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

我们常在涉及到权谋的电视剧、电影甚至是动漫中都常听到一句话“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在社会心理学中,两人持有同样的消极观点,并互相得知甚至是单方面得知对方是同样的想法时,得知的一方就会产生想与对方结识、了解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也在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建立。

纵观古代中国甚至其它国家在外交关系上对于此话的认可度也极高,古代国家战争频发,仅战国时期的七雄之间就有多次战役。当两个国家出现战争,一方呈现败象时就会与战争方的敌人建立联系形成同盟。

然而在古代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关系中竟然有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现象发生,即朋友的敌人还是朋友。在历史文献中记载,古代朝鲜国家——高丽与朝鲜时期就发生了此现象,被称为“两面同盟”。

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即便是在日常的朋友等关系中也较少,大部分人都不会喜欢这种情况发生,会下意识的觉得不舒服。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立场中这个问题则更加重要。那高丽与朝鲜这两国发生了哪些两面结盟行为呢?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在两个国家中产生的?是基于什么原因才出现这种情况呢?

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

一、高丽的两面结盟行为

高丽(918-1392年)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统一的国家,从五代十国开始,就一直与古代中国国家建交。在北宋与辽国敌对时期,高丽就先后与这两个敌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分别是986-993年与1071-1116年,这种两面结盟行为最长时间甚至达到四十多年之久。

高丽在北宋建国初时就与之建立了附属关系,建立此种关系的原因是因为高丽对传统汉文化的高度认同。早在唐朝时期甚至是高丽之前的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曾经的高丽史上著名学者崔承老在他的《时勿论》中就表示:“华夏之制,不可不遵,……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中华,以革卑陋。”

由此可见,古代朝鲜国家对传统汉文化的认可度,基于此原因,高丽与北宋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北宋敌对国辽国与当时的高丽地理位置上极为接近,受到了来自辽国的武力威胁。

在970年,北宋与辽国的战争正式开始。此时的高丽与北宋为宗藩关系,属于同一阵营。但辽国在983年就计划对高丽用兵(辽国高丽第一次战争为992年),在当时此计划并未得到实施,但辽国在两国边境讨伐女真进行武力震慑,于是高丽在986年辽国主动提议结盟时与其结盟。

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

但在此时,高丽已与北宋建交,对于这种违背盟约的行为,北宋虽然知晓但鞭长莫及,再加上还需要笼络高丽,至少不能与高丽关系恶化导致辽国实力增强,所以此时北宋与高丽的关系并未发生改变,而辽国也出于不想同时受到两国威胁的原因,对于此行为也属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第一次的两面结盟。

而在之后辽国正式对高丽发动战争,就彻底断绝了这种关系,在993年两面结盟关系就已不复存在。

而在上文中就已表述高丽对汉文化的认可度极高,已经造成了政权上的影响,即政权正统性,这也是当权者保持自己国家地位的手段,并且极为有效。而辽国在1071年之前因为自身的内乱国力受到影响(1055年,辽道宗上位),所以高丽与北宋在1071年恢复两国关系(在之前北宋国力势弱)。

但依旧因为与辽国的地理接近容易受到威胁原因,所以依旧奉辽国为正朔,而宋朝亦是心知肚明。直到1116年,辽国国力的下降让高丽彻底断交与辽国的关系,这是高丽第二次的两面结盟关系。

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

二、朝鲜的“两面结盟”行为

朝鲜是高丽后的统一政权,依旧保持了与古代中国国家建交外交的习惯。在1627-1636年同时与明朝、后金结盟,而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政权正统性正是朝鲜与明朝建立关系的原因。

朝鲜受到之前的文化影响,对于政权正统性认可的观念依旧存在,也认为此种关系对于自身政权有一定的巩固作用(高丽时期无论是与北宋亦或者是辽元,高丽自身的政权十分稳固,其中也发生过政权改变,但在主宗国的插手下,依旧未受到影响。所以高丽政权被颠覆与主宗国被灭存在一定关系。

明朝1368年建立,而朝鲜是1392年创立,并且属于武力推翻高丽政权,由此可见原高丽皇室缺失了主宗国支持对于政权的影响。所以朝鲜建立时无论是出于文化考虑还是政权稳固方面获得明朝的政权认可极为重要)。

与高丽时期一样,在1627年朝鲜受到后金的武力威胁被迫臣服,但此时因为历朝历代的政权正统性关系,在与后金的谈和中拒绝了与明朝断交。然后在1636年,清朝(后金改国号为清)又发动对朝鲜的战争。此次之后,虽然朝鲜内部依旧有不脱离明朝的想法,但也无可奈何。

于是在1637年奉清朝为正朔,而在1627年到1636年这近10年间,朝鲜的外交关系便是两面结盟,是维护国家自身的发展以及政权上、文化上的认可所产生的关系,也是被迫之下所产生的。如果没有受到直接的武力威胁,这种关系依旧产生不了,但地理位置与国力都让高丽/朝鲜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

三、政权正统性的形成与影响

高丽时期兴起的儒学文化对于政权正统性的产生起到巨大作用。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形式比如赵氏书法形成的松雪体还是其它方面上表现出对汉文化的认可。并且受到汉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北方少数民族十分鄙夷,甚至称其蛮夷,可见精神文化上的影响。

而从政权稳固性来说,中原汉朝王室的认可关系到高丽/朝鲜政权的统治。就比如在朝鲜光海君时期采取:“既不背明、也不怒金”的两端外交,引起了其内部的直接政变(仁祖),导致光海君自身被废黜,仁祖政变成功这一例子可以看出这种认可对其政权的影响。

所以从传统文化加上政权稳固这两个方面就产生了政权正统性概念,并且政权执掌者也清楚的意识到这种认可对自身政权的掌控有巨大的作用,如果两面结盟缺失了政权正统性这一条件是不可能出现的。

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

四、总结

从高丽与朝鲜这两段历史中看,“两面结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地理位置讲,无论是高丽还是朝鲜都与被视为蛮夷文化的辽元和清朝地理位置相近,而自身国力与之相比仍有差距,在遭到武力灭国威胁之后,被迫选择与之建交。

但受文化与历朝历代以来的政权正统性影响,政权的正统认可依旧十分重要,从朝鲜战败向清朝请和却依旧拒绝与明断交就可看出。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两面结盟”出现两大原因:武力消亡威胁与政权正统性,武力的消亡威胁最为直接,两国国土接近,虽然辽元以及后金(清朝)的位置都处于腹背受敌的情况,但也相当于隔断了其主宗国的帮助。

主宗国鞭长莫及,加上辽元/后金(清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在辽元与后金(清朝)稳固态势之后,这种威胁更加可怕,从多次的战争中也表明了这一点。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外交上,其藩属国自然会受到敌对国的影响,而政权正统性是基于从高丽起甚至更早与古代中原国家文化的影响。

并且在历史中,主宗国的认可对于政权的稳定性起到的作用十分巨大,当代政权掌握者为了自身的政权自然会重视这一点。所以武力的威胁以及政权正统性是导致“两面结盟”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高丽史》

2. 杨绍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

3. 《宋史纪事本末》

4. 李春虎等编著:《朝鲜通史》(第二卷)

5. 《李朝仁祖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