了政權正統性概念,並且政權執掌者也清楚的意識到這種認可對自身政權的掌控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兩面結盟缺失了政權正統性這一條件是不可能出現的。

盟國的敵人還是盟國?

四、總結

從高麗與朝鮮這兩段歷史中看,“兩面結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從地理位置講,無論是高麗還是朝鮮都與被視為蠻夷文化的遼元和清朝地理位置相近,而自身國力與之相比仍有差距,在遭到武力滅國威脅之後,被迫選擇與之建交。

但受文化與歷朝歷代以來的政權正統性影響,政權的正統認可依舊十分重要,從朝鮮戰敗向清朝請和卻依舊拒絕與明斷交就可看出。我們也可以總結出“兩面結盟”出現兩大原因:武力消亡威脅與政權正統性,武力的消亡威脅最為直接,兩國國土接近,雖然遼元以及後金(清朝)的位置都處於腹背受敵的情況,但也相當於隔斷了其主宗國的幫助。

主宗國鞭長莫及,加上遼元/後金(清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在遼元與後金(清朝)穩固態勢之後,這種威脅更加可怕,從多次的戰爭中也表明了這一點。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外交上,其藩屬國自然會受到敵對國的影響,而政權正統性是基於從高麗起甚至更早與古代中原國家文化的影響。

並且在歷史中,主宗國的認可對於政權的穩定性起到的作用十分巨大,當代政權掌握者為了自身的政權自然會重視這一點。所以武力的威脅以及政權正統性是導致“兩面結盟”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高麗史》

2. 楊紹全、何彤梅:《中國——朝鮮·韓國關係史》

3. 《宋史紀事本末》

4. 李春虎等編著:《朝鮮通史》(第二卷)

5. 《李朝仁祖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