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迴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前幾天,一個話題悄然登上了微博熱搜:#事事有回應的媽媽#。

一位博主發出的“別人家媽媽”的對話截圖,引發了25萬網友點贊評論。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對話裡的媽媽,不但回覆超快,而且對女兒的要求基本全盤接受:

“媽媽我想去迪士尼。”“走。”

“成都去不去?”“去啊,你想去哪媽媽都陪你去。”

“媽媽今晚帶爺爺奶奶去吃火鍋咋樣?”“寶貝等媽媽回來就去。”

如此爽利又寵溺的媽媽,讓大批網友直呼“檸檬。”

再對比網友評論:

“媽媽我想吃薯條。”“我看你像根薯條。”

忍不住讓人感慨:一個事事有回應的媽媽,真的能讓孩子幸福感爆棚。媽媽的回應,讓孩子感受到了“被愛和被看見”。

我們都說“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如何愛?很多父母這一門必修課並不及格。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其實,事事有回應,就是父母對孩子最直白的“示愛”。會愛的父母,才能養出內心富足的孩子,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調。

父母的回應,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研究發現,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類型,分為三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

不同的依戀類型,直接影響了孩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和人際交往。安全型依戀被認為是“最理想”“最健康”的依戀類型。

研究者們認為:孩子兒時如何被撫養者對待,是影響依戀類型形成的關鍵因素。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時能夠及時有效地回應孩子的需求,並且一以貫之,那麼孩子更有可能成為“安全型依戀”的人。

歌手陳美齡有三個兒子,全部進入了斯坦福大學。這是孩子們天賦異稟嗎?

其實,孩子們的成就與陳美齡的付出息息相關。她在參加節目時曾經談到自己的育兒觀念,其中有一條,尤為重要:當孩子發問時,不要讓孩子“等一等”。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哪怕她正在煮菜,孩子問問題時,她也會關掉火,來跟孩子討論。

如果自己回答不了的問題,就告訴孩子:“我們來一起找答案吧。”越是得到父母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越有滿滿的安全感。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一切為了孩子”,所以奮力打拼,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

但年幼的孩子卻被交給老人甚至保姆撫養。

我們給孩子報了昂貴的早教班,卻沒有陪他們上過一節課。

我們給孩子買了漂亮的衣服,卻沒有陪他們去過哪怕一次遊樂園。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表面上看,我們為孩子傾盡所有。卻沒看懂孩子眼底的殷殷期盼。

父母的回應,是孩子的安全島,是心靈的棲息地。

父母有回應,才能讓孩子安全感十足,才能讓孩子不論何時,都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力量。

不回應的父母 ,削弱了孩子的價值感

《為何家會傷人》中寫道:媽媽是嬰兒的鏡子。好媽媽的鏡子,從不吝嗇於對嬰兒打開。

生命早期,媽媽帶著接納與喜悅注目著嬰兒,嬰兒就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而父母的不回應,恰恰是對孩子“存在感”的最大打擊。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寫過這樣一件事:在機場,武志紅遇到了一個漂亮而精緻,卻“很輕很輕”的小女孩。

她的爸爸安靜地坐在長椅上看書。女孩很輕很輕地走到爸爸身邊,用手拉一下爸爸,又很輕很輕地說話。

但爸爸一直全神貫注地看著書。一句話不說,也沒有看女兒哪怕一眼。

幾分鐘後,女孩又重複之前的事:輕輕地拉拉爸爸,試圖引起爸爸的注意。這樣來回半小時後,女孩徹底放棄了努力。

她自己很輕很輕地唱著歌,跳著舞,轉著圈圈。彷彿怕打擾到別人。

直到登機時間到了。爸爸才收起書,站起來,輕輕拍了一下女兒的頭。這是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爸爸第一次回應女兒。

而女兒呢?她露出了一個略帶自責的微笑,彷彿在為了自己的“打擾”道歉。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武志紅寫道:“這個天使般的小女孩或許會出落成一個非常非常安靜的美女。輕地走路,輕輕地說話,生怕打擾別人。”

