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是什麼意思?

賣柚子的小夥子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這句有關節氣的俗語,不瞭解節氣曆法的,真無法準確理解是什麼意思。

冬至,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中氣,冬至是代表陰十一月的中氣,大寒是代表陰曆十二月的中氣。冬至排二十二位,大寒二十四位,是最後一位。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依太陽運行規律特點而制定出來的,以便指導農耕,以陽曆看節氣,月日誤差不大,年年月月日誤差僅前後一天。但從陰曆看節氣,月日誤差就大,常月上誤差,日上差更大。因為陽陰曆是兩種不同計算的歷法。陽曆以太陽運行規律來計算,陰曆以月亮運行規律來計算,一年同為十二個月,陽陰曆日誤差就超過十天,要使陰陽曆同用,就要折中遷就之法,於是採用了陰曆設置閏月法,並形成十九年七閏的特點,使每十九年陰陽曆的天數基本相等,差也僅是一天。所以從陰曆看節氣,日誤差大,是很不固定的,提前許多,延後許多常有。

二十四節氣以立春開始,大寒作結。其中八個節氣最重要最具特點,那就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有人以為一年二十四節氣平分一年365天又四分一天時間,其實不是這樣的,每個節氣佔用時間是不一樣的。其規律是夏至長,冬至短。為何會這樣?一月一節一氣,一個節與氣稱為一個“節月”。由於地球不是按正圓而是按照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運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在冬至前後速度就快,節氣用時就短,在夏至前後速度就慢,節氣用時就長。夏季節氣月超過三十天,冬季節氣月不足三十天。即夏季時節氣佔時滿超十五日,冬季時則不十五日,一個是遞增,一個是遞減。據此從陰曆看節或氣,會出現三種現象,在月初,月中,月尾。一月分上中下三旬,一個節或氣,則有可能見於上旬或中旬,下旬。正常的節是在月的上中旬,氣在中下旬,但提前或延後就有特殊了,節會出到下旬,氣會跑到上旬。如冬至是氣,本應在十一月中下旬見,但常會在十一月上旬見,這是提前了。

冬至到大寒用時不足三十天的。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這種現象真正的很少發生。冬至在十一月頭即上旬常見。而又要達到“大寒年夜交就少見了。冬至延後到十二月頭極少,只有冬在十一月最後一天,或十二月初一冬至,大寒才會大年夜相交。查最近百年,是1927年,1946年,1965年,1984年,2OO3年基本合此條件,這也是合十九年七閏的規律。

曆法上有一些現象,不瞭解的會覺稀奇,瞭解了便不感特別了。古人常以這些說事,有準的有不準的,也不足為奇了。這句俗要強調的是,冬至怎麼延後,不會超於十二月初一,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不會遲於大年夜後交,絕對不延至來年正月初一。





樹德漢碩


農村俗語說“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什麼意思?

再過一週就是冬至了,今年的冬至在十一月中旬,也就是冬在腰凍死貓了,從古語裡可以預測今年冬天有可能是個寒冬。從古至今,冬至在二十四節氣中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日子,有很多關於冬至的俗語:冬在頭,賣了被子去買牛;冬在尾,凍死鬼;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所有這些都是根據冬至的日子,來預測一個冬天的天氣,應該說都是頗有道理的。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意思是說,冬至如果是趕在十一月的上旬,整個冬天都不會太冷,因為農村人明白,冬在頭將是一個暖冬,可以賣了被子換頭牛。不過一個冬天也不可能天天陽光明媚,那樣等於沒有冬天,北方人也不喜歡四季不分明,一點兒不冷對人和動物都不好。所以大寒年夜交,最冷的日子就留在那春節前後。

我倒是很期望大寒趕在春節的時候,家裡爐火正旺,窗外大雪飄揚,家人圍坐在熱乎乎的炕頭上,還能夠看窗外紛紛揚揚的大雪,感覺那才是過年,才有年味兒。雖然我是北方人,可最近幾年很少能看到鋪天蓋地的大雪,所以我特別期待大雪,都說瑞雪兆豐年。可是冬至這天最好還是不要下雪,因為有句俗語說: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所以為了來年能夠風調雨順,讓農民有個好收成,冬至那天最好還是有個豔陽天。

今年的冬至是十一月十六,按照古語說的“冬至在月中,無雪也無霜”我想看雪的願望很難實現了。不過還未等到冬至,我們這裡前些日子,已經下過雪了,雖然算不上鋪天蓋地,倒也算了了我看雪的願望。冬至,意味著最冷的日子到了,不過還好,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一品小十六


這句俗語的完整表述是這樣的“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尾月,大寒正二月。”題目中的“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從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如果冬至這個節氣發生在農曆的月初前幾天,那麼這個冬天在冬至到大寒是一個比較冷的冬天。”這是好長時間人們經過天時地利人和總結下來的經驗之談,也符合氣候氣溫。