“存在等於被感知。”美國心理學家萊因這樣說。不被回應的孩子,連存在都成為了一種錯誤。

“無論你做什麼,都忽視你。”這是心理諮詢師曾奇峰說的“三種父母”中的第二種。

這樣的忽視,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而萌生自卑。這樣的無回應,養出的只能是一個時時刻刻看人眼色的孩子,一個低自尊的孩子。

毀掉一個孩子,不需要棍棒加身,也不需要冷言冷語,你的無視足以撲滅他心中的雀躍。父母及時的回應,才能讓孩子知道:我值得。

有價值感的孩子,才能在生活裡披荊斬棘,鐵甲護身。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會用更極端的方式“被看見”

每個孩子,都在尋求關注。父母的回應和關注,在孩子心裡就意味著安全和愛。如果孩子總是得不到回應,他們就會尋求更極端決絕的方式被注意。

前段時間,南京一個男孩因為父母“不回應”,憤而離家出走十餘次。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當被民警問到為什麼頻繁出走時,男孩沉默了一會兒才回答:“想用離家出走引起父母注意。”

原來,他的父母不是忙於工作,而是忙於玩手機。在男孩看來,父母還沒有素不相識的民警關心自己。“下次我再跑,直接跑到你們警務室。”男孩的這句話,讓人想笑又心酸。

還沒回到家,男孩已經預計到了下一次的“見面”。孩子只想把父母從手機裡“搶”回來,只想多爭取一點父母的注意力。

他或許已經做過很多努力,最終卻只能用這樣的極端方式來實現訴求。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英國暢銷書作者布拉夫曼說:如果沒有看到理解孩子的情緒,那他們可能就會通過身體語言的方式去表達痛苦。

別等孩子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喚醒你,孩子每一次的逃離背後,藏著的是他不被回應的嗚咽和哀鳴。

父母溫暖回應,孩子才能報之以歌

在綜藝節目《圓桌派》中,中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提出了這樣的說法: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映照了父母的樣子,也反射父母的樣子。一個不回應孩子的父母,也很難得到孩子的回應。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在得知女兒考了年級第二後,眉頭緊鎖地數落:“都考第二了,有什麼好高興的。”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她看不到“學霸”女兒失利的忐忑,或者,看到了,卻又覺得“沒什麼好說的”。

媽媽要的,是女兒用成績回應自己的付出。但英子在等待的回應,可能只是媽媽的一個擁抱,和柔聲的鼓勵。

宋倩憤怒於一手帶大的女兒被前夫“搶走”,但這個結局卻並不讓人意外。

英子深愛著自己的媽媽,卻從來得不到情感回應。活成考試機器的她,理所當然的更親近爸爸。

父母的回應,有時候不需要語言,可能是一個安撫的眼神,也或許是一個微笑。甚至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你靜靜地傾聽。

知名作家劉墉,在談到如何把兒子培養成《超級演說家》冠軍時,開玩笑說:“是我特別會聽,我願意給劉軒機會說話。”

“別人家媽媽”引發25萬人大討論:父母的回應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即使劉軒的某些觀點他並不同意 ,但也耐心的等劉軒說完,再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告訴兒子:“我說完了,現在你可以來說服我了。”

劉墉在傾聽中流露出的包容和接納,勝過千言萬語。

當你抱怨孩子不願意對你吐露真言,不如好好想一想,是不是你先忽視了那個想要得到回應的孩子。讓人打開心扉的,永遠不是疾言厲色的訓斥,而是春風化雨的柔和。

你給的愛再多,孩子都不會嫌棄。

你給的愛太少,孩子才會悲泣。

孩子生來是個空杯子,容納了足夠的愛,才能傾瀉出愛。就像勞倫斯·科恩說的:把孩子的需求之杯蓄得越滿,孩子就能走得越遠。

無回應處是絕境,有回應處柳暗花明。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回應裡,感受溫暖,安全和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