如果冬至在農曆的月中的話,那麼這個冬天是比較溫暖的,也就是所謂的“暖冬”,一整個冬天是沒有太多的雪要下的。

如果冬至發生在農曆的月末,那麼寒冷的冬天將在農曆的正月和二月是比較冷的,也是屬於“倒春寒”,對於農作物的生長髮育有不利的氣候溫度影響。

這是三種不同的冬至時間,按照時間時歷的算法,每三年是一個輪迴,所以說這個冬天與冬至還有農曆發生的關係是很密切的。


題目中所說的這個冬至所代表的冬天是一個“冷冬”、“寒冬”,一整個冬天都是很冷的。因此在過冬的時候要保暖,在於農作物上要在進入冬天之前提前灌溉,才可以讓農作物安全渡過這個冬天。

不過一般這樣的冬天下的雪比較多,屬於“瑞雪兆豐年”的一個年份。有利於第二年開春之後的播種,對於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具有有利的影響和條件。

今年2018年的冬至在陽曆12月22日,農曆的十一月十六日,是屬於月中冬至。是一個暖冬。


這就是我的回答!我是萬寧寧,喜歡和你一起說說三農的那些事兒!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寧寧說的話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

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說,如果冬至在農曆月初的話,那麼這一年就會,冷在年關,過年前後的天氣相當寒冷。

這是老祖宗們早就摸索春來的一些經驗,這樣的說法還有很多。

比如:

冬至在月中,無雪也無霜。

冬至在月尾,大寒在二月。

但是,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地區,不能一概而論,還得根據地域而定。






麻雀的故事


冬至在月頭:陰曆十一月的月初。大寒年夜交:春節時比較寒冷。為什麼?因為冬至在陰曆十一月初時,過春節的時候就會是:廿四節氣之一,代表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大寒節氣的左右,即是在西曆的一月中旬左右。因此這句說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冬至是廿四節氣之一,其之於冬天有兩個不同涵義,一是代表冬天的中段了,這個是中國民間農村比較傳統的認為,因為農村常以廿四節氣的立冬(陽曆十一月上旬)是冬天的開始,冬至剛好是過了一個半月左右的冬令時節,所以是冬天的中段。

而另一個是正統的天文意義:規定北半球的冬天的開始是冬至,這個上與中國農村是有區別的。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夜晚最長而白天最短的日子,太陽最斜射北半球,是在西曆的12月份的中下旬,理論上氣溫是一年的最冷日子,然而通常一年的最凍的是西曆的一月,為什麼?



因為這裡有個原因:地球吸收了太陽的熱量後是慢慢散發出去的,所以往往最冷的日子非太陽最斜照地球的時候,而是西曆的一月。

我們聰慧的華夏先人,早已經發現了這個氣侯規律,所以代表一年之中最為寒冷的日子大寒也是在西年的一月份的。好的,題主所問就回應於此。


洪範書齋


農村俗語“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是什麼意思?

以前是沒用天氣預報的,可農民又是靠天吃飯的。如果對天氣不瞭解,那肯定收成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古代的勞動人民為了及時瞭解天氣情況,能做到提前預測和做好準備工作,所以就把長期觀察的結果總結成為了俗語、諺語,雖然不完全準確,但是也算是有一定的規律,對勞動人民的農事活動安排還是有很高參考價值的。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了,氣候也有所變化了,但是有些農諺依然還是適用的,那這句“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農諺都是有侷限性的,並不是全國各地都是適用的。所以在瞭解一句農諺之前,就得了解其所適用的地區。而這句農諺是在閩南、潮汕一代流傳比較廣,超出這個範圍那就可能不適用了。

其次,這句俗語完整的應該是“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而這個月頭、月中和月尾,分別對應的是農曆一個月的上旬、中旬和下旬。說完了這些,再來說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這句俗語的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冬至是在農曆的上旬,那年底和年關之交期間的天氣會比較的寒冷。而如果冬至是在中旬,則在當年的冬天會偏冷,並且少雨雪。如果冬至是在月下旬,那麼冬季比較暖和,而在第二年的正月和二月份期間會比較的寒冷,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會出現倒春寒的天氣!

最後,再來說一下這句俗語還準不準。其實,俗語都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觀察的結果,多數情況下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畢竟這些都是長期經驗的總結。但是天氣是變化莫測的,尤其是春天更是變化莫測的。在民間還有農諺說“春天的天氣,孩兒面”,可見其是多麼善變的。因此這句俗語依然是有參考價值,但是也只是針對閩南地區而已,超出這個範圍那就不適用了!


農夫也瘋狂


冬至是華夏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在哪一天,每年都不一樣。民間有“冬至不離十一月”的民諺,指的是陰曆。陽曆日期則非常準確,大多數年份是在十二月二十二日,但也有在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三日。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前人從生活實踐中得知,冬至日“日南極,影極長”。現代天文學家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

冬至這一天的天氣與整個隆冬天氣及農事活動極其密切的關係。因此有了民間諺語,“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是如果冬至的時候正好是農曆月初的話,那麼最冷的天氣就會在大年三十的夜裡。


我的名族風情


俗語“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也有地方說“冬至在月稍,過年不離帽”,意思相同,下面關於“冬至”的一些俗語分享給大家!


昨日一場降雨過後,今日天空放晴但是寒風蕭蕭,下午很多村民還是聚在了三大爺家,與以往不同今日把牌桌放到了屋裡,大家圍著爐子,一邊取暖一邊打著撲克有說有笑!其中,大家談論最多的還是今天超冷的天氣,一些村民還惋惜,昨日沒有降雪,並感慨到,今冬何時會暖和,什麼時候最冷呢?坐在一旁的村裡的文書說,這都是有經驗可循的,不信你們聽聽以下的這三句俗語!

一、冬至在月稍,過年不離帽

文書大爺說,明天是“大雪”節氣了,過年“大雪”就到“冬至”開始數九了,冬至在咱俗語中有很多的解釋,有些是拿來預測冬天冷暖的!如果,冬至在冬月的月頭,那麼今冬冷在年關,過年走親戚可是要多穿衣服的!

二、冬至月半腰,趕集脫棉帽

文書大爺接著說,如果“冬至”這一天在冬月的“半腰”間,那麼今冬不會太冷,天氣以偏暖為主,即便是去趕集也不用帶著厚棉帽了!

三、冬至在月尾,天冷正二月

文書大爺說,倘若“冬至”在冬月底,那麼今冬年前不會太冷,對於咱農民來說,可以過個 溫暖的年。但是,過完年,也就不一定了,估計在正月後會比較的冷!


對於今年來說,“冬至”在12月22日也就是冬月的十六,因此可見在“半腰”,今年的冬天不會太冷,應該以偏暖為主!對於文書大爺的預測,很多村民都很認可,雖然有些主觀的人為性,但是,這恰恰是先輩流傳下的經驗,也有一定的道理,對於今冬何時冷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豬友巴巴


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時候,靠天吃飯的農民怎麼預測天氣呢?基本都是根據經驗!農村流傳的一些俗語就是跟天氣有關的,比如這句“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這句話就是說如果冬至在月頭,那這一年的冬季就會比較冷。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日曆算法分為陰曆和陽曆,陽曆的冬至是12月22日,這是固定不變的,而每年冬至這天的陰曆日期是不同的,今年冬至這天陰曆是十六,也就是在月中,那今年的冬天會冷嗎?這就要參考“冬至在月中,無雪也無霜”這句俗語了,想必大家都能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今年的冬天不會太冷的。



其實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說的就是如果冬至這一天在月初的話,最冷的時候是在春節的時候。

還有一句是“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如果冬至在月底的話,那這個冬天就不太冷,而在陰曆二月會比較冷,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倒春寒。


多米聊三農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的農耕祖先不僅發明了各種耕種方式,為了應對大自然的不測,還總結了各種耕作和生活經驗,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二十四節氣了,後人們根據節氣指導農業生產,為此還總結了不少的諺語,雖簡短,但含義豐富且非常實用。

再過幾天就是冬至了,在以往,冬至在農村人眼裡可是一個大節氣,畢竟這時候很多莊稼都已經種在地裡了,明年能不能有個好收成,還得看年前這段時間天氣情況。前幾天,趁著工作不忙,回了趟老家,開車路過田地,看見地頭站著有人,走近看發現是大伯大娘,還有一些村裡的鄰居。

大家打過招呼後,農村人談話總是離不開莊稼,說著說著就回到了今年的天氣上了。大伯說:“‘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再過幾天就冬至了,今年冷不冷就看那天咯。”我回到:“現在天氣預報都能預測一週後的天氣了,你們還在相信以前的老話,準不準呀?”

大伯接到:“天氣預報才有多少年?這些老話可有上千年了,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要是不準,還能一代代傳這麼久。”知道爭論不過,就立刻轉了話題,向大伯討教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也好長點見識,萬一真的有用呢?

大伯說:“我們莊稼人都是按農曆來的,這月頭、月中、月尾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上旬、中旬、下旬,這‘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是說要是冬至在這個月上旬,這個冬天是不會冷的,可以買了被子換頭牛下地了,但是到了年底和年關那一段時間會比較冷,所以要注意天冷天暖的時間段,整體暖不代表每一天都是暖的,冬天總有冷的時候。”

“‘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是說如果冬至在月中旬,那麼今年冬天可能會冷一些,雨雪天氣也比較少,今年冬至是農曆十一月十六,正好落在中旬,目前來看我們這今年冬天確實沒有下過多少雨雪,再不下雨,再冷的天也得澆地,今年莊稼人不好過冬呀;‘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是指冬至在下旬,那來年二月份會很冷,很可能出現倒春寒。”

聽完大伯分析,雖然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準不準,但是莊稼人的認真和辛苦卻能從中看出,無論今冬是冷是暖,無論冬至在哪段時間,莊稼人都要忙活,畢竟靠天吃飯。不過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也是各不相同,這句話也只適合部分地區,希望大家能夠謹慎對待。你覺得大伯說的這句話有道理嗎?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